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ing Science

乡村振兴中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新思路

——以江苏省扬州市沿湖村­为例

- 宋的芸的雎的波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中国的城乡空间进入了­加速重构阶段,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以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为例,探索在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寻求乡村­规划建设的新思路。寻求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的方法,为国内类似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色田园乡村;乡村规划;乡村振兴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ociety, China's urban and rural space has entered an accelerati­ng reconstruc­tion stag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Taking Yanhu Village, Fangxiang Town, Hanjiang District, Y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ew ideas for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featured pastoral villag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eek the methods of featured pastoral villag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words】 featured pastoral villages, rural plann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1 乡村规划的发展历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国各地均展开了乡村­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探索。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使农村成为令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乡村规划是相对于城市­规划而言,聚焦于乡村地区和乡村­聚落,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乡­村范围内空间资源配置­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1]。乡村规划建设要在对乡­村社会人文、历史研究的前提下,保留和延续乡村传统技­术方法,维护城乡在文化意识、生活方式和空间形态方­面的差异性,建立“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的乡村环境 [2]。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新农村­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部­署;是做好三农工作、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更是扬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全域­旅游发展需要。日前,沿湖村入选为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成为扬州市展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示范点­之一。

2 扬州市村镇现状特征

扬州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大致可以

宋芸,硕士,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员;雎波,江苏扬建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助理建­筑师。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2011 ~ 2013 年,扬州认真组织开展了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全面完成了全市 16 720 个自然村庄的整治任务,创建了100 个“三星级”省康居乡村,全市村庄整体面貌显著­改善。

第二阶段为 2013 ~ 2017 年,扬州开展了以省级美丽­乡村、康居乡村等为试点的村­庄改善行动,先后打造了11个省级­村庄规划与整治试点,实施了 39 个省级“美丽乡村”试点和 5 个省级“康居乡村”建设;全面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实施了9 个省级传统村落保护,组织5 个村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

第三阶段从 2017 年 9 月开始,开展了以提升村庄综合­发展水平为重点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广陵区沙头镇沙头村和­仪征市月塘镇四庄村成­功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项目,现已全面启动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了以“十个试点村、一个试点镇”的“扬州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1个镇:仪征市月塘镇全域;10 个试点村:宝应县柳堡镇团庄村、夏集镇果园场、高邮市菱塘乡清真村、三垛镇少游村、仪征市铜山办长山村、马集镇方营村、江都区吴桥镇高扬村、丁沟镇黄花村、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广陵区头桥镇九圣村。

2.1 扬州村镇建设存在的机­遇与挑战2.1.1 扬州乡村振兴目标任务

按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图1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针对扬州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村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增收­乏力、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薄弱等问题,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农村高水平全面实现小­康;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展现现实模­样,城乡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功能互补,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乡土特色、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绿杨城郭的城乡风貌充­分展现。

2.1.2 扬州乡村振兴的机遇与­优势2.1.2.1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不断推动粮食生产平稳­发展,水稻亩产持续创造历史­新高;实施“1161菜篮子”“115”鲜奶和放心肉工程,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扬州市近年来大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宝应县生态有机­产业基地、高邮市鸭业产业基地、仪征市生态农业产业基­地、江都区设施园艺产业基­地、邗江区水产水禽产业基­地、广陵区食品加工产业基­地等6个特色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态势良­好。

2.1.2.2 强村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持续加强富民增收工作­力度,全市农民可支配收入达­19 600元左右,提前实现了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近年来,扬州市大力开展脱贫攻­坚行动,2017年底已经全面­实现“十三五”期间 7 000 元标准脱贫目标,同时,不断加强市县两级“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为结对帮扶村庄争­取引导资金和提供产业­发展支持等工作,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有力增强。

2.1.2.3 农村各项改革取得新发­展

农村各项改革扎实开展,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按照“确权、赋能、搞活”的思路,积极推进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目前基本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在此基础上,江苏省率先启动建设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2016 年,扬州市获得全省考评第­一,目前累计实现交易超过­1 万笔。2.1.2.4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扬州市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环境整治力度持续加大,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比如:为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扬州市规划建设了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目前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预计到2020年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

2.1.3 扬州村镇建设发展面临­的挑战2.1.3.1 乡村人口流失和老龄化­严重

从人口结构看,截止到2016 年底,扬州市户籍人口为46­1.67万人,除市区和县城镇,农村常住人口约 200 万人,净外出42 万人、平均每个乡镇1 万人,其中宝应县净外出20 万人、平均每个乡镇 1.5 万人以上。从人口老龄化状况看,2015 年,宝应县、高邮市、仪征市、江都区乡村 60 周岁以上老人达到 62.1 万人,占乡村人口的30% ;而全市 60 周岁以上老人 108.7 万人,占总人口的23.6% ,其中城镇只有 19.3%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老龄化现象突出。

2.1.3.2 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

2016 年,扬州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已达 13.6 万 hm 2,占承包地总面积的 64% ,其中 60% 以上流转到种田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从事规模­经营。少数人种多数人田,推动着农业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主要表现为:①农业绿色转型压力大。扬州市农业生产突出优­势是单产水平高,但绿色有机农产品产量­占比低。②全产业链竞争力不足。扬州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产品加工大市,缺少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强、品牌亮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③扬州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需要更加价廉、优质、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技服务、农产品购销储运服务、农业保险服务等,帮助提高收益、减少风险。

2.1.3.3 乡村治理体系有待强化

乡村基层是整个社会组­织机制的基础,乡村社会的稳定是顺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建立了以行政­村为自治单位的村民自­治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出现问题:一是村庄规模大,民主议事难;服务半径大,公共服务难;利益联结少,村民参与难。二是乡镇行政管理下沉,基本把村委会当作完成­各种行政任务的下属机­构机构,挤占了村委会自治职能。村民是村庄的使用者和­主体,村民并不能深度参与,表达诉求。

2.1.3.4 农民的期望发生变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当前农民温饱不愁,最期望缩小的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城乡医疗差距、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缩小城乡就业差距、缩小城乡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要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农民对发展的强烈­愿望和期待,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以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不断变­化的新诉求、不断发展的新期待。

3 扬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模式创新

针对上述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问题,扬州市经过不断总结、反思和探索,以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的宗旨及目标推进乡村­建设,并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建设中,逐渐探索出新的乡村规­划建设地方模式。

3.1 基本情况

3.1.1 区位条件

沿湖特色田园乡村地处­扬州北郊、邗江区北部,距扬州中心城区约25­km ,车程 30m in。目前,项目区西侧 S611 省道正在建设中,2019 年将全线贯通、实现通车。项目区南侧S 353省道扬州东段也­确定线形走向,作为扬州北外环公路(仪征—扬州中心城区—江都)的重要组成,将使该项目与扬州高铁­站、扬州西部客运站、扬泰机场等交通枢纽快­速接驳(图2 )。

扬州沿湖特色田园乡村­位于沿湖村中片组,总体规划面积3km 2,核心区面积 0.8 km 2(图 3)。

3.1.2 产业背景

以养殖水产业为主要产­业,水产养殖面积达 866hm 2、捕捞面积约

6 666 hm 2,年产水产品约 1 100t,村庄内部建设了芡实、野菱、荷藕等无公害水生作物、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并且,当地水产品通过了有机­水产品认证,水资源条件丰富,同时,还种植水稻和杨树等经­济作物(图4)。

沿湖村作为一个渔民聚­居村庄,渔文化是其传统特色,通过将其渔船、捕捞等特色元素进行整­合运用,打响沿湖乡村旅游品牌,助推富民强村。目前,已培育民宿10 家、渔家乐餐饮13 家、农村电商25家,已初具规模。2016 年,接待游客15 万人次,带动就业近千人,实现旅游收入约2 000万元。

3.1.3 基础条件

沿湖村地处邵伯湖国家­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内,作为江苏省江淮生态大­走廊的重要节点,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功能,拥有丰富的湿地滩涂以­及水产类、鸟类资源。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决守好绿色底线,全力推进退养还湖和渔­民上岸工程(图5),完成退养还湖 137.8hm 2,安置渔民 136 户,在建 89 户,实施邵伯湖水上垃圾收­集工程,实现村域环境综合治理­和维护全覆盖。

沿湖特色田园乡村所在­沿湖村,是目前扬州市区唯一从­事养殖、捕捞的专业渔业行政村­和纯渔民聚居村庄,现有户籍人口1 600 多人,船只1 000余艘。渔民主要来自晋、鲁、鄂、皖等地区,至今沿袭传承悠久独特­的祭祀礼,保存独有的渔家文化,拥有渔家面食、渔家船菜40 多种。此外,沿湖特色田园乡村所在­方巷镇还拥有非遗文化(拥有省、市、区非遗项目8 个)、传统文化(地方戏曲扬剧的发源地),底蕴深厚、人文荟萃。

3.2 现状分析

3.2.1 现状建筑

沿湖村内建筑风貌根据­建筑材质、结构、体量、色彩等要素,可以分为传统乡村民居、翻修乡村民居、新式乡村民居、新中式改造设计建筑、徽派改造设计建筑和工­厂建筑六类(图6)。传统乡村民居保留了大­部分传统建筑风貌,如青砖黛瓦、院落形制等,应予以重点保护和改善,位于东南角的工厂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与体量,具有较大的改造利用空­间。3.2.2 现状道路

村庄内部道路基本已经­实现硬化,主要车行道宽度为6m ,由于沿邵伯湖的河堤路­主要承担对外交通功能,路宽较窄处为4 m ,村庄内部停车场 1 处(图7)。

3.2.3 公共服务设施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村委会、小超市、渔管会、少部分农家乐及民宿。村委会面积较小,村民活动缺乏场地和交­往空间(图8)。

3.3 建设发展策略

3.3.1 发展定位

突出以“渔歌耕读、澜心沿湖”主题,以人为中心,以“渔、水”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为­灵魂,以产业开发、生态保护为生命力,推进“田园+ 乡村”“农业+ 文旅”“生态+ 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全国人文精致­渔村典范、扬子江城市群田园水乡­样本、运河湖泊湿地渔业文化­旅游标杆、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富­民高地。3.3.2 田园景观塑造

3.3.2.1 浸水——以养捕渔游为主题

结合片区内大面积的湖、塘、河等三类不同水域环境,打造以养捕渔游为主题­的“浸水”田园景观,湖重点展现渔民捕捞、水上活动等湖面景观;塘重点展现村庄的养殖、休闲等景观形象;河则侧重于展现渔村静­谧、祥和的田园景观,观赏渔业活动,组织形成各类水上生产、生活、休闲的

活动景象,倡导人们感受渔业风光。3.3.2.2 游田——以大地景观为主题

结合片区内稻田、油田、杨树林和当地树种展示­区,结合地方特产、文化特性、乡土文化开发,以大地景观为主题的“游田”田园景观,提升稻田景观、突出展现江苏少有的油­田景观、悉心培育树林景观,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并运营与时俱进的­具备观赏性及娱乐性的­创意农事体验项目。

3.3.2.3 享居——以休闲渔隐为主题

开发“享居”为主题的“深休闲、微度假、轻文化”的休闲渔隐旅游项目,打造湖上居、塘上居、田上居三种不同居住模­式,形成营造隐逸、舒适、人与田园和谐相处的居­住景观环境。

3.3.3 产业升级

3.3.3.1 理顺发展思路,产业分区发展

将沿湖村分为三大片区:北部片区重点发展以现­代绿色农业、生态有机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展示区,突出“农业+ 生态”的发展思路;南部片区重点发展以水­产养殖、乡村旅游、康养度假乡村为主的休­闲经济示范区,突出“渔业+ 旅游”的发展思路;东部片区重点发展以传­统渔业捕捞、水上活动、湖景观光等项目为主的­邵伯湖水上休闲体验区,突出“休闲 + 体验”大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以生态渔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图9)。

3.3.3.2 升级渔业产业,培育新型渔民

在保持渔业产业继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搭建统一运作平台,打造载体空间,围绕渔文化特色,强化乡村体验,着力丰富旅游元素,培塑旅游项目;立足当地特色分析市场­优势、注重品牌设计、拓展特色营销路径,探索渔产品加工及渔文­化体验相关产业模式。开展转型培训,培育新型渔民,最终达到引导渔民致富、提升渔民自身价值的目­标。在规划用地上,适当增加部分公共服务、商业和旅游服务设施类­用地,支撑产业发展(图10)。

3.3.4 装点渔村田园气息

乡村规划目的是能让人­们“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但是由于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村镇建设出现盲目照搬­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模式,传统建筑风格被破坏,失去了地方本土的特色[3]。沿湖村立足本土田园风­貌,以含蓄的江南韵味营造­天然、清秀的质感,完善并利用现有景观肌­理,形成植根于沿湖村的特­色田园乡村风貌。

在功能建设上,满足村民宣传、健身、休闲、交流等使用需求,多元复合,完善整个村域村民功能­需求,将村庄这些暂时被“遗忘”的绿地碎片融进乡村版­图,重新填满生活气息。从公共空间的建设与修­复、道路与滨水界面的修补­优化、民居设计与提升三大方­面进行详细的田园化设­计,丰富沿湖村田园乡村的­内涵。。

3.4 建设经验

3.4.1 生态建设

在中片组现有基础之上­优化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扬州境内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完善农业清洁生产基础。同时,为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基地,在景观核心区“邵伯渔隐”“休闲集聚区”沿湖村区域,新建综合服务中心,根据游客动线规划,扩建公共休憩设施、观景平台、休闲平台、村落景观、公共自行车等基础旅游­服务设施。

3.4.2 产业建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村的衰败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4]。只有留住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因此,绝对不能忽略乡村的产­业建设。要立足于沿湖田园乡村­空间格局,以生态渔业特色,来突出产业发展无季节­性限制的特性。在组织基础完善的前提­下,由生态渔业农民合作社­做好梳理工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统­一品牌,并做好品牌规划,未来的产品系列、分类,在统一的规划引导下面­向市场,并统一由农村电商做好­线上推广工作。启动邵伯湖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渔家乐餐饮、渔隐民宿、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及电商发展。

3.4.3 民意建设

村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规划要改变过去政­府主导的局面,切不可简单地以“非理性” “素质低”来理解村民的行为,由村民将生活、生产的诉求体现到乡村­规划建设中才是正确的­办法[5]。在产业方面,通过田园乡村的建设,让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经营主体更多地参­与到

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发展中来,调整田园乡村内的渔文­化博物馆的规划功能。

4 结语

曾在中国居留 50 余年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浦曾说过:“在乡村比在城市更易于­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知识,必须把乡村看作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6]”。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构建和谐城乡关系和规­划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是­长期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工作推进,科学谋划、全力推动乡村环境发生­根本改善。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四点:①要把握好规划制定,解决好建设定位的问题; ②要把握好建设时序,解决好建设内容的问题;③要把握好建设目的,解决好村民生活的问题;④要把握好机制完善,解决好长效管护的问题。

特别感谢江苏省城镇和­乡村规划设计院宁天阳­和朱惠宇设计师提供关­于《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的图片和表格资料。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经济法­室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M ].北京,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李欣鹏.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同质­化思辨:城镇化背景下对乡村建­设的思考 [J].规划师 ,2013,29(S2):32- 35. [3]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01. [4]陈振华,闫琳.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名城 ,2014(3):23- 27.

[5]肖红娟.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转­型及规划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13,28(6):41- 45+ 50. [6](美 )明恩浦.中国人德行[M ].张梦阳,王丽娟,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5.

(收稿日期:2019-04-18)

 ??  ?? 图1 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图
图1 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图
 ??  ?? 图3 规划范围图
图3 规划范围图
 ??  ?? 图4 现状产业图
图4 现状产业图
 ??  ?? 图 2 区位图
图 2 区位图
 ??  ?? 图8 公共服务设施图
图8 公共服务设施图
 ??  ?? 图5 用地现状图
图5 用地现状图
 ??  ?? 图7 道路现状图
图7 道路现状图
 ??  ?? 图6 建筑风貌图
图6 建筑风貌图
 ??  ?? 图9 规划方案图
图9 规划方案图
 ??  ?? 图 10 规划用地图
图 10 规划用地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