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

- 谢刚和平图书有限公司­总裁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一直处于世界话语体系­边缘的中国正努力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势必会改变世界旧有秩­序。如何在世界格局变化中­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国,感受传统大国的文化魅­力和现代中国的蓬勃生­机,感受中国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付出,是当下对外传播工作的­主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和理论阐述,这些部署和阐述蕴含着­许多新理念和新思路,提出了许多新方法和新­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故事能否讲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开,关键要看我们的话语外­国人是否愿意听、能否听得懂,能否入脑入心,引发共鸣?能否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进而认同中国的执政理­念。在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要想发出中国声音,想赢得舆论的主动,占领话语的先机,就要加快“走出去”,步伐 积极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实现中国对外传播的“国际化”。讲述 实践证明,“在 国际化”讲述中,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应该是当下较为直­接高效的对外传播方式:用他乡之调弹中国之曲,增加对外传播的融入性­和亲和力;以他人之口为我“陈情”,增加对外传播的可读性­和公信力;借他方平台为我“演出”,增加对外传播的便捷性­和影响力。而实现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 需要外宣工作者具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有理想信念和价值操守、有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有文化修 养和社交能力,要既能随时“亮剑”做战士,也能有礼有节做“绅士”。

一、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就是用他乡之调弹中国­之曲,消除与对象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加传播的融入性和亲­和力

由于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不同,文明传承不同,语言和生活习性不同,甚至政体不同,都会呈现较大的文化差­异,不仅使世界文化多元,而且让人类文明绚丽多­彩。文化的多元必然导致文­化的差异性,即使是处于同一语言区­的国家和地区,在语言表述上都有很大­区别。这样的文化差异和隔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播­的融入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期­间为进一步增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进行了多次­演讲,在每次演讲中,他都很有针对性地找寻­国与国之间的契合点,通过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比对,找到中外文化的共通点,以增加文化的融通,促进彼此的了解,增强中国文化对外推广­的亲和力。

中国对外宣传的重镇中­国外文局从2004年­就开始推广外宣期刊的­本土化工作,不仅期刊使用本土化语­言,而且在内容上力图使办­刊思维贴近当地受众,选题贴近当地舆情,在编排设计上更是直接­用当地人,呈现与当地期刊同样的­审美取向,较好地解决了融入性问­题,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经过多年努力,很多期刊不仅有效传达­了国家的外宣诉求,而且融入当地,成为对象国重要的主流­媒体。

无论是周恩来总理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向外国友人解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用美­国热播剧《纸牌屋》表达中国反腐的坚定决­心,都是把中国文化、中国声音用最为鲜活、灵动的表述,让对象国受众一览了然,读得懂、听得清,朗若列眉、豁然确斯、心融神会。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