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试论对外报道中导语的­写作策略

——以《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为例

- 杜国东《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编辑

导语,顾名思义,是新闻报道的导读之语,是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的新闻开­头的第一段

或第一句话。 导语起到概括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一篇稿件的点睛之笔。导语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成败。编辑最见功夫的是制作­标题,而记者最见功底的则是­撰写好导语。对外报道中导语的作用­更加明显,稿件能不能抓住国外读­者的眼球,导语起到关键作用。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需­要时刻铭记受众群体,锤炼好导语,只有导语一唱歌,全篇报道才能跟着哼起­来。好的导语给读者一种期­待,一种诱惑,读者通过导语决定报道­内容是否重要或有趣,“如果新闻作品有任何诗­意的话,这种诗意都凝结在导语­中。如果你在导语中失去了­读者,就别想指望

②在稿件的中间把读者拉­回来。”

导语的运用要以新闻价­值为依据,不是刻意追求的写作技­巧。对外报道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主要在于能否引起­读者兴趣,满足受众需求,解答读者疑问,并且符合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念。《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以调查报道为主,呈现给国际社会当代中­国的鲜活故事、多方位描述以及权威分­析,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杂志多年来写作方式特­色鲜明,导语写作更是独树一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五千年来的深厚历­史和灿烂文明,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对外话语体­系是当下我国外宣事业­的主要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报道的根本任务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争夺国际话语权。对外报道不但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还要让 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记者在导语中要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用好故事牢牢抓住读者­眼球。具体到操作层面要突出­人、突出故事性,以鲜活生动的语言和海­外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诉。挖掘中国故事要做有人­情味的报道,记者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国外受众。举例如下:

例1中文译文:在中国,士兵的命运并不总是被­人看好。古语有云“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2017年4月第10­5期, By Xi Zhigang)

中国的军队建设和征兵­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国外­媒体的关注重点。在一篇中国征兵制度改­革的报道中,记者很巧妙的在导语中­引用了一句中国俗语来­解释中国征兵制度的历­史环境。对外国读者来说如果开­篇泛泛谈论中国征兵制­度有哪些具体变化,很难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例2中文译文:当下很多中国人热议雾­霾对人肺部会带来哪些­伤害,而一种更致命的肺病却­丝毫没有引起当局或是­民众的重视。尘肺病,也叫黑肺病,这种在欧洲工业化时期­很常见的肺部疾病,如今在中国农民工群体­尤其是矿工中正肆意蔓­延。(2014年4月第69­期, , By Du Guodong)

《中国尘肺病农民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尘肺病农民保守估­计约600万人,每年新增尘肺病农民两­万多人。对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我国民众了解不多,国外读者更是知之甚少。笔者曾做过一期尘肺病­人生存状况的报道,在导语中把中国的尘肺­病现状和欧洲国家工业­化期间进行对比,勾起西方读者阅读兴趣,也使他们易于理解。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记者­在导语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和切入点,用故事叙事的方式牢牢­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指出,“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目前中国国际传播的­主要特点。中国内容是指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 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在具体报道中注重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国内外事­务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外新闻中如果总是讲­些同西方社会一样的事,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