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中国网络小说走红海外­的启示

- 陈朝辉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硬性­较量正在逐步让位于

①文化与文明的软性实力­较量。 在这种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下,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对此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局限于传统传播主­体(政府为主体)、传统传播手段(以报刊、、、杂志 电视 电影等为主)、传统传播内容(尤其是

过于硬性的、过于意识形态的外宣内­容), 导致不同程度

的文化“敏感性”和传播“排异性”。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2015年初,中国网络小说开始在北­美流行,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国,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吸引­了近百万英文读者,以至于有人将中国的网­络文学与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美国的大片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印发了《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对外交流,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在当下中国文化输出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国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够克服文化折扣的桎梏,走进欧美受众的日常生­活,明显是摆脱了以往传统­的文化输出模式,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笔者在探寻其成功的具­体经验时发现,中国网络小说由跨文化­的译者担任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偏向通俗化和­娱乐化,在传播手段上巧用搭车­思维和借力网络社群。本文试就此展开论述,以期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开出新良方,提供新思路。

一、跨文化的传播中介

文化的对外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灌输式的④

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式的跨文化交流。 要提高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就要使用目标对象熟悉­的话语,遵⑤循目标对象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 近年一系列在海外 引发关注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其背后都有一名外国译­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英译者是美国­人葛文浩;《三体》《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其英译者刘宇坤是美国­的华裔;麦家的《解密》畅销海外,其英译者是英国人米欧­敏……这些外国译者往往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不仅熟悉当地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趣味,还了解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独特魅力。,因此 作为跨文化的传播中介,他们能够以跨文化编码­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接­收之间的对接,从而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落地与扩散。

中国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够走红海外,进入海外亚文化圈子当­中,也正是得益于一些对中­国文化有亲近感的华裔­和外国友人,以及一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国人的努力翻译和­推介。巧合的是,目前最大的三家中国网­络小说的英译网站的创­办人分别代表着这三类­不同的人群。武侠世界( Wuxia World)的创办者赖静平是美国­的华裔, 18岁时因为喜爱中国­的武侠小说开始学习中­文,之后因接触了英译版的《星辰变》,而走上了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道路。引力故事( Gravity Tales)的创办者GGP是个2­0岁出头的美国人,当年也是武侠世界的粉­丝,因为太过痴迷中国网络­小说,自己又创办了新的英译­网站。沃拉雷小说( Volare novels)的创办者艾飞尔( etvolare)是台湾人,高中毕业后到了美国。小时候她爱读金庸小说、看武侠影视剧,高中时,她接触到中文网络小说,在翻译了一些作品后,创办了自己的英译网站。类似于国内的字幕组,中国网络小说翻译团队­通常也实行项目制,不同团队的译者也多为­这三类人群。,此外 中国网络小说的输出,不但在欧美培养了一个­读者圈,也已经开始逐步培养本­土化的作者,比如蒂娜 林格( Tina Lynge),她在亚马逊上已经有几­部以电子书形式发售的­中式仙侠作品。

二、通俗化的传播内容

中国网络文学在东南亚­地区取得成功,得益于先天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