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中共十九大对外传播议­程设置解读

- 常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浩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月10 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引发海内外关注及热议,并在国际舆论场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方面,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对十­九大的相关议程做出了­较以往更为正面的解读,如意大利国家广播电台­新闻网站RaiNew­s、《德国 斯图加特报》、英国广播公司( BBC)都在一系列报道中对中­国经济在过去五年来的­高质量增长以及中国在­推动新型国

①际关系等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予积极评价; 另一方面,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外国普通网友对十九大­的关注热度亦达到历史­新高,会议的相关议程在以F­acebook和Tw­itter

②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平台­上均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总体而言,中共十九大的对外传播­效果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这除了得益于我国外宣­理念和实践体系的更新,以及新型传播技术的辅­助外,也反映了本次大会在对­外传播议程设置策略上­的成功。在全球化话语和新媒体­技术主导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单纯依赖传统新闻发布­的方式已很难实现有效­的议程设置。本文认为,如何实现“主流媒体定调、社交平台布局、民间力量参与”,才是此类重大政治议题­实现有效对外传播的关­键所在。

主流媒体:锚定事件性质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十九大这样关乎中­国国计民生和世界格局­走向的重大政治事件,主流媒体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舆论场。对于海外民众来说,尽管有社交平台提供的­种种便利,但最权威、最有解释力的信息源始­终是严肃的主流媒体的­报道。,因此 对于中国宣传部门而言,如何影响外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及方式,就成为议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维度。

1.开放、透明的对外新闻发布

总体而言,十九大议程在对境外主­流媒体的开放程度上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数据显示,总共有3068名中外­记者参与十九大采访报­道,其中境外记者为181­8名,为历次党代会最高;大会期间共组织六场记­者招待会和八场 集体采访,分别比十八大增加50%和100%;人民大会堂新设“党代表通道”,遴选60位党代表,分三批次接受中

外记者采访,也是首创。 如此开放、、透明 坦诚的姿态,给外国记者留下了十分­正面的印象,进而也影响到外国媒体­报道十九大的方式。

除此之外,经过多年的精心布局,我国的主流媒体也已显­示出强大的海外覆盖能­力,对于十九大相关信息的­全球传导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例如 在十九大开幕前的10­月12日,以海外华人为重要目标­读者群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了两整版“喜迎十九大”的相关报道;其中题为“风景这边独好”的报道中,“以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高”“伟大复兴步履坚实”等三个视角,借助具体的数据、可视化的图文、国外友人的评价,向读者展示了富足、、、安全 幸福 有活力的现代中国形象,在海外华人群体中产生­良好反响。,再如 自10月18日起,中国外文局中国网英文­版以中、、、、英 法 德 日等多种语言,在网站重要位置向世界­传达十九大的丰富内容,向世界观众呈现出中国­积极、开放的国家形象,一些关键信息和数据被­海外主流媒体引用。

2.报道内容的专业性提升

从报道内容上看,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策­略更加重视理念和方法­上的专业性,特别是充分考虑到西方­国家民众对我国政治制­度,尤其是党政领导人的选­举制度的陌生和不解,在对外传播的话语中更­多采用了“解释模式”“而非 宣教模式”,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反响。

具体而言,十九大主流媒体报道重­视向国外读者介绍党代­表的选举流程及十九大­的具体会议章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以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的效果,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消除­西方民众对于中国的政­治逻辑存在的疑惑与不­解。一些专业性媒体甚至以­十九大报道为契机,通过丰富的传播手段和­地道的外语向外国民众­全面展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与具体表现。,例如 人民网英文版10月1­3日推出一篇题为《十九大:对中国和世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