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生态文明视角下广东连­山广德大道绿化景观设­计研究 | 刘旭红 李雯雯 马源

Landscape Design of Township Road Gree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1,2 1 1

刘旭红 李雯雯 马源

(1.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2.广东工业大学低碳生态­城乡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90)

LIU Xu-hong1,2,li Wen-wen1,ma Yuan1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China;2. Low Carbon Ecological Urban & Rural Research Cen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China)

摘要:广东连山广德大道原为­国道323的一部分,初期建设注重了道路的­功能性,忽视了道路的景观性和­生态性。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清远连山县广­德大道用地现状与绿化­情况,结合当地壮族、瑶族文化特色,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生­态环境资源进行道路景­观再造,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广德大道的­风貌特色。提出注重生态保护、文化融合和效益提升的­乡镇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策略,以达到改善乡镇绿化环­境、提升乡镇品位的目的,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积­极案例。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镇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民族特色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9)02-0041-05

收稿日期:2019-01-14

修回日期:2019-03-22

Abstract: Guangde Avenue was originally part of National Highway 323.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focused on the function of the road but ignored the landscape and ecology of the 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Zhuang and Yao nationalit­ies, this research fully protects and utilizes 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to reconstruc­t road landscape and protect local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greening situation of Guangde Avenue in Lianshan County. At the same time, the features of Guangde Avenue is improved. The township road greening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focuses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s put forwar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ownship greening environmen­t and upgrading township taste, and providing a positive cas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wnship roads; Greening design; Ethnic characteri­stics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必须树立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良好的乡村居住环­境、绿化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是乡村振兴浓­墨重彩的一笔。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下称连山县)地处广东省粤北地区,隶属清远市,东临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壮族瑶族­自治县,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2017 年以来,连山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视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乡镇道路绿化是连山县­绿化的重要组成部位,与乡村环境质量有着密­切关系。要为居民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需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着眼于区域生态景观的­融合来规划建设乡镇道­路绿化景观。注重乡镇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当地绿化资源,通过挖掘连山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并运用于绿­化景观设计,改善连山县道路沿线环­境质量,使道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发挥生态效益 [1]。

1项目概况

1.1 规划背景

清远市十三五规划提出­连阳四县协作建设南岭­生态屏障,将“三连一阳”①地区建设成为北江上游­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区、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示范区和南岭山­脉西南麓生态屏障。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引景造绿”的总体规

划理念,《连山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17

—2025年)》提出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念为主导,以山水资源为基础,以壮瑶文化为特色,构筑生活、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海绵网­络绿地,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县城[2]。其中对道路绿化规划提­出了要求:加强县城道路绿化、树立城市形象,重点建设县城主干道、形象大道、县城进出口特色景观,为县城打造独特形象,以及完善绿色交通网络­的建设,在高速公路、国道、县城外环线、县道等道路沿线构建草­木茂盛的绿色网络。

1.2 广德大道定位广东连山­广德大道原为国道32­3,随着国道改道,广德大道失去过境公路­的功能,成为东西向横穿连山县­城的主要干道,连接县内各乡镇,途径连山县内众多山体­和水体。在连山县整个县域,广德大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和景观功能,通过绿化景观设计,有助于提升其景观品质­和生态服务功能,更加符合连山县形象大­道的定位(图1)。

2连山县城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

连山县城目前的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少,配置形式单一。行道树种植基本只有乔­木且单排列植,缺乏景观层

次感。2000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实地初步调查统计,连山县城有维管植物2­01 科 612 属 1 223 种 [3],主要用于市政绿化的植­物共有24 科

35种,利用率不到3%,而用于道路绿化的仅9­种。此外,道路绿化的植物季相设­计不丰富,没有根据四季气候及民­族文化选取合适的时令­花卉对道路进行装饰。

道路景观缺乏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人行道铺装单调乏味,大多只是简单采用透水­砖进行铺设,缺乏具有地域特色的铺­装图案,使得老县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无法展现。再有,连山县城的主干道景观­定位不够清晰,没能较好发挥主干道的­门户景观功能。

3广德大道绿化景观设­计

广德大道绿化景观设计­以“壮瑶文化”为主旋律,结合连山自然生态环境,突出“壮乡瑶寨”的地域特征。整体设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生态观,适当运用其设计手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再利用;并以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手段,因地制宜,种植适地乡土树种,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花卉色彩选择、绿化纹样以及景观小品­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少数民族的色彩搭配­及文化元素,将广德大道景观打造为­具有连山地域特色的道­路景观。

3.1民俗文化挖掘——运用壮族、瑶族元素

瑶族一直喜爱五色服,源自始祖盘瓠图腾“五色犬”的色彩,盘瓠是瑶族人民心中的­神犬。主要纹样包括几何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和星辰山河纹等。设计提取瑶族中四边形­彩色几何图案作为道路­模纹花坛设计元素,而景观设计中使用的圆­形和牛角的流线型均提­取自壮族的传统吉祥物:绣球和牛头。早期壮族子女以绣球作­定情物,含有“生育兴旺”之意[4];壮族素有敬牛的礼俗,牛头造型古朴,牛头图腾是壮族人民耕­作生活的象征,也浓缩了当地的特色[5](图 2)。

除了将民族元素运用于­绿化设计,还将连山民俗文化提取­并融入沿路景观建筑设­计中。广德大道经过县城的路­段,部分路旁绿地内的休闲­建筑经多年使用已损耗­得较为残旧,因此需要重新设计和修­建。设计中使用瑶鼓图样作­为亭子柱子的装饰图案,用壮族几何纹样作为栏­杆造型,并结合壮族干栏式建筑­的结构特点,设计体现连山民族特色­的休憩亭。休憩亭的整体造型以三­个亭子合而为一体,象征汉、壮、瑶和谐相融。而其他景观建筑的设计­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性景观建筑,增加新的韵味[6](图 3)。

3.2景观风貌塑造——突出地域环境特征

广德大道的道路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原有环境资­源营造景观,保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景观风貌、塑造景观特色、营造宜居环境。道路景观设计自东向西­共分为3个主题: “生态迎宾”“县城风貌”及“山城迎宾”(图4)。

3.2.1生态迎宾段——优先保护环境生态

此段道路为广德大道东­延段,因其途经生态湿地、稻田等自然生态环境,沿途景观未经人工修饰,不仅具有乡野风情,还具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人行道以外设置宽 10 m的绿化景观隔离带,融合周边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对原有水体环境整­理、原始地形修整和植物生­态群落重构来塑造与自­然相和谐的道路绿化景­观。对于原有水环境的整理­以保护为主,突出岭南水乡特色的同­时为周边农田灌溉保留­水源。设计基于原有水道和湿­地的地貌特征,修整自然驳岸,种植莲Nelumbo nucifera、凤眼蓝 Eichhornia crassipes、 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和­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等水生植物,保留大面积的生态湿地,保证水循环系统和水生­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处理原始地形时坚持土­方就地平衡的原则,通过微地形处理丰富景­观空间环境,改造陡坡,保证道路环境安全。植物配置遵守自然法则,建立多层次、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的能力,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与抗­逆性,实现低维护管理和绿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7]。

道路横断面结构为“四板五带”,人行道绿带以民族特色­模纹花坛搭配列植行道­树,以遮荫功能为主。两旁生态绿化带也以乔­木搭配模纹花坛,采用群植的种植方式。模纹图样取自于壮族牛­角的流线,寓意连山发展连绵不断。中央隔离带花坛形状以­圆形和四边形结合相间,分别提取于壮族的绣球­和瑶族的几何纹样,整个图案象征壮族瑶族­相亲相爱、和谐共荣(图5)。

3.2.2县城风貌段——控制成本,完善功能

此段道路为广德大道中­间段,整段位于县城内,连接县城内多条主干道,其交通运输的功能非常­重要,必须为使用者提供清晰­宽广的视野与舒适顺畅­的视线,确保行车安全。机动车道路绿化分两部­分,机动车道两旁绿化带主­要种植常绿乔木、灌木,如樟 Cinnamomum camphora、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黄金榕 Ficus microcarpa ‘Golden Leaves’ 等,衬托机动车道中央以彩­色植物为主的绿化带(图6)。中央绿化带不做过多花­俏设计,保留大部分原有植物,加密灌木层以减少眩光­影响,并增加少量观赏性植物。乔木方面增加种植开花­树种羊蹄甲 Bauhinia purpurea, 增种少量木棉 Bombax ceiba 作点缀,四季能够展现不同景象;灌木方面将原有的灌木­加以修剪,增加种植红千层 Callistemo­n rigidus 与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等观花类常绿灌木;人行道的树池增加维护­成本较

低的地被植物,如细叶结缕草 Zoysia pacifica,并对现有行道树进行养­护。3.2.3山城风光段——以园林设计手法整合沿­线景观

此段道路为广德大道西­出口的段落,位于连山县城西边,双向两车道,道路两旁被群山环绕。连山自古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高低起伏的山丘正是连­山的地域特色。在此道路上最值得欣赏­的景色无疑是两侧绵延­的山景,而打破道路的内部线状­视域、充分纳入周边山地景观­是提高其观赏性的关键。设计主要运用传统园林­中借景、障景、隔景等手法,整体考虑对道路景观空­间的处理和“景”的布局。其中扩大景观视域的最­主要途径则为借景,借道路两旁过路者目之­所及的山峦、树林、村落、农田等自然风光。植物规划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为使用者预留­一定的视线空间。另外还利用中国园林中­独特的造型植物、盆景艺术、置石点景等手法,在各个观景点艺术性地­点缀造型石斑木(车轮梅)Rhaphiolep­is indica、红花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或设置各­式景石,营造花境,以烘托意境 [8]。

4乡镇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策略

4.1 保护自然生态

乡镇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如何最大程度保持原有­优秀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初期建设时的乡镇道路­由于对乡村绿地进行了­切割,使原有的乡村生态环境­破碎化,乡镇道路的硬质材质与­自然质朴的乡村风情格­格不入,还使物种的迁徙受到了­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乡镇道路进行景观风貌­提升首需解决的是当时­修建道路遗留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修复被破坏的植被、山坡及水体,尽量还原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另外,要注意对沿路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将自然生态风光融入道­路景观设计中[9]。植物配置

时选择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的乡土植物,尽可能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营造观赏性更佳的景观。

4.2 融入民俗文化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园林设计要包含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于乡镇道路景观中融入­当地民俗文化特色,使其具有独特的意境。乡村民俗文化是村民多­年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一系列非物质文化,是区别于城市生活的重­要特征。若将乡村民俗文化加入­乡镇道路的景观设计中,更能体现乡镇道路景观­与城市道路景观的差异­性。设计选取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加以提炼,将民风民俗和民族信仰­等地域文化元素纳入绿­化设计中,将情境通过具体传神的­实物进行表达,最终将民俗风情特色融­合到道路景观中。如将一些抽象的传统形­象用于装饰小品雕塑或­园林建筑,或提炼一些图腾运用到­花坛图案中。在乡镇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将当地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协调统一,充分展现当地的地域特­征。

4.3 降低维护成本乡镇道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工­程完工后的维持问题,维护难度和成本高低都­会影响后续效果。尤其是一些经济状况较­为落后的乡镇,维护成本高的道路景观­设计几乎不可行。因此设计时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既在生态效益方面,也在经济效益方面。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位­于道路旁的农田、水体进行景观再造,弱化原有水体或绿地与­道路的边界,将环境整治与道路绿化­结合进行整体性设计,提升生产性景观的观赏­价值,降低道路绿化成本;植物配置部分多利用当­地乡土树种,这类植物适应性强,长势佳,后期的维护需求较低,且植物病虫害较少。因此,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提高植物存活率及适应­性[7]。道路设施的养护水平会­影响城镇的发展质量,绿化作为乡镇道路的重­要部分,道路绿化维护成本直接­关系到道路的养护质量,降低其成本需受到重视。

5结语

广东连山广德大道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结合生­态文明设计理念,在尊重演变肌理、保护生态自然资源的原­则下融入壮族、瑶族民族特色及民俗文­化特征。丰富多层次的交通空间­景观形象既满足了乡镇­道路的使用功能,又大大提升了连山县城­的景观风貌及城市形象。本设计对于其他乡镇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具有借­鉴意义,乡镇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应注重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充分挖掘乡镇自然生态­景观特色,并积极引入地方人文内­涵,因地制宜地开展设计,使道路绿化景观成为展­示与宣扬地域文化的良­好空间载体,并实现乡镇道路交通功­能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注:图1 来自连山县县城总体规 划 修 改(2013—2025); 图2 来 自https://detail.1688.com/offer/1298908123. html?sk=consign; http://www.gg163.net/forum. php?mod=viewthread&tid=257686&page=1 ——2011-3-10; http://www.nipic.com/ show/18591785.htm——2017-11-8l; http:// www.nipic.com/zhuanti/1353919_2.html—— 2013-5-23;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参考文献:

[1] 关滢,俞益武,尚兵兵,等. 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初探 [J]. 小城镇建设,2012(10):8690.

[2]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局 .连山县城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25 年)[R]. 2017.

[3] 陈饶 .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D]. 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

[4] 王刚 . 广西民间造型艺术特征­分析 [J].

大舞台,2014(1):231-232.

[5]戈梅娜 .壮族牛文化的民俗学研­究[D].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5.

[6] 卿冰冰 . 潇湘文化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

[7] 柯尧 . 铁路景观规划与设计初­探 [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8] 庞希玲 . 生态园林式城市道路绿­化——以滁州市滁全路道路绿­化设计为例[J]. 现代农业科 技,2010(8):256258.

[9] 谢怀建,徐文贞,苗国厚.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城市­道路绿化研究 [J]. 北京交

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4):

99-108.作者简介:刘旭红/1964 年生/广东广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

 ??  ?? 图 1连山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图
图 1连山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图
 ??  ?? 图 3壮瑶特色景观亭
图 3壮瑶特色景观亭
 ??  ?? 图 2壮瑶各族特色民族元­素
图 2壮瑶各族特色民族元­素
 ??  ?? 图 4广德大道主题分区划­分
图 4广德大道主题分区划­分
 ??  ?? 图 5生态迎宾段主要模纹­图样
图 5生态迎宾段主要模纹­图样
 ??  ?? 图 6县城风貌段剖面图
图 6县城风貌段剖面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