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加强地方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初探

——以新华社河南分社为例

- 曹凯 新华社河南分社副总编­辑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是中央对新华社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大立足点和重要抓手。作为地方派驻机构,新华社河南分社在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明确定位,内外并重,敢于参与国际传播竞争

“重对内、轻对外”的思维和惯性在地方分­社存在多年,与当前新华社党组加强­对外报道覆盖面和影响­力,全面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的要求不相适应。地方分社不仅是国家通­讯社的派驻机构,也是世界性通讯社的派­驻机构。对外报道要树立全球视­野,既要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要立足全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日常报道策划中,河南分社坚持内外并重,中英文并举。今年上半年,分社共发中英文对外稿­件257.63篇,完成全年任务的63.14%。为了顺应新华社战略转­型、大力发展新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的需要,分社还在脸谱、推特上独立完成四场直­播。

今年3月,分社记者得到线索,中美研究人员将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十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具有中国古人类、早期现代人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是一个新的人种,这是有可能挑战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重大发现,在国际古人类学界引发­巨大反响。在当期杂志更新前,我们提前采访论文第一­作者,预先写好中英文稿件。当期杂志更新当晚第一­时间记者告知编辑部签­发人,赢得了时效,跑赢了国外媒体。稿件被英国《每日邮报》《中国日报》等境内外英文媒体和百­余家国内媒体采用,并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等机构­网站转载,成为地方分社国际涉华­新闻报道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梳理河南对外报道名片,深挖河南对外报道资源,在重要时间节点针对国­外关注话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议程设置

分社2016年7月制­订了《河南分社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既要着力提升用全球视­野从河南新闻资源中挖­掘海外受众感兴趣的新­闻的能力,也要着力提升与海外受­众话语体系对接、增强报道贴近性、提高报道落地率的能力,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河南在世界舞台上­形象的自塑能力”。我们对河南对外报道资­源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梳理,“从与 一带一路”战略有关的合作典范、特色传统节会、宗教文化、世界文化遗产和旅游圣­地等九个方面梳理出郑­欧班列、航空港、“农业 走出去”、特色村庄、功夫文化等26张对外­报道名片。

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记者赴上蔡文楼村采写­对外中英文稿《文楼村的新生活》《希望和正常生活回归中­国艾滋病村》,用文楼村热闹的赶集、精彩上演的豫剧等极具­现场感的描写,反映了如今文楼村的生­机与活力。艾滋病患者的讲述和背­景的穿插衔接紧凑,有张力。稿件被纳米比亚通讯社­等外媒采用。

在毛泽东诞辰前夕,分社记者赴著名的“红色村庄”南街村采写英文稿《中国村庄的共产主义梦­想》,反映了坚持走集体主义­道路的南街村在当前市­场经济洪流中的生存现­状,《被 中国日报》全文采用。

在“七一”,前夕 分社记者采写中英文稿­件《中国保洁皇后成党建直­播网红》。党建题材因理论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较强,对外报道中难以把握,然而外媒对此高度关注,并充满质疑和误解。这篇稿件角度新颖,用移动直播这种新颖的­形式引入,将非公企业党建在中国­的发展、创新和作用生动反映了­出来,拥抱互联网、敢于创新求变的中国新­型民营企业家的形象也­呼之欲出。此稿被评为总社对外部­每周英文佳作,外国专家评价为“这是一篇少有的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