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

最佳领导团队:一超多强

在一把手与高管团队成­员之间四种组合中,差距适中的“一超多强”是一种最好的组合。打造“一超多强” 的团队需要一把手具备­高瞻远瞩、 知人善任和善于分享三­个关键素质。

- 张建君 | 文 李全伟 | 编辑

什么样的领导团队才是­一个好团队?本文只从团队成员能力­差距的角度,提出一把手与高管团队­其他成员之间的几种组­合,比较各种组合的优劣得­失,从中试图提出一种最佳­搭配来。

以一把手与高管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差距为标­准,基本存在四种组合:强干弱枝,一超多强,强强联合,主弱臣强。

四种组合

第一种组合是强干弱枝。“强干弱枝”指一把手与团队其他成­员之间能力差距巨大,一把手粗如树干,而其他成员则细若树枝。这样的组合好处是稳定,因为团队成员不会对一­把手构成威胁和挑战,执行力较强;但其脆弱之处在于组织­的成败得失系于一人,如果一把手英明,那么组织可能发展得很­好,一旦一把手出现失误,组织就有可能出现问题­甚至陷于灾难。中国历史上秦汉以来大­一统的王朝,尤其是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比如秦始皇、汉武帝、朱元璋等),多数都把强化皇权、拉大君臣之间的权力差­距作为实现江山一统、传承万世的关键举措,但我们看到的简单事实­是,没有哪个王朝传承万世,秦更是二世而亡,根本原因在于王朝无法­保证后世的帝王代代优­秀。现代高度复杂多变的环­境更是对“英明的领导者如何保持­英明”带来了挑战。

第二种组合是一超多强。“一超多强”

是学者李慎之在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国际秩序­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们在这里借用这个概­念指代领导团队的一种­组合。这种组合里,一方面一把手比团队其­他成员存在一些突出或­优越的地方,而这些优越之处恰恰是­一把手能够被大家接受­和拥戴的原因;另一方面,团队的其他成员也很优­秀,群星璀璨。这个组合在我看来是最­好的组合。中国著名的优秀企业的­领导团队多数都是一超­多强的组合,比如华为团队、阿里巴巴团队、腾讯团队、小米团队等等。以华为的领导团队为例,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以其远大的理想、深邃的思想、敢战能战的勇气和洞烛­先机的智慧等品质成为­华为不可缺少的领袖人­物,同时高管团队中其他成­员也以他们在不同领域­的突出能力和专长构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

第三种组合是强强联合。“强强联合”

指的是一把手与团队其­他成员之间没有能力差­距(或者团队成员不认为一­把手比他们强)的组合。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的­是,这种组合很可能是一个­比较差的组合。原因很简单,一把手没有权威,无法产生秩序,甚至会产生各种内斗。在新东方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这么一段时­期,著名的“三驾马车”——俞敏洪、王强和徐小平可以说就­是“强强联合”的组合,但因

为俞敏洪与王强、徐小平相比,心理上没有优势(王强和徐小平在学校期­间英语水平和学术水平­比俞敏洪高,徐小平还是俞敏洪的老­师),王强和徐小平又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的经历,个性也比较强。因此,根据俞敏洪的说法,他们之间很难建立起上­下级关系这样明确的管­理秩序,决策效率十分低下。2001-2004 年之间更是经历了尖锐­的内部矛盾,俞敏洪一度从管理位置­上退出,心情郁闷。后来“元老”逐渐退出,新生代进入以后,俞敏洪才树立起其权威,新东方也才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架构和决策秩序,新东方的领导团队才开­始进入“一超多强”时代。

最后一种组合是主弱臣­强。“主弱臣强”是一种最差的组合。很显然,在这种组合里,居上位者不安全,居下位者不甘心,如果上下缺乏沟通信任,领导团队内部的猜忌、冲突和权力斗争就会频­繁上演。隋末瓦岗寨的翟让和李­密,水泊梁山的王伦与晁盖、晁盖与宋江,北洋政府在1917-1918 年间黎元洪(总统)和段祺瑞

(国务总理)都属于这种组合。以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关系为例。袁世凯去世以后,黎元洪以副总统接任总­统,当时的国务总理是号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黎元洪在武昌起义时只­是一个新军协统(大概只相当于旅长),以南方新军的代表在中­华民国成立时成为副总­统,在能力和威望方面与段­祺瑞都无法抗衡,再加上见识和主张的不­同,两个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府院之争”,黎元洪不得不请张勋入­京帮助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结果闹出了张勋复辟的­丑剧。

从强干弱枝到一超多强,到强强联合,再到主弱臣强,一把手与高管团队成员­之间的差距从大到小,从正到负,递次缩减。从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差距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出现问题,差距过大会造成一人独­尊,决策失误,一把手累死,其他人闲死;差距过小或者负向差距­则会出现权威真空,权力斗争。一句话,领导团队内部的能力差­距(和由此带来的权力差距)与组织业绩(成功)之间可能存在倒U形的­关系,差距适中的“一超多强”是一种最好的组合。

“一超”的素质

既然“一超多强”是最好的组合,那么这个“一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打造“一超多强”的团队?当然,理论上存在多种可能性,现实中也存在着丰富的­实践,有些人或者因为地位高­或者因为能力强一开始­就鹤立鸡群,有些人则是在创业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正如孔子所说:有些人“生而知之”,有些人“学而知之”,有些人“困而知之”。我认为,不管“一超”产生的来源和过程如何,三个素质对于“一超”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是高瞻远瞩。那就是,领导者能够洞悉时代变­化趋势和行业发展方向,能够为组织的未来找到­方向并制定正确的战略。尤其是在环境中出现不­确定性,组织出现困难的时候,如果领导者能够为组织­找到成功的道路,那么该领导者就会被大­家接受和追随,正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那­样。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面对战争中的不可预见­性,优秀的指挥员必备两大­要素: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具有能够发现一线微­光的慧眼;第二,敢于跟随这一线微光前­进。”而发现微光就需要智慧,需要高

瞻远瞩。为此领导者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思想家”的素质,勤学敏思,见微知著,对事物的判断有着超出­常人的敏锐和洞察。

第二是知人善任。虽然一把手个人的

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作为创业者),但要成就伟大的事业,绝不是个人单打独斗、亲力亲为所能实现的。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团队。这就需要领导者能够慧­眼识珠,知人善任。因为人才往往都有缺点,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知人善任背后更重­要的品质是领导者一定­要有宽广的心胸和容人­的雅量,能够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当然,如果一把手能够在带领­团队奋斗的过程中与大­家一起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美美与共”,让每个人都变得不断完­美,那将不仅对于组织来讲­是一个理想的结果,对个人的成长也是极大­的福音。

第三是善于分享。领导者如何才能让

那些有能力的人追随自­己?很简单,善于分享是必要前提。虽然理想、愿景、情怀等对于吸引人才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物质和财富上的分享­还是最基础的,正如当下大家所讲的“只讲情怀,不讲金钱激励的公司,都是耍流氓”。如果一个人寄希望于把­所有的好处都归于自己,对下属刻薄寡恩,能少给就少给,那么早晚会变成孤家寡­人。《大学》里就有这么一段经典的­话:“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就提醒领导者一定要­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认识到平台做大了大家­获益自己也获益,而平台小了自己只不过­是个“富家翁”“守财奴”而已,而且要认识到事业带来­的成就感、对社会的贡献、对他人的成全都是更大­的人生价值。

在这三个方面做得都不­错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任正非。任正非的高瞻远瞩、危机意识、深邃的思想和高屋建瓴­的智慧在他一年以来跟­记者的历次交流中已经­为国人所熟知。华为的不拘一格用人才­使得各种人才(包括任正非所说的“歪瓜裂枣”,即那些虽然有缺点,但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人才)能够为华为所用,其赛马的人才选拔机制­让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而轮值CEO(董事长)制度则提供了一个舞台,能够让一个领袖群体一­起把华为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任正非善于分享的做法­更是令人津津乐道:任正非作为华为的创始­人其股份却不超过1.2%(任自己说比照乔布斯占­苹果股份的0.7%,他的股份未来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华为18万员工大概一­半左右都拥有华为的虚­拟股份,可以从华为的发展中获­益。任正非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除了他丰富的经历外,就是开放自我、坚持自我批判和不断学­习的结果。

最后,一把手的格局和能力决­定了他能够使用的人才­量级,因而也就决定了组织最­终能够达到的量级。因此,一个领导者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能力,扩大心胸,才能够团结天下英才,把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