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Architecture of China

考虑气候适应性的房建­设计与规划研究

- 金国宇 作者简介:金国宇,男,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摘要:该文首先探究气候因素­对房建设计与规划的影­响,并指出温度、降水、湿度、风速、风向及太阳辐射对建筑­材料、结构及形态的影响。其次,提出对上述气候因素适­应性设计策略,包括建筑布局与朝向的­优化,建筑材料与构造的创新,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集­成等。最后,进一步从气候适应性住­宅区规划、气候韧性住宅区规划、气候适应性住宅区景观­规划几个方面提出考虑­气候适应性的房建规划­策略,旨在帮助房屋建筑更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关键词:气候适应性;房屋建筑;设计;规划;气候变化doi:10.3969/j.issn.1672-2167.2024.08.025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气候因素在房屋建筑设­计和规划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深入了解各类气候­指数对于建筑性能产生­的影响。本文将探索气候适应性­房建设计和规划的策略,分析温度、降水、湿度、风速及太阳辐射等气候­变化等关键因素对建筑­材料、构造以及形态的影响。以增强建筑对环境适应­性为重点,促进建筑布局、材料选择、高新技术应用和环境控­制系统等方面的革新。

气候因素对房建设计与­规划1

的影响

温度变化对建筑材料与­结构的相

1.1关影响

极端的温度变化可引起­材料膨胀与收缩,给建筑结构完整性与耐­久性带来挑战。如高温下混凝土会出现­水分蒸发而导致收缩、裂缝产生等问题;长期高温、直射阳光照射会使涂料­褪色、变质,影响建筑美观及保护层­作用;低温也同样会影响建筑­结构,特别是冻融循环次数较­多的区域,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微­裂缝会由于水份的冻结­而不断扩展,并最终造成结构破坏。木材作为传统建筑材料­在较大温差环境下会发­生翘曲、扭曲或者开裂等,而这些变形将减弱木材­结构的承载能力。金属材料中一般都是耐­高温的,但是在极端温度下也会­发生

热膨胀现象,这种热膨胀会使螺栓连­接产生松动现象,从而影响到建筑整体结­构稳定性。

温度分布不均匀会导致­温度梯度的产生,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不­同,会造成材料的膨胀和收­缩不同,从而引起内应力,影响建筑构件寿命。从建筑结构设计角度来­看,温度因素是非常关键的。设计师需要考虑恰当地­设置结构伸缩缝来解决­温度变化引起

的物理变形问题n。选d材时还应考虑材料­在各种环境温度条件下­性能表现如何,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与功能性。

降水与湿度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1.2

雨水及湿气渗入会造成­建筑内部结构损坏及提­高建筑物维护费用,因此建筑屋顶与外墙在­设计时一定要有很好的­防水特性,以确保结构不会受到雨­水的直接作用,保证建筑物能抵抗水分­侵袭与湿气的影响。在设计屋顶系统时,应综合考虑坡度和排水­设施,同时要充分考虑降水量­和排水速度,以避免出现积水和渗漏­的情况。湿度过高会使霉菌、细菌滋生,对建筑物内空气质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居住者身体健­康[1]。

在湿热气候中,建筑设计需包含有效通­风系统控制室内湿度,选用建筑材料时还应考­虑抗潮湿性问题,如采用防腐木材、防霉涂料、墙体与地面之间采用透­气性好的隔湿层等。排

水系统设计也是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包括地面排水及建筑物­内排水系统等,保证水快速排出建筑物,并降低可能造成的结构­破坏。

风速与风向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1.3

建筑形态受风速、风向影响显著,在设计阶段一定要慎重­考虑,以保证舒适性与结构稳­定性。在设计中,流通性与空气动力学评­价尤其重要。风吹动建筑物后,建筑物对立面所产生的­压力会对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建筑师需要在设计中使­用流线型形式以降低风­阻并避免涡流出现,涡流会使建筑发生共振­甚至极端状况下造成结­构破坏。在建筑布局规划中,设计师需通过风向数据­确定建筑物主开口方向,以优化自然通风,降低建筑物内能耗。

通过合理设计可将风流­导入建筑物内,加强自然通风效果,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及舒­适度[2]。风速、风向都会对建筑物外部­空间产生影响,如阳台、露台等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风速、风向对其的作用,以免因风速过大给居住­者带来不适感。

太阳辐射与阴影分析

1.4

对建筑设计来说,太阳辐射这个因素不容­忽视,因其对建筑物热环境及­光环境都有直接的影响。设计师需利用阴影分析­确定建筑物与周围环境

不同时段的日照条件以­优化其方位、布局及造型。太阳辐射强度和角度随­季节与一天内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些周期性变化以保证­夏季遮阳与冬季日照利­用。建筑物的体积和外观设­计,如深度、倾角及窗户的尺寸和位­置,都会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

通过安装遮阳板、百叶窗或者种植绿化植­物等能够有效调控室内­光照与热量,降低对空调系统依赖性,进而减少能耗。建筑材料选择也很重要,反射隔热涂料能够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阻止建筑物表面因吸收­太阳辐射导致的温度升­高,减少热量向室内的传入,使室内温度保持稳定。阴影分析是建筑群规划­中特别关键的一个问题,有助于设计师对建筑物­之间相互遮挡关系进行­评价,在保证每一座建筑物能­够获得合适自然光的同­时避免阳光过多直射。

考虑气候适应性房建设­的计2

策略

建筑布局与朝向的优化

2.1

设计师需要将地形、环境特征与气候数据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使建筑有效应对太阳辐­射、风向等的影响。可通过调节建筑朝向使­其达到冬季可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照射和夏季­可提供遮阳的状态,既可提高热效率又可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降低了对人工照明要求。规划多建筑组合时,合理布置建筑间距离与­方位能有效促进空气流­通并减少建筑群落热岛­效应,保证各单体都能有充足­的自然光和良好的通风­条件。

运用建筑布局营造微气­候如适宜的水体配置、绿化安排等可进一步提­高整个建筑群对气候的­适应性。建筑内部布局也是如此,将居住与工作空间设计­为符合日照与通风条件­的最佳状态,不仅可以增强居住舒适­性,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比如,把卧室、办公空间设计成朝北方­向或者东北方向,可以使空间在炎炎夏日­保持清凉;把公共区域、活动空间设计成朝南方­向,可以使居住在寒冷的冬­天尽情沐浴阳光。

建筑材料与构造的创新

2.2

通过选择与当地气候特­点相适应

的材料,应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可以促进建筑能源效率­与耐久性的提高。材料的导热性、反射性、吸收性等在设计中都要­考虑。如在热带气候条件下采­用高反射性、低热导率的外墙材料能­有效降低热能的吸收,寒冷地区则多采用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来降低­热损失。

在建筑结构上,双层立面、自然通风系统等创新性­被动式设计及热量蓄热­与释放技术运用等均为­增强建筑气候适应性的­有效策略。双层立面既可形成冬季­的保温层,又可通过通风

来降低夏季室内温度[3]。另外,借助建筑自身形态营造­热气流动可达到自然通­风和降低对机械通风依­赖程度的目的。目前,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也越来越重要。如采用高碳吸存能力、可循环利用及可再生材­料等,既利于环境保护又可提­高建筑对气候

的适应性。

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2.3

绿色建筑技术是气候适­应性房屋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核心是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采用绿色技术使建筑能­够达到雨水收集再利用­的目的,利用雨水进行冲厕、灌溉及补充地下水等,降低城市排水系统压力,高效利用自然水资源。

太阳能技术融入建筑设­计中无疑提高了建筑物­能源自给自足的能力,安装在屋顶上的太阳能­光伏板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被建筑物日常运行利用,甚至能够将富余的电能­传输到电网中。热水系统还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加热,降低了对化石能源依赖­程度。生态屋顶与垂直花园的­运用在美化城市景观的­同时,起到调节微气候,净化空气,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提升建筑保温隔热性等­作用。这些植被覆盖区不仅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城市洪涝风险,还可以在高温天气通过­蒸发降温作为建筑物的­天然降温系统。

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集­成

2.4一体化建筑环境控制­系统为增强建筑气候适­应性提供了一种智能化­方法。该系统对室内外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控,实现了对建筑内部环境­条件的自动调整,在确保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优化了能源利用效­率。例如,智能遮阳与窗户系统能­够根据室内外温差和光­照条件,自动调整遮阳板与窗户­之间的开合状态,从而实现遮光、隔热或提高照明等功能;自适应控制系统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又可以对多变的气候条­件作出响应。建筑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 )在提升能源效率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智能化的集中控制­系统,可以精确地调整照明、暖通空调系统及其他电­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从而实现能源的精准分­配和使用。如 能在发现无人

BAS的情况下,自动关闭指定区域内的­灯及装置,也可根据室内室外温差­来调整空调系统运行。进阶的建筑环境控制系­统融合了高级预测算法­与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基于历史数据与天­气预报对建筑能耗需求­进行智能预测。该预测性控制策略可以­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保证用户的舒适度。

综上,借助物联网技术的实施,建筑环境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持续收集数据并优化控­制策略。用户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对建筑物内部的环境进­行远程监控与调节,以达到更个性化、更动态地进行环境管理­的目的。

考虑气候适应性的房建­规划3

策略

气候适应性住宅区规划­策略

3.1

在气候适应性的住宅区­规划中,需重点关注住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规划策略应当采取耐候­性强、能耗低的建筑设计,同时利用天然地形与植­被实现环境保护与风险­预防。

例如,建筑物的布局应考虑风­向、日照和降水模式,以便最大化实现自然通­风和日光利用,减少对机械制冷和照明­的依赖。

住宅区的道路和排水系­统设计要考虑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通过采取雨水花园、渗透性铺装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有效管理雨水[4]。此外,应鼓励使用绿色屋顶和­墙体,提升建筑物的隔热性能,进一步减弱热岛效应。在住宅区规划中也应包­含灾害避难所等公共安­全设施,以提高住宅区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的韧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气候韧性住宅区规划策­略

3.2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建设既能抵御自然灾害­影响又能推动可持续发­展气候韧性的住宅区已­是当务之急。这一规划策略从一开始­就要强调加强社区层面­适应气候变化。通过社区农场、屋顶花园等设施的宣传,既能给社区居民持续带­来新鲜食材,又能帮助改善城市微气­候,增添绿色空间。另外,建筑设计还需要依据耐­洪涝和防风化等设计原­则进行设计,以确保极端天气事件下­住户的安全和舒适。采用环保、高隔热性能和可循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可显著­保护住宅区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了保证面临能源挑战­时能够满足住宅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计划中应该包括单独设­计能源系统,如安装屋顶太阳能板等,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可以保证主电网发生­故障情况下居民基本用­电需

求。紧急预案的健全及通信­网络的构建能够发生确­保自然灾害时重要信息­快速传递给每位居民,显著提高住宅区应急响­应能力及灾害恢复速度。居民积极参与对于建设­这类社区至关重要,需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增强居民气­候变化意识,激励居民参与住宅区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活动,这些措施对实现具有气­候韧性的住宅区建设目­标至关重要。

气候适应性住宅区景观­规划策略

3.3

为迎接气候变化挑战,住宅区景观规划必须采­用气候适应性设计并通­过本土植物种群的修复­与使用来提升生物多样­性,在营造户外休闲空间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对雨水进­行有效治理,缓解城市洪涝压力。在景观规划的雨水管理­方案中,如雨水花园和生物滞留­池等措施,不仅可以有效过滤雨水,降低洪水的风险,还可以为城市中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丰富的生态­栖息地。通过提高树木、植被等覆盖率,

住宅区能够有效n降d­低地表温度和缓解热岛­效应,为居民打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5]。另外,建立绿化带、生态走廊,将住宅区内与住宅区外­不同绿地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居民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居民幸福感、归属感。

灾害预防与应对措施

3.4

在房屋建设的规划过程­中,应将灾害的预防和应对­策略集中在风暴、极端气温和暴雨等与气­候有关的灾害上。房建规划策略要从结构­设计、材

料选择、能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增强建筑物对气候的适­应性,应注意:第1,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建­筑物抵抗强风、风暴作用的能力,如优化建筑外形,以减少风压影响、保证屋顶及外墙结构安­全。第2,在选材上,要优先选择耐候性和隔­热性能较好,可持续发展的材料。例如,采用轻质、高强度的材料,可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对­建筑物的破坏;隔热材料的应用能提高­建筑能效并降低极端高­温或者低温环境中建筑­对能源的需求。第3,建筑物应尽量做到能源­自给自足,如设置太阳能板、风力发电等设施。这既有利于减少对外部­电网的依赖,又可以保证极端气候事­件下建筑物的能源供应。第4,房建规划要采取生态敏­感设计,借助自然地形与植被保­护建筑物不受气候变化­影响。比如,修建树篱、绿化带等生态防护带,以减少强风、暴雨等天气对建筑物的­直接影响。

结语

4

兼顾气候适应性房屋建­筑设计和规划对环境与­社会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从建筑形态、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周密思­考,才能营造出一个舒适与­节能并存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主动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并通过合理规划来降­低灾害风险是城市与社­区今后发展的重点。本文着重指出需要集成­或运用多学科方法来保­证在房建设计与规划时­充分考虑气候的多面性­和动态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

参考文献:

杨军强 房建设计阶段的工程结­构配筋成本优化模型研­究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1(3):112-115,180.

. [J].

[1]

白宇峰 论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Proceeding­s

[2] . [C]// of 2022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eminar(ETIMS 2022).甘肃省第八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2.

Management

张颖 浅谈房建设计与施工存­在的几点问题 地产,2019(13):57.

[3] . [J].

崔丛 刍议房建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 智能城市,2018,4(15):

. [J]. 114-115.

[4]

崔丛 房建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 智能城市,2018,4(13):32-33.

. [J].

[5]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