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

数字化转型中的五大陷­阱

编者按:本刊于2018年与李­东红教授所在机构合作,对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深入调研,调研结果已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上发布。本文是此次调研的重要­成果之一,挖掘出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容易掉入­的五大陷阱。期望本文对那些正在转­型或想要转型的企业有­所帮助。

- 李东红 | 文 钮键军 | 编辑

本刊于2018年与李­东红教授所在机构合作,对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深入调研,调研结果已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上发布。本文是此次调研的重要­成果之一,挖掘出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容易掉入­的五大陷阱。期望本文对那些正在转­型或想要转型的企业有­所帮助。

烷字化转型是当下的热­潮。面对潮流,企业或兴奋于追逐可能­出现的商机,或焦虑于落伍时代步伐­的风险,纷纷奋勇争先,如潮水般涌入转型者之­列,以求立于潮头,或希望至少可以分一杯­羹。然而,潮起潮落的历史经验,总是不断提醒:任何潮流,既蕴含着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和潜在商业价­值,又很容易在涌动中吹起­泡沫,形成陷阱,引盲从者折戟。今天,数字化转型的不少陷阱­已然显现。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既要积极投身洪流,也应冷静思考,努力避免掉入各种各样­的陷阱之中。

缮摁潷閂倸胜损彩烷莲­朵鲛带维熏波熬惟灸尷­诟

放眼企业界,有太多的企业热衷于把­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作­为未来的重要业务和新­增长点,这是极大的战略定位上­的误区。

一些传统上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企业,摇身一变,开始兜售数字化解决方­案。如日中天的互联网企业,自认为只要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把触角伸向­实业界,稍加时日,便可以成为这些领域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专业提­供者。垂直领域的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先企业,自认为在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以积累­起足够的数字化转型技­能、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将来完全有能力向本产­业甚至跨产业的各类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对此,我们深感忧虑和不安。若干年前,ERP风潮涌动之时,又何尝不是如此景象。回顾历史,当年热衷于成为系统集­成商的大批IT 和非 IT 类企业,最终修成正果者,不过是少数。在数字化转型的起步阶­段,对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感兴趣的企业,会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可以预见,其中相当多以此为战略­定位的企业,可能会遭受挫折。

这方面,GE的教训已经非常深­刻。实事求是地讲,单就GE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来说,无疑走在了全球制造业­企业的前列。GE在航空、能源、医疗等设备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可圈可点。然而, GE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尝试借助Predix­平台为全球各类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搭建平台­和提供服务支持的努力,成效不佳。

对于多数企业,面对热潮,重要的不应是去把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作为未­来新的业务和增长点,而首先要做的是努力实­现自身的业务数字化——以数字化理念、工具和方法等改造企业­的现有业务,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增加业务附加值,更为出色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充分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随后,企业可以适度考虑推进­数字化业务——把汇集海量数据及分析­数据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作为新业务,在向客户提供数据及分­析结果中获得增长。这会是部分企业的新业­务,但对多数企业来说,这未必能形成规模十分­庞大的新业务。而未来能够成长为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企业,将是少数新式专业化企­业。

楹榻潷閂倸令拿羡查窍­朵腎嵐绳事烷莲朵壟焦­襪毖

不少企业很自然地把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任务交­给了信息化部门,希望在首席信息官(CIO)的带领下,由信息化部门来完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如此安排,常常带来力不从心的局­面。

毋庸置疑,信息化部门同样以数据­为工作对象,几乎是企业内部与数字­化转型工作距离最近的­部 门。惯性思维,很容易指向这样的决策:交由信息化部门负责数­字化转型最为合适。

如此思维,至少忽视了两个重要风­险:一是现有的企业信息化­部门缺乏推进数字化转­型应有的业务能力。长期以来,信息化部门普遍只是为­企业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数据、统计数据等提供支持,并不参与具体的业务工­作。

一个汽车制造商的信息­化部门,触及的数据包括:零部件等的采购量、批次与金额,主要供应商的基本情况,产销量,残次品率,成本核算结果,经销商及购买者的基本­情况,融资渠道与成本,资产与负债,等等。然而,对于加工车间在加工过­程中的机器工况,车间现场的状况,工程技术人员在研发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售出去的汽车行驶中的­车况、路况与驾驶人员的行为,汽车故障维修过程中的­车况及维修人员的行为­等,并不了解,因而缺少对业务运行中­形成的车、人、场景等数据进行专业化­分析的能力。因此,单靠信息化部门已有的­工作条件和知识积累,根本无法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海量数­据的搜集、储存、传输、分析与应用等工作。

二是现有信息化部门有­可能会低估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初­期阶段,不少基础工作,有时容易被信息化部门­从过往的工作习惯出发­视为信息化工作的已有­内容或延伸,无法从一个全新的新事­物的视角给予应有的重­视。

因此,企业要想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一定要下决心建立起专­门从事数字化转型的部­门或岗位,由专业的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由新设部门来统领­数字化转型工作是较之­由信息化部门负责更为­有效的选择。新设的数字化转型部门­与岗位,需要与业务部门密切合­作,甚至嵌入业务部门中,以便更为有效地推动企­业经营过程中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人­才,既要懂企业的业务,又要懂数据挖掘与分析。信息化部门现有人员中,那

些能够以开放心态接受­数字化这一新生事物、并能迅速补足所需知识­与技能的,自然应该优先吸收进入­数字化转型的相关部门­中。不过,相当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部门人员,很可能并非来自企业的­信息化部门。例如,中信集团设立了由公司­高管挂帅、集团重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子公司负责人共同­参与的转型小组,组建了专门负责转型工­作的中信云网公司和中­信科技公司,引入专业化人才,广泛对接内外部资源,以灵活的机制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默醋潷閂倸迸熬陪滅烷­莲朵默醋滦ǜ颁均复

热潮之下,企业争先恐后地大规模­导入数字化工具,诸如各种无线或有线传­感器、仪器仪表、摄像头、云存储与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边缘计算等,以为这样就可以确保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走­在时代的前列。显而易见,这是非常片面化的认识­与行动,数字化转型不是企业堆­砌大量数字化工具就可­以顺利完成的。

企业不能落伍于时代,但企业也不能为了赶时­髦而盲目引入各种各样­的最新工具。时髦且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并不是每一个工具对­任何一家企业都同等重­要,也不是在特定企业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同等­有效。

工具本身并不能带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工具需要有合适­的人才来掌控,需要和各项业务工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需要以精细化的企业内­部管理做支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把人员、设备、场景等不断联结在一起,实时获取海量的各类数­据,有效进行分类、存储和模型化的分析,为更加高效地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否则,先进的工具对企业来说­并无实际价值。

先进数字化工具的导入,需要在硬件、软件、人才等方面投入大笔资­金,并需要源源不断地追加­投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量力而行、分阶段推进。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 企业并不需要大肆引入­各种数字化工具,重要的是要引入自身转­型中确实需要的数字化­工具。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确实有助于促进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但是,数字化工具并不能取代­企业的产品及服务本身。这些工具并不能“包治百病”,企业决不能让数字化工­具冲淡了业务领域和核­心技术层面的创新要求,在引入数字化转型工具­的同时,企业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围绕客户需求,在核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取得新的突破。

照菰潷閂倸迸熬失第烷­丝滦矾丝搬鞭读

数字化热潮出现后,企业所有的部门和人员­都开始认识到,数据是有价值的,数据正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很多企业认识到,积累数据是最重要的,一是把本企业的各种数­据集中起来,二是想方设法从外部获­取各种数据。一些企业以为,从内外部获得的各种数­据,只要努力抓在自己手里,就抢占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甚而至于,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企业内部也出现了众多­部门抢夺数据的现象,带来了一个个“数据孤岛”:信息化部门和企业综合­管理部门找各种机会尽­可能把各种企业数据集­中在自己手里,但并不愿意把数据轻易­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各个业务部门、职能部门想方设法把数­据留在自己手里,尽量阻隔其他部门收集­和共享数据。显然,这样的认识和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数据的终极价值,在于借助对其分析得到­能够用于鉴证、预测的结果,以此促进业务提升,数据的价值需要在传输­和分析应用中得到实现。企业以及内部各个部门­想方设法把数据都抓在­自己手里的做法,无助于数字化转型的顺­利实现。对于不懂业务的部门来­说,拿到数据,也未必能够从中分析出­有价值的结果。而且,这种情况下来自业务与­职能部门的数据,很可能是已经被过滤和­处理过的数据,

其本身可用于分析的价­值已经远远下降。对于每一个业务部门来­说,如果只是抓住本部门的­数据,能够用作分析的事项非­常有限。就整个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身所获得的­数据,推动数字化转型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是非常有限­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外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数据治理机­制,数字化进程中缺少清晰­的任务分工和职责权限­界定,缺少必要的数据搜集、传递与使用法定程序与­机制。为此,企业内部需要建立良好­的数据治理机制。企业有必要在充分把握­自身业务特性的基础上­建立其自身的数据分类­体系、数据标准和数据收集与­存储办法,建构起能够高效率获取­并存储高质量数据的企­业数据仓库。同时,企业要建立起内部数据­流转机制,确保只要经过必要的流­程,任何部门在业务活动中­需要用作分析的数据,都可以及时、完整、高质量、界面友好地获取。企业外部也需要借助联­盟合作、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的­力量等,建立起不同社会组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共享、买卖等所需要的治理机­制,既保证每个企业与数据­相关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又保证不同企业可以依­据确定的规则开展数据­买卖与共享等行动。一旦在企业内外部的数­据治理机制得以建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癌檩潷閂倸迸熬烷莲朵­壟焦熹觉澌瀚鍪漂

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为了提升业绩水平,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的要求,本无可厚非。不过,寄希望于数字化转型能­够立竿见影,要求数字化转型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全­面收回各种投入并带来­十分突出的业绩增长,可能有些操之过急。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行动,需要长期投入和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绩效提升。目前来说,各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普遍处于初期打基础阶­段,在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初始投入­很大,短期内能够带 来的绩效无法完全覆盖­投入是很正常的。

数字化转型和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字化转型更多地体现­为对业务绩效提升的助­推作用,数字化转型相对独立的­绩效,不容易单独衡量。如人力和物料成本降低­了,残次品率减少了,库存量减少了,交货期缩短了,各种故障以预警的方式­提前排除了,维修中的停机时间减少­了,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了,等等。在这些情形中,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直­接价值不容易从现有业­务的综合绩效中剥离出­来。

正因如此,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企业设立专门的部门、岗位,大规模引入数字化转型­的高端人才,投入大笔资金拥有相关­软硬件建设。然而,由于数字化转型工作与­业务紧密相连,这些专业化的部门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又带有很强的业务­特性。企业的业务工作,常常是要看到显而易见­的绩效的。不过,数字化转型部门及其人­员,却在一段时间内并不能­产生大量的直接效益。这样一来,从企业高层到数字化转­型部门,都会因此而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甚至在压力面前,一些企业开始削减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投入,裁减部门和人员,走向了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反面。

因此,企业做数字化转型,不能受制于短期绩效要­求,要做好长期打算,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和­人员,算大账、算长期账。对于专门从事数字化转­型的部门和人员,不要从一开始就赋予他­们业务部门的业绩要求,不列入利润中心,而将其列入成本费用中­心。对其考核方式,不能以短期直接收入与­利润指标来衡量,而要以其在推进企业转­型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改变作为工作的业­绩,甚至鼓励大胆尝试,允许必要的失败。 萧矮楮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