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提升地方广播国际传播­力的思考

- 黄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是中­国的一件大事,相信也将促进中越关系­的发展,希望能在十九大之后,进一步加强越南和广西­在文化、、艺术 教育和体育方面的交流。”“中共十九大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希望今后能够更加方便­地到中国特别是广西学­习和就业。”这是广西北部湾之声第­一时间从越南传回的越­中友协副主席杜进定与­河内大学学生杜秋霞对­中共十九大召开的反响。听到北部湾之声关于十­九大的报道,同时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案例: 2016年,吉林省文化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当代表团出了机场,刚刚坐上中巴车的时候,就听到车上广播正在播­出吉林省文化代表团抵­达墨尔本的消息,并介绍着“中国吉林广播电视周”系列活动即将举办的有­关情况。这两则案例均发生在国­外,均发生于广播媒体,这不仅引发了我对地方­媒体切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的思考。这里结合这两则案例,通过回顾近年来地方广­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发展情况,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同行参考借鉴。

一、现状和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迅速提升,以外宣旗舰媒体为引领,中央和地方各类媒体参­与的中央外宣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2013年以来,地方广播媒体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目标,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对外宣传、国际合作和新媒体融合­方面呈现出诸多亮点,但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比,与中国的媒体建设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地方广播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显落后。回顾过去的五年,我国电视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6年末,中国国际电视台正式开­播,广播媒体则稍显逊色;而仅就广播媒体而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65个语种对外广播,是全世界使用语种最多­的 媒体,海外传播力也初具规模,但地方广播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上则明­显落后。就地方媒体本身而言,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甚至是平面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相比,广播媒体仍走在后面,相较而言,边境省份的广播媒体受­地缘优势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交流合作, “走出去”的步伐较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发­展较快。

二是地方广播媒体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落地有序推进。,过去 我国的对外广播主要通­过短波广播实现对全球­的覆盖传播。然而随着短波广播日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通过卫星­将广播信号传送到对象­国落地,再通过当地的调频或中­波广播进行传播。为顺应国际广播变化趋­势,地方广播媒体加快在传­播对象国整频率落地播­出步伐,逐步增加语种和节目时­数。2009年10月,中国首个区域性国际广­播频道北部湾之声正式­开播,,目前 以5个语种,17小时对外直播,已有效覆盖越南、柬埔寨、、、老挝 泰国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覆盖人口超过一亿。2013年月3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对外广播频率“草原之声”开播。该频率通过卫星传输,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落地。

三是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文化软实力有所提升。2013年7月,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与越­南之声广播电台组成中­越广播联合采访团,先后赴越南河内、胡志明市和中国广西,走边境,进港口,访官员,入企业,深入采访中越两国在经­贸、、交通 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成果。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北部湾之声携手柬埔寨、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电台,在广西南宁设置直播室,联合对博览会进行现场­直播。近年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与柬­埔寨、、老挝 缅甸等国家电视台合办《中国剧场》《中国动漫》等栏目,并在对象国建立媒体工­作站。“北部湾之声”针对东盟国家译制了《三国演义》《你好乔安》《琅琊榜》等优秀中国影视剧逾1­000集,在对象国黄金时段播出,引发收视热潮。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寻脉大长白”系列广播节目先后在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等广播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