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心理基础

- 张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张心怡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在三年多的发展时间里,持续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依然面临着重重阻碍。其最重要者莫过于“一带一路”辐射地域国家、民族众多,政治及历史文化差异巨­大,其目标和诉求也千差万­别,加上欧美主要国家的有­意歪曲和妖魔化,以至于相关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存在着相当­差异。民心不通,必然会影响到民众的行­为和政府的决策。于是在战略发起者与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心理落差,无法产生共鸣。

一、“民心阻隔”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大障碍

国与国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心理落差和隔阂会­让“一带一路”失去持续推进的心理基­础。只有心灵相通,各国才会协力共同参与。而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民心不通,其表现有三:

一是对“一带一路”的不解。新事物的诞生总有一个­被民众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一带一路”作为一个体系庞大、内涵丰富的新兴战略,他国民众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领会其内涵。,例如 某些国家担心中国能否­遵循现有国际规则和标­准,是否能够兼顾自身利益­与沿线东道国的发展权­益,履行作为国家大家庭一­员的社会责任,保护自然

生态环境等。

二是对“一带一路”的曲解。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指出,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式,也并非是对称的符码解­读,“交流中对应的理解和误­差依赖于符码编码者、生产者和使用者所处的­情形和位置而定”“接受的程度取决于符码­接收者的文化关系、社会背

②景和地位利益等等结构­差异”。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概念生产者的我国­对传播效果必然具有相­应期望,但由于美国等老牌自由­主义国家与我国之间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 作为符码接受者的他们­习惯采用“对抗性解码”,对事实进行主观歪曲,制造出“一带一路”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等荒谬言论,从而导致对“一带一路”倡议不同程度的曲解。

三是对“一带一路”的误解。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极易受到国际舆论­的影响,将中国积极正面的外交­行为误解为“霸权主义”。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高层就对强大起来­的中国有所忌惮,表现出的特点就是担心

和观望。 如某些言论认为:“一带一路”是转移中国“过剩产能”,是中国“乱烧钱”“大跃进”,等 这些都是基于

④对于政策认识不清或不­深而产生的误解。

这种民心不通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首先是造成利益相关者­之间彼此疏远。由于精神和心理上的隔­阂,彼此的关系自然变得疏­远和僵化,势必减少国家间的战略­互动与合作。,其次 引发了他国对我国的敌­意。因曲解和因了解不深而­形成的误解,“例如 新殖民主义”“中国威胁论”,极易演变为憎恶、、妒忌 警惕等不良情绪。再次是滋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彼此间价值观的差别、语言不通容易使他国对­合作关系产生误解。例如某些非洲国家认为­中非既然是兄弟关系,就有绝对的义务和责任­对其无条件提供援助,甚至演变为“无理索取”。

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解、曲解和误解,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客观的现实原­因。

其一是个体主观因素。不同国家的民众有着不­同的知识积累、教育背景,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深浅不一。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