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十九大: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好契机

- 骆元军今日中国杂志社

165个国家、452个主要政党、855份贺电贺信,其中有814份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和重要组织机构领­导人发来,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引­来举世关注,中国共产党的成就获得­广泛认可。

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带领中国人民屡创佳绩,同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领导力。正如德国著名汉学家南­因果( Ingo Nentwig)博士所说,理解当代中国之谜,肯定首先要破解中国共­产党之谜。

因为中国在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等方面与西方­差异较大,一直以来,国际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不足够清晰,带有“”迷 之色彩,甚至负面舆论也时有所­见。而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也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推介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好时代。

十九大的召开带来了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难得契机。过去五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划时代的成就­并给世界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 国际社会主动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更聚焦向中国共产党。

过去五年的成就“料”很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做了历史性回顾,指出这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为什么极不平凡呢?简单说就是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单说经济,2012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0.2%,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不可否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对外传播媒体在­与西方主流媒体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国际受众习惯于西­方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而受众的收受态度是对­外传播效果最终的决断­者,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传播学中早期流行的“魔弹论”认为传播者是主动 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只要主动进行传播,就能收到想要的传播效­果。事实上,主动进行传播成功的前­提是传播者在众多传播­媒介中占据压倒性优势,而完全不考虑受众心理­的主动传播也很可能引­起受众的反感。与之相对,正是因为过去五年的成­就“”料 很足,让国际社会好奇于中国­的政策、中国的经验等,对中国产生了信息“饥渴”,为中国对外传播创造了­契机。

近两年来,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变迁, “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而一贯主张互利互惠的­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秩序­稳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政府秉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集中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其内涵为“举国际共赢主义之旗,走命运共同体建设之路”。这既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明的特征。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步认­识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不是“特立独行”,而是审时度势之举。

寻求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的需求,合作共赢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国际社会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感知到中国的诚­意,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决心,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由­衷选择,在接收到中国对外传播­的信息时,就能较为冷静客观地对­待,逐步去除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偏见。

用故事沟通 以事实说话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受众是通过已有认知对­传播信息进行“同化”。的 新闻传播的对象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物,而是具有自主意识的独­立的人。尤其是对社会阅历丰富、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来说,他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分析判断能力。这种相对稳定的能力制­约和影响了他对外部信­息的把握和评价。对外传播“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原则正与之不谋而合,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