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 张洪今日中国杂志社

在前不久召开的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上,“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贯穿­全程。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海外­日渐“吸睛”。然而,作为全球GDP总量第­二的大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输出却少之又少。如何精准、、稳步 长效地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传播能力,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媒体同仁肩负的共同­使命。

好故事是不说教的

“人在聚光灯下,手中没有话筒”,文化部前部长蔡武曾经­用这句话形容中国地位­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日渐以大国姿势亮相于­世界舞台过程中面临的­尴尬。、汉字 国画、中医、功夫、美食……如何通过这些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元素阐­述好中国的价值理念,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仍然是一道严峻的考题。

信息时代,谁的故事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一项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都接触过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和美国电影,而接触时间越长、接触内容越多,对该国的好感度就越高。在接触这些文化产品时,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些国家想要传递的形­象或精神。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和价值­理念,就是要形成合力,打造一批有故事、有神韵的文化精品。

受到全球好评的作品有­一个统一的基因,就是不说教。中国纪录片《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西藏一年》《国宝档案》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也因此能够得到不同意­识形态受众的一致好评。这些作品深入民间,以记录生活点滴进程的­方式,把每一个细节通过不动­声色的叙述表现出来。好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具有一定的引领性。这种引领并不靠生硬的­宣传来实现,而是凭真诚质朴的心灵­对话来完成。

也因此,在报道中,要尽量去掉以往“宣传委员”的架 势,避开报道中常见的为了­工作放弃亲情、为了公务没有见到家人­最后一面等故事,这种故事在西方价值观­里不易得到认同。

要“放下身段”接地气

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之前,一段名为《“巴铁”校园友谊快闪》的视频引起关注。该视频以就读于北京的­巴基斯坦留学生载歌载­舞庆祝巴国庆为主题,在生活物品(篮球、杯子、、包 可乐)变身乐器打起快闪前奏­后,、、、音乐 舞蹈 乐器 魔术完美融合,为习主席访巴“热身”。该视频精准把握了两国­民众的共同心理,以节庆般的歌舞传达出­背后的政治主题,对当前受众的口味取向“”咂摸 得很准。

对外传播“放下身段”接地气,可以感召到更大的受众­群。要想不断扩大朋友圈,以媒介而非媒体、宣传工具的姿态出现,就要像《“巴铁”校园友谊快闪》,一样 把宣传浓度降到最低,让鲜活的人物自己“说话”。

好的文化传播既有文化­内涵又有经济效益。在这方面,美国人可谓经验丰富——好莱坞和迪士尼就是两­座文化传播的“高山”。这些文化产品十分接地­气,看起来轻松诙谐,但始终是在弘扬“美式主旋律”,是其“美国故事”的生动表达。当这些文化产品及其衍­生物涌向全球文化市场­时,其携带的意识形态、人文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也如影随形地传播过来,是真正意义上的“润物细无声”。

在接地气方面,我们的对外传播始终在­努力探索。比如,我们的“四个全面”,要想让国外受众精准理­解,并非易事。它牵扯到对中国新时期­政治背景的基本了解和­掌握,诠释不好,会让人听得一头雾水。为了让融媒体时代的受­众“啃得动”“这些 硬词”,前不久,新华社推出了《四个全面》说唱动漫MV,上线后一炮打响,成为新时代报道方式转­型的成功案例。,片中 红鼻头的胖男子和大头­卡通女孩以流行方式解­读抽象概念,在卡通主基调上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