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新媒体时代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问题与对策

- 沈正赋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对外传播中国形象,包括对外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等内涵和­特质。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外传播,无论是张骞出使西域,还是郑和七下西洋,他们不辞千辛万苦,远涉重洋,跋山涉水,将中国悠久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融合与共同繁荣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从历时性和媒介发展史­的视野来看,我国对外传播的初始形­态主要是物质传播和身­体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媒体在人类社会开­始出现,按照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人体的延伸”来理解,作为信息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原来的物质和人本身。然而,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来说,如果从历时性的层面来­考察的话,我们发现媒介的每一次­进化和发展,都为对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的提升提供了空前­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但如果从共时性的层面­来考察的话,近些年来利用新技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方面则­暴露出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要求:“在新起点上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那么,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利用新媒体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何以可能

传统媒体时代,以文字见长的报刊、以声音为载体的广播和­以图像为表现形式的电­视在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上发挥了划时代的历史­性作用。“文本中国”“话说中国”和“视觉中国”无疑给目标受众留下了­真实、生动和深刻的印象。,那么 新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上的可能性 和现实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跨时空性传播。新媒体之前的信息和文­化传播基本上是凭借着­介质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固定式地进­行的,目标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上均受到严­格的限制。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则超越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都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果说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捕捉和传播具有延时­性、滞后性和封闭性等特点,而新媒体则可以实现信­息在发生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同步性、即时性、移动性和伴随性传播,时间流和空间感的概念­几乎荡然无存。跨时空还意味着目标受­众无论在任何时段、任何地方,只要有信号均可以毫无­限制地接收到信息的传­播。,因此 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便­可以跨越区域时差和地­域国界的限制。

二是跨文本性传播。传统媒体一般是单一文­本形式传播,如果从感知觉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文本给受众所­传播的信息都只能是片­面性的,缺乏参照性、互证性、立体性和丰富性。,然而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单文­本传播,新媒体则兼文字、、、、图片 音频 视频表格、漫画等多种符号为一体­的多文本性、跨文本性传播,这种多文本性、跨文本性传播不是一两­种或几种文本的简单叠­加式传播,而是一种复合式、整合式的全方位、迭代式、革命性的传播。在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中,跨文本性传播对内可以­让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对外可以让目标受众通­过可理解、可接纳的方式接受服务­性传播,进而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实现可预期的传播效果。

三是跨平台性传播。这里所称的平台是指媒­体,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都­是单一性质的。到了新媒体时代,媒体大家族又先后出现­了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微博 微信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