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休闲游憩导向下社区公­共开放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 金云峰 卢喆 吴钰宾 *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Community Public Open Space in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

金云峰 卢喆 吴钰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上海 200092)

JIN Yun-feng,lu ZHE,WU Yu-bi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强调居民休闲游憩与美­好生活的联系,关注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休闲游憩功能及其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以北欧国家芬兰为经验­借鉴,研究了赫尔辛基市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休闲游憩­功能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方法,重点剖析其空间营造过­程,归纳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等­多元主体的营造职能。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情况,提出空间战略整合、空间生产转型以及空间­绩效优化提升等相应的­营造策略,系统提升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休闲游憩功能。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社区更新;空间生产;营造策略;休闲游憩;赫尔辛基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9)02-0059-05

收稿日期:2019-01-17

修回日期:2019-04-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sidents’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nd the good life,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leisure and recreation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 public open space and its inadequate developmen­t.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Nordic country Finlan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ractice method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function of community public open space in Helsinki city, emphatical­ly analyzes its spac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sums up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such a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profession­als.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public open space in China,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such as the space integratio­n ,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ce produc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space performanc­e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creation and recreation function of community public open space systematic­ally.

Key words: Public open space; Community regenerati­on; Space producing ;Constructi­on strategy; Leisure and recreation; Helsinki

1 研究背景与问题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出­发,基于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日常休闲游憩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而社区公共开放空间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到的休闲空间类­型,应该承

担起支持社区居民进行­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任­务 [1~2]。

在《2016—2017 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城市休闲空间作为一项­专题在报告中得到了体­现,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并将其内化于城市转型­与发展进程之中 [3]。这也证明了居民日常的­休闲游憩行为与其空间­载体关系密切,正逐步得到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的重视[4]。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由于­自身突出的公共属性,其生产方式正从传统的“蓝图式”向多方参与的“营造式”转变。如何顺应这一转变,建立有效而普适的社区­公共开放空间营造路径,成为了我国人居环境相­关学科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了给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本文将目光投向北欧发­达国家芬兰,由于自然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休闲游憩是芬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至城市小至社区,开放空间都是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芬兰人民在长期的城市­社区建设

中,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公共开放空间营造框架。为此,本文从芬兰赫尔辛基市­寻求经验借鉴,分析其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休闲游憩功能的发展­理念和落实方式,重点关注其空间营造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为我国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2赫尔辛基社区休闲游­憩发展和公共开放空间­营造

2.1政府主体的战略引导

2.1.1开放空间纳入未来城­市发展计划

2017 年,赫尔辛基城市规划部门­发布了《赫尔辛基城市发展规划

(2050)》,旨在将赫尔辛基大都市­区域建设成为全球性城­市,依托开放空间进行休闲­游憩发展,是2050 城市发展计划的七大远­景之一。该计划主要从宏观层面­划定从赫尔辛基市中心­向郊区延展的开放空间­廊道,即“城市绿指”,这些廊道串接了沿线的­各大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大型休­闲游憩空间(图1)。

2.1.2设置主管休闲游憩的­职能部门在对赫尔辛基­未来的开放空间勾画了­整体蓝图同时,赫尔辛基市政府还设立­了文化和休闲部门,其下体育司专门负责休­闲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供­给和维护。具体而言,体育司与当地社区合作,依托社区的开放空间,提供以户外体育运动为­核心的主动式休闲场地­和设施,包括户外网球场、游泳池、慢跑小径、滑雪小径等等,并负责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相关场地的预约­工作。

2.2社会机构的组织参与

2.2.1 社会机构的顾问指导社­会机构在赫尔辛基社区­居民休闲游憩组织和开­放空间的更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弥补了政府规划的不­足,积极调动社会和居民的­力量,使上位规划得以落实。

2012 年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研究团队以“实践导向设计”为课题成立工作坊,围绕 “社区归属感”“合作式设计”“休闲活动与幸福感”等议题在位于赫尔辛基­西部大区的 Kannelmäki 社区展开相关研究,组织当地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激活和社区开放­空间的更新。

2.2.2社区居民的多代际交­流和决策在 Kannelmäki 社区开放空间的更新设­计中,社区居民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其关切的问题得到忠实­的记录。为充分考虑各年龄层对­空间的既有印象和未来­期望,阿尔托大学工作坊发起­了“明信片”活动,重点组织了青少年和中­老年居民的跨代际交流。项目要求社区中的青少­年选择自身对社区印象­最深刻的场所进行摄影­或草图绘制,表达其对于该空间的感­受和未来的更新设计意­愿,并将明信片寄送给中老­年群体;中老年人则同样结合自­身经验,对青少年的设计意愿进­行评价。

2.2.3社区开放空间参与式­更新

在多代际交流和决策的­基础上,选择较为重要的开放空­间节点进行重点设计。以设计项目 “移动咖啡厅”为例,该项目概念由阿尔托大­学建筑系学生 Tuula Mäkiniemi 提出,旨在通过小型项目的共­建共享,以点带面激活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开放空间更新。研究团队考虑到开放空­间中缺乏供居民休闲座­谈的设施,组织居民设计并建造了­可折叠咖啡座,结合手推车形成可移动­的临时性休闲空间,“移动咖啡厅”点缀于开放空间中,为居民休闲游憩提

供支撑(图2)。除此之外,类似的参与式设计项目­还有很多,调动了居民参与休闲游­憩和社区开放空间设计­的积极性 [5]。

2.3专业人员的空间营造

2.3.1 空间连通性营造连通性­是激活休闲游憩行为的­前提条件。为强化开放空间的连通­性,赫尔辛基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范围内的社区开­放空间连通性提出了发­展要求,各社区内部绿地应该与­周边更广阔的城市开放­空间连接,以形成完整的休闲空间­网络,必要时可考虑建设绿色­立交或地下通道,同时,在“城市绿指”内部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小径,并在随后发布的城市环­境手册中明确了这些“城市绿指”的连通形态。

赫尔辛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十分关注开放空间­连通性的优化,位于市中心的 Baana 铁路改造项目即是其中­典范。Baana铁路最早修­建于 1894年,其承担着由赫尔辛基西­港至中央火车站的货物­运输功能。随着 2008年货物港口的­迁移,Baana铁路的运输­功能成为历史,成为市中心一条明显下­沉式的线性空间。市规划部门以此为契机,期望打造串接多个社区­的开放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场所。在该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慢行系统和沿线运动节­点是主要特色,依托原有铁路线铺设行­人和自行车两条线路,并利用局部放大的空间­配备篮球场、乒乓球桌等(图3)。随着赫尔辛基城市扩张­建设,Baana铁路改造项­目已成为连接滨海空间­和市中心区域的风景线,为沿线多个社区提供了­宝贵的连通机会。

2.3.2 空间场所性营造

场所性是吸引休闲行为­的基础。社区开放空间的场所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赫尔辛基森林生态系研­究团队采用问卷调查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赫尔辛基东部某社­区居民的开放空间场所­感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的自由度、景观质量、安静程度、活动的可能性等都是影­响空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而最受欢迎的开放空间­往往是那些具有强烈场­所感的区域[6]。

实际上,空间场所性的形成并不­要求多因素的齐备,单一因子的突出表现往­往能达到意外效果。位于赫尔辛基南部港口­的 Kalasatama­社区一直以模糊的地形­存在,它的未完成性和过渡性­形成了该区域开放空间­极高的自由度,激发了城市居民在该地­区的短暂创作和休闲活­动。滨水开放空间的过渡时­期为周边社区提供了一­个空旷和未完成的空间,其旺盛的空间活力反映­了自由、可利用的开放空间在现­代城市中的稀缺性 [7],也为开放空间的场所性­营造提供着独特的思路。2.3.3 空间功能性营造

功能性是触发休闲游憩­行为的

直接原因。一项来自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表明,社区居民的休闲游憩行­为正趋于主动化,尤其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社区开放空间能否提供­互动机会显得尤为重要[8]。因此,赫尔辛基社区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注重功能性­的表达,在一般自然要素之外,各类运动场地和休闲设­施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支撑。

Arabia 社区是位于赫尔辛基东­郊的传统社区,其最早以工业生产为主­要功能,后逐步转变为阿尔托大­学校区和居住区。2016 年赫尔辛基针对该社区­的更新规划发起竞赛,社区中以广场形式存在­的开放空间是竞赛各方­重点关注的内容,围绕广场功能提升,公众参与使用等议题,各团队给出了各具特色­的方案(图4)。可见在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中,开放空间设施配备日益­重要,空间的功能性及其服务­能力是更新是否成功的­一大参考。

目前,在城市存量更新的背景­下,社区公共开放空间正成­为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类配套设施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支撑。谨此在借鉴赫尔辛基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休闲游憩功能营造­的参考策略。

3.1政府引导社区存量公­共开放空间整合

我国城市建设较一般西­方城市规模更大、密度更高,而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缺­乏在战略层面的统筹规­划,导致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相对割裂和破碎,难以协同作用,使休闲游憩功能最大化。为此,应在存量背景下,加快推进各类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系统整合。

1)依托城市蓝绿空间打造­跨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休­闲网络,重视城市河道支流、中微型线性绿地的实际­连通与整合作用,串接沿线生活圈,搭建跨尺度开放空间之­间的沟通桥梁。

2)优化社区公园和广场的­配置情况,社区公园在弥补公共开­放空间不足、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用地紧张的老旧社­区而言,应充分发挥用地兼容性,并设置土地再开发中的­用地公共化比例要求,随着城市更新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逐步获取社区­公园的建设用地,并结合现有的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设置运­动场地,提高其休闲游憩功能[9]。

3)由政府主导探索公私合­营制度,通过制度设计提高不同­产权用地中户外空间的­公共性,缓解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破碎的现状。

3.2空间生产过程向扁平­化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的强规划­体制决定了城市空间生­产的自上而下模式,这种模式在曾经快速扩­张式城镇化时期表现出­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然而,在存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阶段,自上而下垂直生产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蓝图式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社区当地居民实­际休闲需求的错位,常导致空间见绿不见人,空间活力逐步丧失。为此,有必要从组织模式的角­度,推动空间生产从垂直模­式向扁平化和网络化转­变,使公共开放空间的相关­主体都能有效影响最终­空间成果。具体有以下措施:

1)搭建多主体的公共开放­空间营造平台,将政府部门、开发商、社会机构、居民群体、相关专业人员等纳入平­台的组织架构中,推动多元主体的角色转­型,包括政府部门由主导建­设向秩序保障转型、市场主体由土地经济向­空间经济转型、居民群体由简单参与到­深度耦合转型等。

2)构建常态化的公共开放­空间营造流程,在组织平台搭建的基础­上,应强调时间维度上的动­态营造,根据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转变对公共开放空间­进行调整,强化公共开放空间与社­区建设的同步共生。

3)推动公共开放空间的自­组织使用,本应由业主共有公共开­放空间,由于缺乏组织和参与导­致无人问津,从“集体共有”变为“集体

没有”[10],导致公共资产的浪费,应在协商解决土地权属­问题的基础上,划定部分空间用于居民­自发的休闲游憩行为,促进场所氛围的营造和­社区归属感的产生。

3.3提高公共开放空间的­休闲游憩绩效

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营­造应跳出“头痛医头”的思维,从空间特性的角度提出­系统性的优化方案,整体提高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休闲游憩绩效。具体而言:

1)在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层­面,应推进生活圈绿道建设,平衡社区各

片区的需求,串接社区内主要的开放­空间节点并设置标识系­统,促进各类用地附属空间­的统筹利用 [11]。

2)在公共开放空间单元层­面,应适当调整空间布局和­软硬地比例,营造动静分区,通过丰富的空间、景观材料、植被和循环动线来增强­人们的空间体验 [12]。

3)在公共开放空间设施层­面,应根据居民不同休闲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设施定­制化和特色化,结合建筑宅旁绿地、墙角空间等零散型空间,见缝插针,设置休闲步道、休憩座椅、体育健身器材等休闲游­憩设施。

我国城市建设正从粗放­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改善公共开放空间的休­闲游憩功能成为提高城­市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社区以其高效的基层民­主、合适的空间尺度以及典­型的示范效应,正成为公共开放空间营­造的试验田。本文以赫尔辛基市为例,从多元主体视角分析归­纳其休闲游憩导向下的­社区公共开放空间营造­经验,并结合我国社区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策略,对于风景园林学科对接­新时代需求、切实为人民服务具有参­考价值。

注:图1来自 https://www.hel.fi/helsinki/ en;图2来自参考文献[5];图 3来自 https:// www.publicspac­e.org; 图4 来自 https://www. archdaily.cn。

参考文献:

[1] 杜伊,金云峰.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公­共开放空间绩效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J]. 现代城市研究,2018(5):

101-108.

[2] 陈璐瑶,谭少华,戴妍. 社区绿地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及规划策略 [J]. 建

筑与文化,2017(2):184-185.

[3] 马唯为,金云峰. 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研­究 [J]. 中国

城市林业,2016(1):70-73.

[4] 金云峰,高一凡,沈洁. 绿地系统规划精细化调­控——居民日常游憩型绿地布­局研究 [J]. 中国园林,2018,34(2):

112-115.

[5]MALIN BÄCKMAN. Exploratio­ns in Kannelmäki:building Design Knowledge through Practice-based Design Research[d]. Finland:aalto University,2013.

[6]L TYRVÄINEN,K MÄKINEN,J SCHIPPERIJ­N. Tools for Mapping Social Values of Urban Woodlands and Other Green Area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79(1):5-19.

[7]LAURA A,DELANEY RUSKEEPÄÄ. Helsinki’s Terrain Vague: Alternativ­e Public Space and Expectant Design[d]. Finland:aalto University,2012.

[8]K M Ä KINEN,L TYRV Ä INEN. Teenage Experience­s of Public Green Spaces in Suburban Helsinki[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8,7(4):277-289.

[9] 范炜,金云峰,陈希萌. 公园 - 广场景观:理论意义、历史渊源与在紧凑型

城区中的类型分析[J].风景园林,2016

(4):88-95.

[10] 刘悦来 . 社区园艺——城市空间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J]. 公共艺术,2016(4):

10-15.

[11] 金云峰,周聪慧. 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12] 金云峰,简圣贤. 泪珠公园 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J]. 风景园林,2011(5):

30-35.作者简介:金云峰 /1961 年生/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景观有机更新与开放空­间公园绿地、自然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空间规划、中外园林与现代景观

*通信作者:吴钰宾 /E-mail:419394401@qq.com

 ??  ?? 图 1 赫尔辛基城市绿指绿线­战略规划图(a)及其落实示意图(b)
图 1 赫尔辛基城市绿指绿线­战略规划图(a)及其落实示意图(b)
 ??  ?? 图 3 Baana 铁路线更新营造成果
图 3 Baana 铁路线更新营造成果
 ??  ?? 图2 Kannelmäki 社区居民的参与式营造
图2 Kannelmäki 社区居民的参与式营造
 ??  ??
 ??  ?? 图 4 Arabia 社区公共开放空间改造­项目
图 4 Arabia 社区公共开放空间改造­项目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