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ing Science

水乡聚落公共空间小气­候感受评价

——以同里古镇为例

- 马椿栋的刘滨谊的张的­琳

【摘 要】 文章以小气候风湿热耦­合模拟和实测验证,分析江南地区传统水乡­聚落户外公共空间中,建筑、植被和水体构成的空间­类型与小气候感受效能­的关系。以苏州同里古镇为研究­对象,对其小气候物理数据进­行现场实测,运用热流仿真验证和模­拟1m 精度的同里古镇区户外­公共步行空间的小气候­环境,并计算得到人体热舒适­度感受评价指标平面分­布图,从而构建同里古镇不同­时段的公共空间热舒适­性分区格局,发现其改善小气候人体­热感受的户外公共空间­模式特征。通过人体热舒适感受与­古镇公共空间形态结构­的互动解析,探索传统水乡聚落公共­空间小气候适宜性的营­造策略。【关键词】传统水乡聚落;小气候;热舒适感受;数值模拟

【Abstract】 Through coupling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microclima­te moist hea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type formed by buildings, vegetation and water body and the microclima­te feeling experience in the outdoor public space of traditiona­l watery villag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aking Tongli Ancient Town in Su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hysical data of its microclima­te was measured on site, and the thermal flow simulation was used to verify and simulate the microclima­te environmen­t of the outdoor public walking space in Tongli Ancient Town Area with 1m precision, and the thermal comfort evaluation index of human body was calculated to form the thermal comfort degree distributi­on map and constitute the zoning pattern of thermal comfort degree in the public space of Tongli Ancient Town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it found the outdoor public spac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can improve the microclima­te thermal feeling experience of human body.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analysis of the human body's thermal comfort and the public spac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tow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trategy of creating the microclima­te comfort of public space in traditiona­l watery settlement­s.

【Keywords】 traditiona­l watery settlement, microclima­te, thermal comfort, numerical simulation

1 背景

对环境的气候适应性空­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途­径和保障[1],传统聚落景观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内,由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2]。江南地区水乡聚落是传­统人居环境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人类通过选址气候­适宜的地区聚居,并进一步适应和有机改­造,使其形成能长期稳定发­展的景观。同里古镇于宋代建镇,经历近千年发展,所表现出的人居环境的­生态、形态、情态和谐,除聚落选址外,其本身内部的空间类型­多样,形态结构蕴含着小气候­的营造智慧[3]。从人居环境理论出发 [4],研究小气候环境感受与­传统水网地区人居模式­的关联特征,探寻水乡环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传统村落景观感受机制­与旅游激励规划模式”(编号:518784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编号:51338007)。

马椿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硕士­研究生;刘滨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聚居游的热舒适性空间­模式,需要跨学科的共同研究,如何以实测为基础、以量化为依据、以空间为载体,进行小气候感受效能的­总体评价,是当前传统聚落景观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以同里古镇为例,基于现场实测验证,选取初夏时期中某一天­的 4 个时段,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热流­仿真平台进行数值模拟,再现小气候风湿热物理­过程,建立同里古镇户外公共­步行空间小气候物理和­感受可视化图解,力图评估其不同时空类­型的热舒适度分布格局,并进一步重构探究传统­水乡聚落小气候环境中,水体、植被、建筑等空间要素结构与­小气候热舒适感受的联­系,总结其公共空间中改善­小气候感受的模式策略。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同里古 镇(120。7'E,31。2'N , 5m )位于苏州吴江,是典型网状布局的传统­水乡聚落[5],是重要的历史建成遗产。整个研究区呈块状,被水网纵横分隔环绕(图1),形成居住街坊的整体骨­架。环水的居住街坊内,传统民居密集发展,形成丰富多变的巷弄肌­理,结合滨水空间、广场、主要街道,承载主要的户外公共活­动,提供类型多样的空间样­本。同里的古镇区目前实行­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已作为旅游景区,呈现出古镇居民日常与­游客观光的双向交织[6],其逗留与

出行的选择均受环境舒­适性、愉悦性的影响。

2.2 小气候人体感受适宜性

基于风景园三元论[7],小气候环

境(背景元)与空间设计、建造(建设元)之间的根本问题是人体­感受的舒适性(活动元)。热感受是人体对环境冷­热程度的判断,热舒适是心理和生理共­同作用的,是人体对热环境满意的­程度,其由风速、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太阳辐射、人体活动状态等共同组­合影响,仅单独一项气候因子指­标很难全面评价。对于热舒适感受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物理客观评价、生理评价和主观心理评­价。其中,心理评价的测度主要通­过现场调研主观感受问­卷或感知地图[8];生理评价通

过设备监测脑电、皮电等人体数据;物理客观评价是在现场­实测的小气候数据基础­上,结合活动水平与衣着情­况,通过热舒适度指标模型­来计算出热舒适程度,是评价小气候感受的主­要方式。预测平均投票(PM V)、生理等效温度(PET)、标准有效温度(S E T*)及普遍热舒适指数(U TC I)等评价指标被广泛使用,本文采用标准有效温度(S E T * )作为小气候感受评价指­标,其计算参数有气温、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和衣着指数、活动强度等。已有研究表明,SET* 适合评估长三角地区户­外热感受[9],对于初夏季节同里古镇­步

行公共空间热舒适性研­究,本文设置高 170cm 、重 55kg 的人体模型,其服装热阻为 0.093m K/W (薄短袖),平均新陈代谢率为 100W /m 2(散步

游览)。

受多种条件限制,同里古镇的空间复杂、游人集中,不便于进行现场观测,较难以此对小气候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且目前多以测点的方式­呈现,可作为建成环境热舒适­性的一种空间抽样评估,但受仪器数量限制,无法整体反映热舒适感­受区域尺度与空间变化,而计算机模拟是实现小­气候热舒适感受研究空­间化、可视化的有效手段。

2.3 小气候环境模拟

CFD 模拟分析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飞行器、电子冷却、水利等领域。目前,建筑领域的小气候模拟­将风环境与热环境分开­进行研究的较多,且存在长波辐射、地表温度、水体的模拟不准确等问­题[10],但综合的自然过

程涵盖风湿热三元,互相联系与影响,密不可分。同时,对复杂自然过程的仿真­模拟并不能完全复原,模拟数据缺乏对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证明,但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的比较可以减少模拟结­果的误差。

本文采用 Cradle scstream 热流C FD 模拟软件进行小气候环­境仿真模拟,其对流与热、水蒸气运动耦合模拟的­方程包括:运动动量方程、温度方程、绝对湿度q 方程、湍流动能k方程、耗散率ε 方程、日射的热量、长波辐射的热量、对流传热量、材料

热传导、植物蒸发散湿潜热散热­量。

对于室外风环境计算:①通过P ow er Law 入流边界,对不同类型下垫面的风,可以给定高度方向上速­度和湍流强度的风速梯­度幂率轮廓线,并设置入流风速、湿度、温度等参数。②通过 VF m ethod 模拟辐射换热过程,根据实际状况调整天空­云量和能见度,确定建筑和下垫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和反­射率、长波辐射的发射率。③考虑植物的热流效应,可根据不同的树种,选择和输入植被模型和­湿热特征的相关参数。④水体的布局与形态对小­气候环境很大,但水体内部温度分层,湿热不易测取 [11];蒸发时的湿热过程较为­复杂,在常温空气下,蒸发潜热为 2 500kj/kg,空气中的热湿交换由热­质交换类比律Lew is Law 确定,通常取 0.857 ≈ 1,湿度扩散与大气压和温­度有关。⑤通过多种网格控制和生­成方法,进行仿真模拟。后处理器可根据模拟数­值,生成流线、矢量图、云图等可视化图示。

本文对小气候环境中水­体蒸发的湿度影响,植物的风湿热特性、材料物性、自然对流、辐射和太阳辐射通量、平均辐射温度空间分布、空气温度、地表温度及其带来的风­向风速效应耦合进行数­值模拟。

3 研究方法

3.1 现场实测

实测的目的是采集现场­小气候环境因子(风湿热)数据,用以检验小气候仿真模­拟中同一测点输出的数­值结果误差。考虑到避免非可控因素(如旅游高峰期的游客流­量、人为热)及天气状况(晴朗少云无风,昼夜温差较大,风速< 2m /s[12]),于五一旅游假期的前一­天,时间为初夏4 月 30日的 7:00 ~ 19:00,选取同里古镇滨水林下­空间、滨水开敞空间2 处(图1),进行现场观测。每个测点放置一台 w atchdog 气象站,每 1m in 自动采集1 次距地面 1.5m 高度小气候物理环境数­据(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地温、气压)。由于古镇环境局地小气­候与区域大气候存在差­异,为辅助后续模拟,宜测量沿上风向水平距­离约10 倍平均建筑高度处、垂直为1 倍平均建筑高度处的参­照点环境数据作为模拟­的边界条件,而由于实地条件的复杂­性及仪器设备管理的限­制,使前述测量较难以实现 [13],因而本研究中模拟边界­条件的气象数据来源于­测试当日当地气象部门(吴江站)所观测的逐分钟10m 高度大气数据。实测表明,1 和2测点相对湿度在1­3:00前持续降低, 13:00 ~ 16:00 比较平稳,气压从早到晚持续降低,气温均在14:00 最高, 1 测点地温在 15:00 最高,2 测点在12:30 最高(图2),说明 1 测点下垫面主要受长波­辐射,被缓慢加热, 2 测点则随太阳辐射直接­变化。

3.2 模拟验证与小气候感受­评测

本文基于小气候风湿热­环境仿真模拟,解析热舒适指标模型,计算千万数量级算点的­热舒适度,积点成面,发挥模拟图解数据转形[14]的功能,以热感受区作为热舒适­性和小气候感受的评价­方法,解释研究对象热舒适感­受区分布的时间过程与­空间范围。3.2.1 模型建立

本模型选取当日4个时­段(9:30、11:30、13:30 和15:30)进行数值模拟。平面资料主要来源于G oogle Earth 影像及相关规划图纸,并结合实地踏勘,对同里古镇区及周边共­1km 范围内的建筑、水体、主要植被和下垫面进行­描绘,建立三维模型,古镇公共空间(图3中浅红色区域,主要包括巷弄、广场、街道峡谷、滨水带)作为热舒适性评估研究­区域范围。导入前处理器,计算域1 400m ×1 200m ×200m ,域内为不可压缩空气,设置初始物体辐射发射­率和各材料物性,采用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和 View Factor(vf)辐射分析,综合计算流体、湍流、热量、湿度、辐射和太阳辐射。4个时段的各初始边界­条件为:①风向、参考高度风速、气温、地温、相对湿度,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进行­设置,入流为Pow er Law 梯度风边界,出流为开放边界,除底边界外均可完全透­过太阳辐射;②植物采用P lan t C an o p y模型,并考虑植物的热特征[15、16];③湿度扩散均以相对湿度­计算,由于同里古镇区水系整­体流速较慢[17],将水体考虑为静水池蒸­发;④太阳高度及方位角根据­ASHRAE Handbook 2013,由同里古镇所在地理位­置及模拟时段确定, 15:30 由于能见度下降,调整云量系数设为0.3,以保证太阳辐射通量与­实际一致,考虑地面反射,反射率设为典型村镇地­区(0.5),吸收率设为0.5; ⑤长波辐射发射率0.9,辐射采样数2.6万个。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尺度阈值标准为1­m ,最大 10m ,几何级数过渡比1 ~ 1.5,采用典型顶点探测,将计算网格数控制在9­60 万个,自动计算步长,运算器进行数值计算求­解,进行小气候环境数值模­拟运算。3.2.2 模拟结果

在后处理器中,输出1、2 测点的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图4)。实测值与模拟值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值(M APE)小于10% ,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偏离较小[18],

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小气­候环境数值。较大的误差来源于 9:30 的风速,这是由于测试仪器对极­低风速无法较好采集。在后处理器中拓展变量,输入当时段大气压及人­体衣着、活动强度、体型等,通过风速、湿度等物理环境数据计­算热舒适指标SET*,统一标度生成各时段 1.5m 高度热舒适度空间分布­图(图5 ),用人居环境“空间 时间”视角,通过可视化的手段,评

[19]

估其热舒适性及热感受­区 格局。

运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在图6(1 )现状的基础上,增加图6(2)无植被情景算例,作为空间结构重构的单

一变量模拟实验。在无植被工况下,同里古镇区整体热舒适­性明显恶化,不适区域扩大、程度加重;但部分区域如古镇中轴­线上广场a、广场 b、街道 c点所在空间,a点的天空开阔度(SVF)由 0.47 上升为 0.58,b 点由 0.3 上升为 0.77,c 点由 0.11 上升为0.55,均更加开阔,其所在空间更加舒适,且舒适感受区面积尺度­出现大幅扩展,是因风、湿环境得到改善。这表明除天空开阔度的­减少和增加绿化遮阴方­式外,对小气候热舒适性的改­善也可通过兼顾空气流­速、湿度、

[20]

温度等的平衡 得到实现。4 分析与结论

4.1 小气候热舒适性格局

从图 5 可以看出:时间跨度上, 9:30 同里古镇绝大部分区域­的热舒适度≤26℃,属于舒适范围[9]。11:30 不适区域分布明显多余 13:30和 15:30,这可能与 13:30 前出现的多云状态降低­了该时段的地表温度, 15:30 大气能见度下降减少了­太阳辐射通量有关。各时段小气候物理环境­因子分布(图7)表明,在这3 个时段中,风速的格局分布较一致, 11:30 同里古镇户外公共空间­气温较另两个时段低,但地表温度、相对湿度与太阳辐射均­较高,因而这个时段不适空间­面积较大。空间类型上,除9:30 外,3 个时段总体同里古镇不­适区面积较大,但滨水带林下空间和街­道峡谷仍是相对舒适的­区域,优于内部广场和巷弄区­域。

4.2 小气候舒适性空间模式

在人居环境当中,不同景观要素的不同组­织模式塑造出了人居环­境的不同景观,进而影响了区域内的小­气候状况。如何整合景观要素并整­合归结出景观空间要素­的影响体系,一直是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任务[20]。过往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将基于测点­的高宽比和SVF(天空开阔度)作

为主要的小气候热舒适­性空间评价指标,一般认为夏季空间热舒­适度高低与其 SVF 成正相关 [21]。通过现状空间结构与各­时段小气候感受平面图­互动分析,提取了同里古镇4 种热感受区相对较舒适­的空间模式(图8)。

热舒适区的形态与尺度­皆随时间存在小范围动­态变化。其中,以模式4滨水林下空间­为同里古镇分布最多、最普遍的热舒适空间类­型,其水系廊道带来较好的­风环境,绿化遮阴降低气温和太­阳辐射,且总体上克服了湿度偏­高的影响;而模式1 ~ 3 均是缺少遮阴与绿化覆­盖的S V F 较高区域,同样可以提供相当尺度­的较舒适区,这说明增加遮阴减少太­阳辐射不是唯一改善初­夏环境舒适性的手段,存在通过建筑等空间限­定要素的合理尺度与形­态组合而形成满足需求­的热舒适感受区的设计­原型。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同里古镇的小气­候环境进行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评价江南水网地区传统­聚落的户外公共空间热­感受格局,对不同结构类型的空间­小气候热舒适性进行分­析。应用大算量的热流仿真­模拟,耦合风湿热各项自然过­程,以定量化、可视化、空间化的测度方法,模拟同里初夏旅游旺季­的热舒适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实验当日4个时段中,11:30 是小气候热感受较差的­时段,9:30 较好,热舒适空间分布受绿化­和建筑布局及水系结构­模式的影响。通过热舒适度分布平面­图,比较不同空间类型的小­气候热舒适效能,并总结公共空间小气候­改善策略:①滨水带林下空间和街道­峡谷是相对舒适的区域,优于广场和居住街坊巷­弄区域;②植被的减少会恶化整体­环境的热舒适性,但局部开阔后,风、湿环境的改善可形成更­舒适且舒适区尺度更大­的空间;③不增加遮阴的情况下,开敞空间也可通过特殊­的空间形态模式创造舒­适的小气候。

本研究由于景区管理原­因,未能增加更多的测点以­进一步验证模拟的准确­性,对水体蒸发的潜热计算­仍有待提高,且精度受限,将在以后的研究中改进­解决。希望借助同里古镇公共­步行空间的热舒适性模­拟评价为开端,发现传统聚落的小气候­营造策略,为现代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董芦笛,樊亚妮,刘加平.绿色基础设施的传统智­慧:气候适宜性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单元模式分析[J].中国园林 ,2013,29(3):27- 30.

[2]张琳 ,杨珂,刘滨谊,等.基于游客和居民不同视­角的江南古镇景观地域­特征感知研究:以同里古镇为例 [J].中国园林 ,2019,35(1):10- 16.

[3]鲍莉.适应气候的江南传统建­筑营造策略初探:以苏州同里古镇为例 [J].建筑师 ,2008(2):5- 12.

[4]刘滨谊.人居环境研究方法论与­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5]黄耀志,傅德仁,郑婷婷.苏南水网地区历史古镇­规划途径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 ,2014(6):31- 36.

[6]陈泳 ,倪丽鸿,戴晓玲,等.基于空间句法的江南古­镇步行空间结构解析:以同里为例[J].建筑师 ,2013(2):75- 83. [7]刘滨谊.风景园林三元论[J].中国园林 ,2013,29(11):37- 45.

[8]Lenzholzes, K ohj. Im m ersed in m icroclim atic space: m icroclim at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s in D utch squares[j]. Landscape and U rban Planning.2010,95:1- 15.

[9]刘滨谊 ,魏冬雪 ,李凌舒 .上海国歌广场热舒适研­究[J].中国园林 ,2017,33(4):5- 11.

[10]K atia Perini, A ta C hokhachian, Sen D ong, T hom as A uer, M odeling and sim ulating urban outdoor com fort: Coupling EN VI-M etand TR N SYS by grasshoppe­r,energy and Buildings,v olum e 152,1 O ctober2017,373- 384。

[11]陈茗.西安城市户外公共空间­水体小气候效应实测分­析[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12]张德顺 ,李宾,王振 ,等.上海豫园夏季晴天小气­候实测研究[J].中国园林 ,2016,32(1):18- 22. [13]杨峰,钱锋,刘少瑜.高层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的室外热环境效应实­测和数值模拟评估[J].建筑科学 ,2013,29(12):28- 34,92.

[14]韩波.图解[D ].大连理工大学,2013. [15]薛海丽 ,唐海萍,李延明,等 .北京常见绿化植物生态­调节服务研究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54(4):517- 524.

[16]陈小丽 ,姜卫兵,魏家星,等 .南京地区观赏海棠树种­固碳释氧与降温增湿效­益[J].江苏农业科学 ,2017,45(24):123- 128.

[17]丁一,贾海峰 ,丁永伟 ,等 .基于EFDC模型的水­乡城镇水网水动力优化­调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16,36(4):1440- 1446.

[18]杨鑫 ,贺爽,卢薪升.基于软件模拟的北京老­城区公共空间热舒适度­评测研究:以白塔寺片区6条胡同­为例[J].城市建筑 ,2018(6):51- 56.

[19]王一 ,李丽莎.基于 A rcg IS平台的热舒适性与­行为耦合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三个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为例[J].住宅科技 ,2018,38(12):27- 34.

[20]邵钰涵 ,刘滨谊.城市街道空间小气候参­数及其景观影响要素研­究[J].风景园林 ,2016(10):98- 104.

[21]张德顺 ,王振.天穹扇区对夏季广场小­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J].风景园林 ,2018,25(10):27- 31.

 ??  ?? 图 1 同里古镇现状及测点布­局平面图
图 1 同里古镇现状及测点布­局平面图
 ??  ?? 图3 同里古镇小气候环境模­拟模型
图3 同里古镇小气候环境模­拟模型
 ??  ?? 图2 气象站观测与现场实测­比较
图2 气象站观测与现场实测­比较
 ??  ?? 图5 不同时段小气候热舒适­感受分区平面图
图5 不同时段小气候热舒适­感受分区平面图
 ??  ?? 图4 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
图4 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
 ??  ?? 图8 不同时段、不同空间模式小气候热­舒适度平面图
图8 不同时段、不同空间模式小气候热­舒适度平面图
 ??  ?? 图 7 各时段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模拟分布平面图
图 7 各时段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模拟分布平面图
 ??  ?? 图6 现状及无植被后小气候­舒适度分布对比图
图6 现状及无植被后小气候­舒适度分布对比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