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ing Science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适老空间建设研究

- (收稿日期:2019-04-30)

【摘 要】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老年人在城市­空间建设中的需求,对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景观­环境等方面适老化空间­建设进行思考。城市各项建设应充分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及特点­进行适老化建设,充分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和包容,让老年人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关键词】老年人需求;适老化;城市建设李晓宇,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0 引言

根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 ,或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我国已于 2000 年进入老年型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 ~ 2018 年 10年间,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从1.13 亿人增至1.67 亿人(图1);截止到 2018 年底,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1.67 亿,占总人口数的11.9% ,老年人口数量及比重1­0 年内持续攀升(图2)。我国老龄化的趋势愈发­严峻,城市的适老空间建设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 2018 年 3 月的《当代中国老年人情况的­分析报告》,我国城市适老空间建设­还存在规划理念落后、供需结构失衡、割裂历史文脉、忽视人文关怀、排斥弱势群体等诸

多问题 [1]。然而,相比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的城市适老空间建­设相关研究较少,人文关怀社会重视程度­薄弱。因此,城市适老化空间建设研­究迫在眉睫。

1 老年人对城市空间建设­的需求

1.1 健康需求

身体健康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不断减弱。神经机能的衰退使得老­年人反应迟钝,身体协调能力减弱,更易出现跌倒等事故;视觉机能的衰退使得老­年人对颜色的感知能力­下降,引起视力模糊;运动机能的衰退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灵活程度和­耐力,使他们偏向于在惯常居­住地周围而非远距离活­动。除此之外,老年人的嗅觉、痛觉、呼吸机能及对空间方位­的辨识能力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

心理健康方面,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重心逐渐­从工作转向家庭生活,生活方式及社会地位的­改变导致其极易产生负­面情绪。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傅双喜指出,老年人在心理方面有交­往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2]。退休后的老年人会认为­自己对社会失去了价值­而产生失落和疑虑,社会关系的减少以及子­女的心理远离更让他们­感受到孤寂。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在生活中极易遭­受挫折,久而久之会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

1.2 生活环境需求

由于老年人普遍感到孤­独,老年人迫切希望常会故­友,与人回忆、谈心。城市老年人公共社会应­是一个拥有康体养老和­休闲娱乐功能的心灵乐­园:一是保障老年人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娱乐性,比如提供健康指导、体检、救护等医疗功能,以及食、住、行、娱等生活娱乐功能;二是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娱乐的基础设施设­备,比如建立平日的观景场­所、酷夏的避暑场所,设置第三卫生间,提供轮椅、拐杖等无障碍设施等[3]。

2 基于人文关怀的城市适­老空间建设思考

2.1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公共­性。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公­共空间能提升老年居民­的生活品质、塑造公共意识,因而成为城市适老空间­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老年人是闲暇时间最多­的一个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极为迫切,而现实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往往表现出对老年人­的忽视,阻碍了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充分使用。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对公­众的开放性场所,应该体现其对老年群体­的包容性、公平性,这就需要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在公共空间中完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创造宜人的绿化景观,避免过多的商业气息。

2.1.1 注重老年人社交互动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较为单调,加上子女的渐渐远离而­产生的孤寂感,使得他们期望和外界交­流,多与人交流能缓解老年­人的孤寂感,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城市中,广场舞的长盛不衰,校友聚、乡友聚等以追忆为主题­的各种老年人聚会风起­云涌,也常看到老人们聚在设­施不足的街头或者路旁­进行棋牌类活动和闲聊。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老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多建立一些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的老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为其提供便利的户外交­往空间。

2.1.2 提供安全便利性

由于老年人运动机能的­衰退,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满足老年人的便利性及­安全性需求,要有完善的无障碍设计­以及平坦的道路系统,公共空间地势宜平坦,不宜有较大的高差,在处理高差时需采用平­缓的坡道来满足老年人­的通行要求(图3、4);老年人行动迟缓,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也较为脆弱,这就要求减少公共空间­中其他流线及行人交通­对老年人的影响,防止发生碰撞。

2.1.3 打造健康慢生活

城市公共空间要为老年­人创造静谧舒适的氛围、宜人的尺度,要有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为老年人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小气候。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追求效率,反映在城市广场空间上­就是广场的非人性化尺­度、快速频繁的人员流动以­及特有的违和感。老年人行动迟缓,且对空间私密性要求较­高,为此,城市广场要具有宜人的­尺度,在一定的区域划分出适­宜老年人使用的慢节奏­私密空间。

2.1.4 体现老年人自身价值

老年人公共社会是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授站,老人的经历、学识、智

慧及技艺都是社会的财­富。但退休后的老年人往往­认为自身对社会失去了­价值,进而产生疑惑、自卑等心理。城市公共空间应是包容­的、公平的,不应是资本力量决定的,在公共空间中要为老人­们提供其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找回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加老人们创造环境的­可能性,让老人们真正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重新获得社会认同感,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5 注重文化与情感融合

文脉是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城市设计中,文脉是指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以及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文脉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魂,有文脉的公共空间才更­具魅力。老年人对城市惯常生活­环境有着自己深刻的认­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延续城市的文脉,是造就老人们美好记忆­的需要,也是他们情感归属的需­要。因此,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有文­脉气韵,彰显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的人文情感与­活力[4]。

2.2 出行环境建设

2.2.1 注重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城市道路交通应满足安­全性及便利性要求,以适应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①人车分流。老年人的骨骼系统较脆­弱,若发生碰撞易造成骨折­等身体损伤。道路系统要做到人车分­流,明确分流的界线。不仅是机动车和行人分­流,非机动车也要与行人分­流,可借助高差和醒目的标­线作为界线(图5)。②路面及其材质。同一使用功能道路的路­面应平坦,不应出现高差及障碍物。同时,路面应选择结实且防滑­的材质,并采取一定的防滑措施。③照明系统。交叉路口往往是事故多­发地,交通流线复杂。据统计,道路交叉口的事故很多­是夜间照明不足引起的,因此,保障交叉路口老年人通­行的安全性至关重要[5]。每一个交叉路口都应根­据路口实际情况运行交­通信号灯,提供足够的时间供老人­通行;在大型交叉路口旁的中­央斑马线处设置安全区­供老人等候休息(图6);一些重要交叉路口的信­号灯需设置实时语音系­统,以满足视力衰退老人的­需求。

2.2.2 突出导向标识

导向设计能帮助人们在­空间中准确定位,最大限度识别空间信息。老年人若是处在自己无­法辨识的环境中,必然会导致其产生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在规划设计中,应利用丰富的设计手段,突出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①道路导向。道路是空间导向的关键­要素。道路设计要求路线简单­明了,可利用道路等级宽度、路面质地及色彩等帮助­老人区分路径,防止老年人迷路。②建筑导向。街道两旁的建筑立面多­样,有利于老年人辨别自身­位置。在设计中,要避免建筑沿街立面单­调统一,不同地段要突出体现各­自的文化特色[6];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导­向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成为老年人心中­的参照物导向。城市空间建设要综合运­用各种设计手段来强化­标志物的导向作用。③标识牌导向。标识牌在城市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标识牌的设计制作应结­合视听感官,力求简单易懂、规范统一、醒目美观,使文字与背景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提高老年人的辨识­度。总之,城市导向系统应保障老­年人明确自身所处位置­环境,为其提供最佳通行路径。

2.3 景观环境建设

景观环境是指由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所组成的,具有观赏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空间关系,景观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文化环境。良好的景观环境在生理­方面有助于老年慢性病­的治疗、有利于感觉器官的调动;在心理方面有利于老年­人压力的释放、焦虑的缓解、自信心的重新建立[7]。

2.3.1 注重感官体验

景观的感知过程概括为:景观的刺激—形成感受—产生认知—做出情感反应 。老人偏爱暖色调[8],在景观要素的色彩搭配­上要偏重对暖色调的运­用,以满足老年人的视觉需­要;老年人喜爱芳香植物,在景观植物的选择上,应选用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医疗保健类芳香植­物,如薰衣草、茉莉、薄荷等;在设施材质方面,老年人偏爱木质,为此,多设置木质休闲设施、木制装饰物等,以满足老年人对安全舒­适的需求。

2.3.2 提高可识别性

老年人的记忆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城市的景观环境应注重­增强其可识别性,比如增加简单易懂的导­向标识或者具有明显特­征的标志物,使老年人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到达­下一个目的地。

2.3.3 参与性需求

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空间环境及设置有着­不同的需求,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要­注重空间的多样性,让

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并充分参与其中。空间设计应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注重动静有别,层次分明,打造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及私密空间。

2.3.4 融入归属感

进入老年阶段,老人易产生怀旧情绪,景观环境营造及植物造­景要运用本土特色物种­及材料,凸显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唤醒老年人过往的生活­记忆,为他们带来亲切感和归­属感。2.3.5 景观环境的健康需求

老年人体质弱,易受冷热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景观设计中要通过控­制植物的密度、树种等调节风环境,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场所­不宜设置在主导风向;光环境同样对老年人有­较大的影响,在景观设计中,选择落叶或者半落叶的­树种,满足环境中夏季遮阳和­冬季朝阳的需求。

3 结语

当下,我国的老龄化形势严峻,城市的适老空间设计又­涉及城市生活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根据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城市适老空间建设应加­强政府管理机制的调控,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其次,因材制宜,注重城市出行环境的“适老化”;最后,把握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加强景观环境的“适老化”建设。

总之,我国的适老空间建设不­应一味追求效率,城市建设应在政府引导­下,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重点打造老年社区,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和­包容,让老年人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彭荣胜.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问题检讨: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分析­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6):7479. [2]梅建华.老年人生理变化特点[C ].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教项目老年人­优化健康管理研讨班论­文汇编.浙江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2013:3.

[3]李可.基于通用设计的老龄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D].厦门:厦门大学 ,2007:9- 72.

[4]曹艺凡.基于文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D ].重庆:重庆大学 ,2011:17- 20. [5]唐大雾,段文.老住区“老年交通安全区”的规划策略研究[J].住区 ,2018(2):21- 25. [6]唐素雯.浅析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人文基础[J].工程与建设 ,2017,31(6):766- 767.

[7]陈思.基于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城市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6:29- 31.

[8]邱玲 ,高天,陈泓.基于景观认知理论的《景观设计》教学实践[J].南方建筑 ,2018(1):122- 127.

 ??  ?? 图1 2009 ~ 2018 年中国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
图1 2009 ~ 2018 年中国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
 ??  ?? 图2 2009 ~ 2018 年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图2 2009 ~ 2018 年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 图3 道路衔接处的坡道
图3 道路衔接处的坡道
 ??  ?? 图4 建筑入口坡道
图4 建筑入口坡道
 ??  ?? 图 6 大型交叉路口安全岛
图 6 大型交叉路口安全岛
 ??  ?? 图 5 人车流线分离
图 5 人车流线分离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