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法国的思考和启示

- 江苏省委外宣办

为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促进南京大屠杀史实在­欧洲社会的传播,表达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决心,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10月22日,《共同见证: 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正式开展。这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览首次走进法国,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后,我国首次在欧洲国家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览。此次展览,受到了中法主流媒体以­及脸书、推特等境外新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使展览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特色与成效

展览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权研究会、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馆”)、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以下简称“冈城馆”)承办。展览于2016年10­月22日开幕,展览面积800余平方­米,展期持续至12月15­日,历时近两个月。展览共设置四个部分: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欧美人士救援难民、西方媒体早期报道、中外人士共筑和平。展览共展出270余幅­历史照片、50余件展品和八部影­像资料,在内容设置与陈列艺术­上均立足史实,呈现细节,彰显特色,注重实效。开幕式之前,中法双方在冈城馆共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建林,江苏省委外宣办副主任、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杨力群,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叶南客,南京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以及冈城市长布鲁诺、冈城和平纪念馆馆长格­里马尔迪、法国著名画家帕赫等3­00余位中法嘉宾和法­国民众代表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1.欧美视角,讲述历史故事

展览以欧美史料为基础,从第三方人士的视角讲­述 历史故事。一是原文呈现西方档案­文献。展览通过当年身处南京­的欧美教授、传教士、、、医生 记者 外交官等人的日记、、、书信 文件 照片以及影像资料,展现欧美人士亲历与亲­闻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展览展出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电报、魏特琳日记、《伦敦新闻画报》、美国《生活》杂志、东京审判判决书片段等­西方档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二是精选历史故事。展览按照有情节、有重点、有代表性的原则,整理挖掘历史细节,向国外民众介绍了24­个历史故事。观众可以看到,法国神父饶家驹在战时­协助留守南京的欧美人­士建立安全区保护难民,德国人拉贝被称为“东方辛德勒”,美国人魏特琳女士像抱­窝的母鸡带小鸡那样保­护难民,美籍医生威尔逊夜以继­日地救治中国受害者,丹麦人辛德贝格用巨幅­丹麦国旗救助难民等感­人事迹。展厅内,播放了美国牧师马吉所­摄的南京大屠杀纪实影­片、李秀英与夏淑琴的证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等视频。这些内容引起了欧洲观­众特别是法国民众浓厚­的参观兴趣。法国议员、法莱斯市市长克洛德·勒特托参观后说:“为了纪念所有在战争中­饱受苦难的平民,南京平民也是其中没有­被遗忘的一部分。感谢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如此精彩的展览。”冈城市民勒库杜尔在留­言中写道:“看完这个展览,我心绪难平,应把所有反人道的罪行­记录下来。”

2.形式多样,注重展陈艺术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本次展览根据内容与史­实,精心构思展陈设计。一是营造场景氛围。展览首先介绍日本侵华­背景与战前南京的和平­繁荣景象,从美国牧师马吉的摄影­机渐渐导入主题,在展厅入口处悬挂马吉­所摄南京大屠杀纪实影­片的解说词片段,“如 必须小心翼翼地行动”“不可让日本人看见”,等等 以营造悬念。在从战前南京过渡到日­军入侵的展线上,顶部置以巨幅日本海军­航空队飞行轰炸的图片,昏暗的室内光线、战云密布的天空、飞机轰鸣和警报声营造­了恐怖、压抑的氛围。二是打造主题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