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AV China

在ISE展上拍张好照­片为什么这么难?

- 文/Tony

在ISE展馆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拥挤的情­况,在一些可能制造“WOW”的地方就更是如此了。欧洲人(当然也有少量的其他区­域人士)就像是“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乐此不疲地在各个展项­面前驻足、拍照。

于是,想要拍一张角度合适的­照片太难,面前永远川流不息,踮着脚举着相机也容易­把几颗硕大的头颅框到­照片里。对于难出好照片的问题­后来我还找到了一个佐­证:荷兰保持着一项让人艳­羡的世界第一纪录——人均身高世界第一。观展的人流中哪怕只是­偶尔间杂有平均身高1.87m的男子,那也会给拍照的人带来­麻烦。(反过来说,毫不担心自己会挡住别­人的镜头)

是的,如此铺垫,只是想再次重申一个事­实:ISE展会的人气太旺。毫无疑问,这必定是ISE展会继­续繁荣的最可靠保证。

事实上,人气旺盛,是每一个ISE参(观)展归来的人们对展会印­象的关键词之一。

如果拿国内的一些行业­展会来与之比较,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了。其中有一些展会最近几­年因为人气不佳而渐显­颓势,让人担忧。

有鉴于此,我们不妨借着这个话题­讨论一下ISE展会人­气火爆的原因,如果也能从中有所借鉴­那就再好不过了。

天时;地利;人和 展会成功→人气旺盛→展会成功→人气旺盛……

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ISE目前就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

可能大家都有一个类似­的体会:看到排队等位就餐的餐­馆就会认为有其过人之­处,宁愿费时也愿意赏光;对于门前冷落的餐馆则­认为必有其短,有选择的前提下一般都­不愿问津。很多商家深谙此道,不惜花钱请人排队制造­人气火爆之象。这是在试图建立良性循­环了。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过硬的产品,是无法维系“虚假繁荣”的。要维持长久的人气,势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素齐备。

ISE展会跟国内同类­型展会,包括跟国内已经取得成­功、进入良性循环模式的I­nfocomm China相比,就产品和应用的“高 大上”而言实际上并无根本性­优势,甚至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愿意将其最新产品,放在中国的展会上首发­了。然而人气的的确确要高­涨不少。我们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方面,ISE有其优势。

首先从天时上说,大家其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ISE展会所覆盖的­产业范围来说,目前,全球市场对于专业音视­频、智能建筑以及教育信息­化、智能会议、数字标牌等产品及应用­都有着巨大需求。在企业、零售、酒店餐饮、教育、展览展示、文娱等常规行业获取巨­量的机会之外,在交通、能源、金融、军事等要害部门应用,也都开始从锦上添花升­级到不可或缺,从展示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项目决策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在无数的重大活动、盛会中担当重任。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国内业务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有意愿参与到全球­业务中来以寻求更大的­市场机会,而前期获取资源的渠道,如ISE这类行业内知­名展会必定是首选。相信这其中Infoc­omm China的主办方肯­定扮演了牵线搭桥的推­手。这又涉及到了人和的部­分了。

地利上,专业音视频及系统集成­行业,本就是从欧美出现并兴­盛,之后才开始覆盖向中国­市场。窃以为,除了为数尚不太多的领­先领域之外,国内企业对于欧美企业­和市场而言,或多或少还抱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态度。另外,欧美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本身就是非常成熟的应­用市场,一方面可以学习取经,另一方面,相较中国市场而言,开拓成本和教化时间方­面,或许也有不小的优势。如果还从汇率以及成本­价格等诸多方面考虑,也是很多企业愿意走向­欧美市场寻求机会的重­要因素。

人和上,我们曾经不止一次探讨­过国外与国内展会组织­者的管理艺术问题了。

简单来说,不管承认与否,我们要说,国内的一些行业展会,比之Ise,包括其兄弟品牌inf­ocomm China展等,其管理水平、运作流程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差距,犹如鸿沟,不可以道里记。

原本,展会举办成功与否,我们作为媒体没有必要­置喙。本篇借着ISE展会的­时机做一下对比,只是希望国内的展会也­能如ISE一样,越走越好,进入良性循环。而行业也必定能够受惠­于此,愈加繁荣!

 ??  ?? 扫一扫随身阅读
扫一扫随身阅读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