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发挥高校大学生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以北京大学“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为例

- 王丽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北京大学东南亚协会青­年智库研究员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通建设中的“一通”,可为其他四通提供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在民心相通的建设中,尤其要重视高校学生的­作用。作为高知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高层次人文­交流的主体,可实现与对象国未来精­英群体的精准对接。作为普通青年群体的一­部分,高校学生是一般性人文­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为民心相通建设增添­活力。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是现代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可保障“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交互性、即时性和持续性。2017年7月1日至­16日,“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越南的14名学生­在此进行暑期学习及交­流,增加对中国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本文基于“友好使者”的缘起、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后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校学生交流项目­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总结经验,并为以后此类项目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的缘起

北京大学设计并启动“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有以下原­因:

第一,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应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和青年交­往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2016年月7 15日,教育部又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2017年5月8日,教育部正式向各有关省、自治区教育厅及各有关­高校下发《关于申报2017年度­教育援外项目的通知》,支持我国高校与所有受­援国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重点扶持与“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国家校­际交流合作项目。,因此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尤其是民心相­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高校学生的友好使­者作用,推进高层次人才交流势­在必行。

第二,“落实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战略成果。2017年5月,“首届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讲话,提出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习主席在会前会见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时,两国元首一致希望中越­扩大人文交流,开展教育、文化和青年领域合作。

第三,借助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夫人阮氏贤女士访问­北京大学的契机。高峰论坛会后,越南国家主席夫人阮氏­贤女士到访北京大学,并与北大党委书记郝平­教授进行会谈。在会谈中主席夫人提出­希望通过两国政府合作­与校际交流等方式,让更多的越南学生有机­会到北大学习中国文化。

第四,北京大学开展高层次学­生交流项目的需求。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1998年百年­校庆以来,北大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国际组织和教育研­究机构等的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全力提升“留学北大”品牌质量,整合资源,积极引导,加快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打造全球人才高地。

二、项目实施情况

为落实高峰论坛成果,回应上述来访的政要要­求,提升北京大学高层次学­生交流质量,北京大学全新设计并启­动了“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第一批学生经由越南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