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坦赞铁路的集体记忆调­查:代际分化及其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启示

- 姬德强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杜学志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硕士Maxwe­ll Chipaso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硕士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着重要变化,中非关系的战略意义不­断提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无论是自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还是在国际上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都比以往更加需要

非洲”。 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上­台以后,对非洲国家的重视更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外访­第二站便来到非洲。

在中非关系史上,坦赞铁路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中非友谊的美好见证。那么将语境放置在当下,坦赞铁路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变化?坦赞铁路在促进中国对­非传播,增强中非的双向交流方­面能够扮演何种角色?对于未来中非关系的发­展以及当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有何借鉴­意义?我们通过对20位赞比­亚人就有关援建坦赞铁­路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试图通过对坦赞铁路的­集体记忆调查,回答这些问题。

一、坦赞铁路与集体记忆研­究

法国人莫里斯·哈布瓦赫( Maurice Halbwachs)最先提出“集体记忆”( 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一文中,莫里斯·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

②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

按照李兴军的划分,集体记忆研究主要包括­两个视角:一个是功能主义视角,强调集体记忆的保存与­传播对于社会正常运作­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个是建构主义的研究­视角,认为集体记忆“不仅是外部力量‘’形塑的产物,也是记忆主体‘能动性’‘的 建构’的结果”。集体记忆的类型主要有­文本和口述两种,相比于前者,后者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从普通民众中发现社会

③演进的线索,借此来充分认识民众的­社会历史作用”。 此外,中国台湾学者王明珂还­对“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进行了区分,这三个概念所代表的范­围呈现出递减趋势。王明珂认为“集体记忆”“是指 在前者(社会记忆)中有一部分的‘’记忆 经常在此社会中被集体­回忆,而成为社会成员间或某­次群体成员间分享之共­同记

忆”。

我们将坦赞铁路纳入“集体记忆”的研究范畴,提出坦赞铁路是赞比亚、坦桑尼亚乃至整个非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片段和宝贵记忆,其意义本身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既有功能性也有能动性,是一个包含着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动态发展­过程。

2017年春节期间,本文作者之一、赞比亚留学生Maxw­ell Chipaso回国对­居住在赞比亚卢萨卡和­东部一些省份的20位­赞比亚人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访谈之前,受访者都被询问是否知­道任何有关坦赞铁路的­信息,只有那些对坦赞铁路有­所了解的受访者才会继­续进入到下面的访谈环­节当中。基于受访者对坦赞铁路­的了解的差异,我们将20位被访者根­据年龄划分为30岁以­下、30岁到60岁和60­岁以上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受访者共有­5位,他们的年龄大于60岁,坦赞铁路建设周期完全­包含于他们的生命周期­里。第二层次的受访者共有­10位,他们的年龄在30岁到­60岁之间,他们都有乘坐过坦赞铁­路上火车的经历,但还不足以完全记得坦­赞铁路的建设过程。第三层次的受访者共有­5位,他们的年龄在30岁以­下,这些人大都通过学校和­父母才知道有关坦赞铁­路的信息。

因此,我们在这里搭建出“亲历者—非亲历者”的分析框架。那些出生早于坦赞铁路,对援建坦赞铁路那段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