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城市更新背景下广州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资本的­激活 | 梁惠兰 赵晓铭 * 叶昌东

Activing Local Cultural Capital of Pun Toon Wuyue Village in Urban Renewal

-

梁惠兰 赵晓铭* 叶昌东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LIANG Hui-lan, ZHAO Xiao-ming *,YE Chang-dong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摘要:以广州旧城区泮塘五约­微改造为研究案例,从规划的角度,重点关注如何激活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本,

进一步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文化资本的­策略:1)文化资本的保护与激活­相结合,提高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2)

多元手法收集、挖掘和整合城市文化资­源;3)恢复重建城市历史空间­与场所;4)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

5)宣传和推广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等,以期在文化资本的激活­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促成理性的城市更新­手段。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资本;激活;泮塘;微改造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9)02-0090-05

收稿日期:2018-12-20

修回日期:2019-01-11

Abstract: Taking Pun Toon Wuyue micro-reform in the old district of Guangzhou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activat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ocal cultural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to realize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1) combining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to enhance regenerati­on ability of cultural resources; 2)collecting, excavating and integratin­g the urban cultural resources in a variety of ways; 3)reconstruc­ting urban historical spaces and sites; 4) innovative­ly 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y and building cultural brand; 5) publicizin­g and promoting 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and so on. These strategies are expected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activ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and promote rational urban renewal means.

Key words: Urban renewal; Cultural capital; Activing; Pun Toon; Micro-reform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广州旧

城不断地进行更新改造。2016 年以前广州旧城的更新­改造主要采取全面改造­的模式,该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日­趋严峻。广州吸取以往城市改造­中的经验教训,于 2016年 1月颁布了“城市更新1+3”政策,

11 月继而颁布《广州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微改造”这一理念,提出广州的城市更新从­单一的拆除重建转变为­综合运用多种改造方式(全面改造、微改造)。微改造是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建设区中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不大,但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用地效率低、人居环境差的地块 [1]。自2016 年以来,许多学者对广州微改造­的实践给予高度关注:有提倡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永庆坊微改造模式 [2],有针对历史街区微改造­提出“路径式”介入的策略,尝试拟合历史街区的“空间–历史”碎片,融合历史街区的社区生­活[3];有总结出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与自下而上的自­发力量结合的村社

[4]自治规划与微改造结合­的模式 等。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微改造既能保持原有的­格局,又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不受破坏。

保护、提升利用与更新活化历­史文化遗存是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本的过­程,即文化资本的激活。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 20 世纪 80 年代在《资本的形式》中最先提出,在书中对文化资本的范­畴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其理论对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更新产生重大的­影响[5]。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的­建设中引入文化资本理­论,对在微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维护历史文脉、提升土地价值上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本研究课题选取广州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泮塘­五约作为案例,分析其项目背景、文化资源的分类、文化资本激活的路径,对泮塘五约的文化资本­激活措施进行总结与提­升,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中文化资本的­激活提供参考与借鉴。

1相关概念界定

文化资源为城市空间中­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发挥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物质和形式所承载的­内容,可以通过建筑、园林、艺术、风俗习惯、节日等方式表现出来[6]。但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化资本通常指的是能­够增值的文化资源,最后通过经济的手段表­现出来。判断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基本标准为文化是­否具有增值的特性[7]。文化资本以城市空间为­载体,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与­增值并最终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资本积累的程度越­深,挥发的价值越大。

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文化资本按照不同的形­态可以划分为具体、客观和体制三种的形式:具体的文化资本与人的­身体联系密切,在文化资本积累的这一­过程要求投资者亲力亲­为,如方言、绘画、工艺、音乐等;客观的文化资本是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如历史文物(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这种物质的形式是可以­被直接传递的;体制的文化资本是以一­种体制的形式存在,如历史文化名城颁布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纳­入,以制度的形式进行保护­和利用,可以说社会炼金术产生­了这种文化资本,其承担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占有文化资本[7]。文化资本分类除了不同­形态,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不同­产业对象和时间积累的­长度进一步划分(表1)。

2历史文化资本的激活——泮塘五约微改造方案

2.1 项目概况

2013 年 10月荔湾区政府决定­开展泮塘地区的综合整­治改造,进一步整理荔枝湾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整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突显传统风貌,改善民生。2015 年市长多次走访西关泮­塘,提出对荔湾区的岭南风­情区规划进行优化提升,推进荔枝湾涌全面改造,通过把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元素浓­缩其中,围绕荔湾湖打造“最广州”的岭南风情滨水休闲区。泮塘五约作为城市更新­的微改造试点,要求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荔湾老城作为西关文化­的代表,是岭南文化的物质载体。泮塘地区改

造范围位于广州旧城区­荔湾区北部,北临中山八路,东接泮塘路,西临黄沙大道,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与周边城市重点区域联­系便捷(图1)。片区范围内西面和南面­为荔湾湖公园,东北面临近仁威古庙,泮塘五约处于改造范围­内的核心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

2.2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泮­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从苑圃、御果园,到郊野胜地、行商和名士的私园、公馆,经历着越来越公众化的­过程[8]。泮塘五约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的乡土聚落,有 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处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表2)。

泮塘流经的荔枝湾涌是­广州市历史袤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相传原为南汉皇室园林­的一部分,由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四个湖组成。

通过查阅泮塘历史文化­相关资料收集史实和历­史文化要素的方式,对泮塘一带的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并整理。

通过资料史实的收集,对泮塘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泮塘原有南汉刘氏皇家­御苑华林园,故亦为西御苑旧址之一。唐时,多洼地,河涌纵横,荔枝夹道,处处是水乡、果园、渔场景象。南汉时为珠江滩地,多池塘、洼地,称半塘。南汉末代国王刘鋹下令­大兴土木,广圈荔林,兴昌华苑,刘王花坞则在泮塘。宋皇祐四年(1052 年),始建仁威庙,其时始种“半塘五秀”,首次有宋史载

“半塘”地名出现。乾隆年间(1736

—1795 年)改为泮塘,取“入泮”之意。道光初年,名医丘熙建唐荔园

于半塘之墨砚洲上,至四年(1824年)落成。十三行大火之后,园林渐废,遂成疍家上岸定居之所。

历史上在泮塘荔枝湾两­岸分布有较多的祠堂和­宗庙,根据黄、李、刘和梁姓聚落分布的不­同,相应地分布有黄氏、李氏、刘氏和梁氏宗祠,同时还分布有仁威庙、三官庙和泮塘五约亭等­历史建筑(图2~3)。

2.3历史文化要素提炼

历史文化要素的收集分­为物质历史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的收集。

物质历史文化要素主要­体现在古街道、古树木、建筑和小品等。泮塘五约及泮塘三约现­存主麻石街巷总长度约­1 525 m,其中泮塘五约直街约 200 m,恩洲直街约 125 m,其余次级麻石巷道共1 200 m。荔湾中学内保留黄葛榕 Ficus virens 和榕树 F. microcarpa 两棵古树名木;泮塘五约村内建议保留­4株大树。泮塘五约留存石门楼一­座,泮塘三约留存内麻石坊­门一座。泮塘五约七巷 7号旁留存道光 21 年刘李两姓李宅地碑一­块。

泮塘非物质历史文化要­素包括文化、宗教和节日活动等,例如北帝诞等道家文化、祭祖、舞狮、庙会与庙祠、龙舟竞技、疍家民俗。仁威庙前广场是举办北­帝诞及各种庙会活动的­场所,三官庙是村内舞狮等节­庆活动场所,荔湾涌则作为龙舟赛道­等(图4)。

泮塘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反映出该地区发展历­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地域个性。挖掘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城市更新中解决城­市同质化等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文化资源被充分挖掘­之后进行城市文化资源­激活是实现文化资源资­本化重要的路径。广州荔湾泮塘地区改造­规划方案秉承着“保存格局、修复肌理、有机代谢、温补活力”的大原则,泮塘五约旧村以整饰改­造为主,不进行大规模拆迁。

2.4历史文化要素激活

2.4.1 恢复历史环境要素保护­物质历史文化要素,如原址保护修复泮塘五­约门楼1处和泮塘五约­七巷7号道光 21年刘李两姓李宅地­碑 1处;迁建保护泮塘三约麻石­门楼 1处;保留古树名木黄葛榕、榕树两棵,以及泮塘五约村内4棵­其他古树。同时,恢复“牛脷嘴”周边水道及其景观连接,并整理小翠湖周边沿湖­岸线。

2.4.2串联历史文化要素,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以活动场所为载体、以街道为纽带连接非物­质历史环境要素,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划分泮塘五秀种植区;仁威庙周边近8 000 m2 的场地可以用于举办各­种庙会活动;泮塘三约西南角新建建­筑和保留的三官庙作为­舞狮活动场所;荔湾涌仍作为龙舟赛道­等。

2.4.3 修复重建历史建筑对原­有的建筑进行修复重建,重现岭南历史风貌。重点推进西关泮塘“七园五馆”建设,“七园”为桃花园、宛亭园、芳华园、浅水园、藏舟园、五香园、绿荫园;“五馆”即海山仙馆史料馆、西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

馆、荔湾博物馆、荔园文献馆、西关民俗馆。

2.4.4 打造历史文化品牌

结合微改造片区策划以­及相关的公众参与及传­统活动,实现人居环境提升、片区文化传承、片区经济发展,打造全面提升、多方参与的历史文化街­区新典范。如整饰改造泮塘五约,引入“三雕一彩一绣”大师名家,打造“非遗创意产业园”,发展西关艺匠创意文化­产业和外销工艺贸易业;开放泮塘一带的宗庙祠­堂,展示以数千年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庙文化,发展西关宗庙文化旅游­业,并为游客提供民宿体验,展示西关风情。

3总结与建议

大规模的物质更新如果­忽略文化因素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文脉受破坏、城市空间格局变化巨大、利益难以平衡等问题的­出现,加剧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消失,城市同城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而文化资源在注重其保­护和激活利用的城市地­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发挥其独特的地­方积极性。

城市文化资本激活的基­本路径(图5)可总结为:收集和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前提)– 城市文化资本的载体(中转站)– 运用城市文化资源资本­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 – 文化资本激活(结果)。因此,提出的建议有:

1)文化资本的保护与激活­相结合,提高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在城市更新微改造中要­实现文化资源资本的激­活,应当尊重地方文化、保护地方文化,才能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在城市更新中因为短视,不注重保护文化资源,文化遗存荡然无存。没有文化的保护无从谈­文化资本激活,保护文化资源才能源源­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 [9]。

2)多元手法收集、挖掘和整合

城市文化资源。采用查阅文献、收集历史文化史实资料、实地勘察、成立专人撰写工作小组­等收集资源方式,按历史文化要素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使城市文化资源挖掘工­作更加系统、完整。

3)恢复重建城市历史空间­与场所。城市空间与场所是城市­文化资源的中转站和媒­介。对原有的空间与场所进­行修复重建,恢复历史文化要素,修复肌理,恢复建筑、街道、小品和古树木等物质文­化要素,以及文化、宗教和节日活动等非物­质文化要素,重现城市空间历史文化­风貌。

4)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要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优良的因­素;另一方面,在原基础上注入创新的­元素,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从文化产品到文化­产业的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口碑,并利用现代与传统的推­广手段进行宣传,吸引经销商的投资及旅­客参观游览等。致谢: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提供的相关资料。注:图1 改绘底图来自 https://map. baidu.com,图 2~4来自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其余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市更新局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

[EB/OL].(2016-01-04)[2018-10-26].

http://www.gzuro.gov.cn/xxgk-1/gkml1/bmwj-1/gfxwj-1/335/7445.html.

[2] 谭俊杰,常江,谢涤湘. 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探索 [J]. 规划师,2018,

34(8):62-67.

[3] 易筱雅 . “路径式”介入:一种历史街区微改造策­略探索——以武汉英租界为例 [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 . 共享与品质——2018 中国城

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13.

[4] 刘云刚,陈慧,姚丹燕. 基于工作坊的村社自治­规划与微改造模式探索——以广州桥南街为例 [J]. 上海城市规划,

2018(4):22-27.

[5] 黄怡,吴长福,谢振宇. 城市更新中地方文化资­本的激活——以山东省滕州市接官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规划­为例 [J].

城市规划学刊,2015(2):110-118.

[6]黄庆. 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刍­议[J].

当代文坛,2011(4):37-40.

[7] 包亚明 .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 [M]. 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7.

[8] 徐好好,李芃,李睿. 五图五书 : 泮塘五约微改造记录 [J]. 建筑学报,2017

(1):113-117.

[9] 杨蔓利 . 宝鸡文化资源资本化推­动机制研究 [J]. 现代经济信息,2013(4): 259-260.作者简介:梁惠兰 /1993 年生/ 女 /广东江门人/在读研究生/风景园林与规划设计专­业

*通信作者:赵晓铭 /E-mail:434551819@qq.com

 ??  ?? 图 1泮塘五约区位图
图 1泮塘五约区位图
 ??  ??
 ??  ??
 ??  ?? 图 4非物质历史文化要素­分布
图 4非物质历史文化要素­分布
 ??  ?? 图 2历史上泮塘村祠、庙分布图
图 2历史上泮塘村祠、庙分布图
 ??  ?? 图 3历史上泮塘村宗族聚­落分布图
图 3历史上泮塘村宗族聚­落分布图
 ??  ??
 ??  ?? 图 5城市文化资本路径图
图 5城市文化资本路径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