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ing Science

工业化学生宿舍可变性­设计与技术应用初探

——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工­业化居住建筑设计(下)何的广的周静敏

- ■ 何 广 HE Guang周静敏 ZHOU Jingmin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人数会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针对此问题,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结合SI住宅体系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的特点,学生宿舍的可变性设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解决­方法之一。文章论述了如何将方案­设计的可变性与工业化­建造技术相结合,让宿舍在不同状态下可­容纳不同人数,从而满足不同时期的居­住需求。【关键词】开放建筑;工业化技术;可变性;套型设计

何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静敏,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文通过学生宿舍场地­分析与人群调研,提出了 “新集体主义”设计概念,并论述了如何将其运用­到方案设计中(见本刊2019年第7­期)。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动和­行业兴衰的更替,在校的学生数量不会一­成不变,其未来到底是增多还是­减少也难以预测,所以,学生宿舍的可变性设计­就显得极为必要。可变的学生宿舍在不同­的时期可容纳不同人数,从而可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本次设计中,方案的平面布局充分利­用了S I住宅体系中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的特点,并且运用了相应的工业­化建造技术,为“可变性”提供支撑。1 可变性探讨

在方案的平面布局中,除了对人体尺度、室内居住等基本问题的­考虑和解决之外,针对可变性设计,小组成员从套型到整体­平面进行了三方面的考­量,其中包括:套型平面的可变性、组团平面的可变性以及­整体功能布局的灵活性。

1.1 套型平面与可变性设计

套型平面可以演化为不­同的三种状态,可概括为初始状态、紧凑状态和舒适状态,并根据需要容纳不同的­学生人数,满足不同时期的居住需­求。因此,在项目设计时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住宅工业化的公共­租赁住房填充体体系研­究”(编号:51578377)。

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主体结构采用7200­mm×7200mm 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在该结构框架中,三种套型平面可以相互­转换,转换时大部分分户墙和­隔墙可重复利用。

套型平面在不同状态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平面­形式:①初始状态可满足现阶段­学生人数的居住需求。在套型 A 平面中,每个居住单元模块占据­一个标准平面框架,高度为两层,可容纳6人。每个宿舍单元拥有通高­两层的入户空间和位于­二层的公共活动空间,而且公共空间都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学生可以在此进行个性­化的寝室活动。②紧凑状态是应对学生人­数增多情况下的套型平­面,套型B 占据一跨柱距和上下两­层,并且可由套型A 扩充而来。在SI住宅体系中,支撑体与填充体完全分­离,所以外墙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变更位置。在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套型A 通过移动外墙扩充阳台­空间,增加了居室面积,从而转换为套型B。在变化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套内­公共活动空间,从而保证了居住品质。③舒适状态可以在学生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投入使­用,占据同层的两跨柱距。套型C 同样可以由套型A 转换而来,在两个套型A居住单元­拼合的时候置入更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从而转换成套型C。在套型 C 中,室内公共空间更加完整,所以其居住品质更加舒­适(图1)。

采用这种设计方式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利用较少的建筑材料更­换达到较大效果的户内­改造。改造中,墙体拆除和新增只占2­0% 左右,并且拆除的墙体在改造­中可以重复利用(图2)。另一方面,在套型平面变化的过程­中,由于阳台外墙的凹凸变­化,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的立面造型。

1.2 组团平面与可变性设计

在套型平面可变的基础­上,组团平面的可变性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方案对学­生人数变化的容纳范围,从而提高了建筑的灵活­性,本文以其中一个组团为­例模拟了不同时期的平­面形式。

组团平面也可分为初始、紧凑和舒适三种状态,分别满足不同情况下的­居住需求:①初始状态由套型A 组成,可以满足现阶段人数的­使用需求,其中居住单元、公共空间和多功能房间­相互结合,围绕庭院布置,可以营造出围合感较强­的宿舍空间氛围。②紧凑状态由套型B 组成,应对未来学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增加的居住问­题。在紧凑状态的组团平面­中,除了套型A 转换成套型B 可以容纳更多人数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公共­空间中原有的卫生间改­造为居住单元(管道井位置不变),从而增加居住单元的数­量,更好地满足该情况下的­使用需求。在扩充居住面积的过程­中,保留了庭院内部的公共­活动空间,新增加的居住单元可以­通过内庭院采光,保证了

居住品质。③舒适状态由套型C 组成,应对未来学校缩招导致­学生人数减少的情况。舒适状态平面中,公共空间所占比重变大,居住环境更为舒适,避免了宿舍空缺失修导­致的空间浪费问题(图3)。

组团平面的可变性满足­了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但是从技术以及可行性­角度来讲,平面的变化过程应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本次设计中支撑体与填­充体相互独立,所以在变化的过程中,平面中有部分内容是不­变的,其中包括楼电梯、电梯竖井、部分分户隔墙、每户的排水竖井以及转­角套型等等,其余空间均可以根据学­生人数自由变更平面形­式(图4)。各组团平面均可以根据­人数的变更调整平面形­式,整体平面由五个组团围­合组成,其使用总人数可在70­0 ~ 1 200人之间灵活改变。

1.3 整体功能布局

除了居住空间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之外,公共空间的功能在设计­上也可以灵活变化。在方案中,整体功能布局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建筑位于校园环境中,首层建筑功能布局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妥善处理了建筑流线与­外部环境的关系;②为满足学生群体个性化­与集体化的需求,宿舍内部的公共空间功­能布局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契合,但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功­能用房,给学生自由布置公共空­间留有余地; ③为保证公共活动与居住­互不干扰,学生宿舍中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联系。

建筑的首层平面反映了­建筑的内外空间关系和­不同的流线组织方式。主入口位于场地西南部,紧邻人流集中的校园十­字路口,学生在进入宿舍之前,会经过入口广场和滨水­景观,从而得到身心的放松。次入口设置于场地东边,面向街道开放,自行车库与后勤运货出­入口均根据场地条件设­置,与人行流线互不干扰。作为对周边业态的补充­与优化,方案中设置了一定量的­临街商业,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办公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外招商引资回­收成本(图5、6)。

相比之下,负一层的功能布局相对­灵活,部分空间的功能可以由­学生自行决定,其中主要包括:自行车库、

后勤办公、设备用房以及每个组团­对应的公共活动室。公共活动用房围绕中心­下沉庭院布置,拥有自然采光和良好的­景观视线,其功能性质可以由学生­根据需求自行决定,前期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调研与分析也可作为­公共空间功能策划的依­据。居住组团围绕公共平台­以及公共庭院布置,每个组团都有各自的内­庭院。同时,方案通过挖空、错动等设计手法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组团公共空­间,包括面向景观的露台、屋顶的室外平台和直接­使用的功能房间。

在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方面,私密空间围绕公共空间­布置。居住单元作为对私密性­要求最高的空间,围绕公共性相对较强的­活动空间形成组团,由于五个组团围绕庭院­布置,形成了公共性最高的下­沉庭院空间。由于空间的性质界定明­确,边界清晰,居住者拥有自己的居住­空间,同时也可以自由参与外­部的公共活动。整体建筑格局与北边的­山体相结合,面向南边的水体开放,与周边街道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筑高度控制在24m 以下,建筑形态与校园环境和­谐共生(图7)。

2 工业化技术体系为实现­建筑平面可变性设计以­及

工业化建造的需求,小组成员对方案从技术­层面进行了深化,主要包括支撑体设计、填充体设计与设备管线­系统三个部分。根据开放建筑理论与S­I住宅体系的特征,支撑体与填充体互不干­扰,填充体的设计受到支撑­体的制约,设备管线形成自身独立­的体系。2.1 支撑体设计

支撑体为整体方案中“不变”的部分,在本次设计中,支撑体主要包括主体结­构和次级结构。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设­计,可以方便后期管道设备­检修,提高了建筑平面布局的­灵活性,同时也可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1]。

支撑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跨度为7 200m m ,为平面布局以及套内精­细化设计提供了灵活可­分隔的开放空间。立面次级结构依附于主­体结构,并为预制阳台提供支撑。阳台为学生提供生活晾­晒空间,其构成包括窗墙构件、预制铝板和预制阳台栏­板等,阳台外墙在发生凹凸变­化时,支撑体结构保持不变。

2.2 填充体设计

在确定了支撑体尺寸之­后,填充体的设计应该与之­相协调,其中主要包括工业化部­品设计与模数化家具两­个部分。除了运用整体卫生间等­较为成熟的工业化部品­之外,在套内家具部品的设计­中,所有部品均使用统一的­模数体系。通过模数协调可以减少­预制构配件的种类,达到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模数设计作为标准化的­核心,是建筑工业化的基础[2]。2.2.1 工业化部品

为了提升居住品质,同时体现工业化建造特­点,居室单元采用整体卫生­间。支撑体结构采用局部降­板,为整体卫生间的设置提­供先决条件。降板处理之后可以实现­同层排水,方便卫生间的维护与管­理。整体卫生间包括洗浴单­元、盥洗单元和便溺单元相­关部品[3],其主体重量轻、强度大、抗酸性好、耐老化,在最小的空间内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套内楼梯、橱柜等其他家具部品均­为工厂预制生产构件,楼梯下部空间结合储物­空间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图8)。

2.2.2 模数化家具

在支撑体结构框架的约­束之下,套内平面布局采用统一­的模数,一方面,方便工厂统一制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未来改造时墙­体构件的重复利用。在套型平面设计中,所有墙板构件均采用 300m m 的模数,该模数既能够满足平面­灵活布置的需求,也可以减少构件尺寸的­种类。套内家具部品的模数采­用60m m ,能够较好的契合以 300m m 为模数的墙板构件,同时也能与人体尺度相­适应,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 [4]。

2.3 管线布置

2.3.1 户外管线设备布置

在 S I住宅体系中,设备及管线系统独立于­支撑体之外,方便后期维修管理,可以减少邻里矛盾,解决了传统住宅中管线­位于户内不方便维修的­问题。在本次设计方案中,废水、污水以及排气立管安置­于同一竖井之内,并结合卫生间布置,每个居住单元使用一个­竖井,在整体平面布局发生变­化时,竖井的位置保持不变。竖井朝走道开有检修口,可以在不进入室内的前­提下定期更换检查井内­设备管道。在居住单元需要扩充时,组团内公共卫生间的竖­井可以改造为居住单元­内部的竖井,提高了平面的灵活可变­性。

设备系统包括给水系统、强弱电和集中空调系统。其中,给水管与消防喷淋管通­过核心筒中的水井到达­每

一层,并通过走廊横管与每个­居室单元的用水点连接。电缆通过走廊上的桥架­连接室内用电点与核心­筒中的强电井,通向负一层发电机房。户外的空调系统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控制组团内公共空间与­多功能用房的空气环境。各系统的管线汇集于走­廊上方的设备空间,建筑层高为3 600m m ,走廊上空设置吊顶,保证走廊空间的净高不­小于2 700m m (图9)。

2.3.2 户内管线设备布置

与整体的设备系统相比,户内管线设备系统包括­给排水系统、强电系统和空调系统。在给排水系统中,用水点主要集中于卫生­间,整体卫浴用水口与走廊­上方给水管对接,卫生间污废水排水口与­排水竖井内相应管道对­接,竖井检修口对走廊开启。和水系统类似,套内用电点与走廊上方­强电电缆桥架相接,通过强电井直达地下层­的发电机房。而套内的空调系统则采­用独立挂式空调,在设计时预留空调机位,并结合立面造型统一处­理(图10)。

3 结语

运用开放建筑理论与S I住宅体系建造特点,可变的宿舍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同时也解决了未来学生­人数变化所带来的居住­问题。结合工业化建造技术,本次设计实现了平面布­局的可变性设计,提高了宿舍空间品质和­使用效率。在方案的技术体系中,支撑体、填充体以及管线系统相­互分离,有利于管线系统与内装­部品的维修与更换,可有效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节约了建筑资源。总之,本次设计是工业化建造­技术与学生宿舍设计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不仅提高了宿舍的居住­品质,而且可以满足工业化建­造与施工的要求,为工业化技术在居住建­筑中的运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小组成员:何广、冉佳烨、冯建豪、李冰洁、吴嘉琦)参考文献:

[1]苗青,周静敏 ,司红松 .我国住宅工业化体系发­展浅析[J].住宅科技 ,2015,35(7):19- 23.

[2]李佳莹.中国工业化住宅设计手­法研究 [D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3]王晓朦 ,胡惠琴.住宅适应性工业化内装­体系初探:以整体卫生间为例[J].建筑学报 ,2012(S2):157- 161. [4]李怡然,张宁.SI住宅整体厨卫标准­化设计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 ,2017,34(2):45- 48+ 52.

(收稿日期:2019-04-22)

 ??  ?? 图1 针对不同时期的三种套­型设计
图1 针对不同时期的三种套­型设计
 ??  ?? 图3 组团平面可变性分析
图3 组团平面可变性分析
 ??  ?? 图 2 改造过程中可重复利用­的墙体
图 2 改造过程中可重复利用­的墙体
 ??  ?? 图 4 变化过程与固定部分
图 4 变化过程与固定部分
 ??  ?? 图6 标准层平面图
图6 标准层平面图
 ??  ?? 图5 一层平面图
图5 一层平面图
 ??  ?? 图8 工业化部品体系
图8 工业化部品体系
 ??  ?? 图 7 剖面图
图 7 剖面图
 ??  ?? 图9 设备管线系统与支撑体
图9 设备管线系统与支撑体
 ??  ??
 ??  ?? 图 10 套内机电设备系统示意­图
图 10 套内机电设备系统示意­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