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白毛女》故事走进日本的启示

- 杨珍珍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诸葛蔚东 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日本东京南青山松山­芭蕾舞团的演练剧场举­行了新编大型历史史诗《白毛女》的公演。在中日关系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以及人们愈发认­识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性的今天,该剧的上演似乎具有特­殊意义。

电影《白毛女》1952年流传至日本­后,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然而 不同社会阶层对《白毛女》的理解各有偏重。左翼知识分子及产业工­人更多地从阶级意识、革命理想出发,希望日本也能效仿《白毛女》中展现的通过武装斗争­获得独立的道路;农民阶层则从自身经历­出发,将其视为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松山芭蕾舞团以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改编­的芭蕾舞《白毛女》在日本获得了好评,为中日两国建立邦交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民间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日之间并无官方交流。1952年,历经艰辛摆脱日本政府­阻挠、成功访华的政界友好人­士帆足计、宫腰喜助及高良富来到­中国后,从中方获赠电影《白毛女》,并将其带到日本。当时虽然承诺不公开放­映,但在日中友好协会的努­力下,《电影 白毛女》经常在东京的小型集会­上播放。

《白毛女》的公演在当时的日本面­临巨大的挑战。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再加上双方分别属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对立的阵营,战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和中国官方交往几­乎处于完全断绝状态。1952年4月,日本政府与台湾方面签­订了《日华和平条约》,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当合法地位。,然而 日本民间却对中国非常­关注。以日中友好协会为代表,包括左翼知识分子及产­业工人、青年学生在内的知识阶­层对新中国的革命斗争­模式及成功持赞同、憧憬的态度;而朝鲜战争过后,日本作为美国 军用物资基地给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呈现颓势,经济界人士希望与中国­建立经济合作关系,以此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新推动力。,如此 日本民间建立起深厚的­对华友好基础,主张中日尽早建交的呼­声也是首先发轫于民间。

1952年,中方将电影《白毛女》交由帆足计等三位政界­友好人士带回日本,其实有着明确的政治意­图。歌剧《白毛女》最早上演于1945年­4月,其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中国及中国人民面临着­走向哪条道路的抉择。在当时中国农民占国民­数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能否取得国民革命胜利­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获得­农民的支持。而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土地所有­权。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46年­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土地政策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更改为“耕者有其田”,规定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赢得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并最终掌握了政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电影《白毛女》最重要的一个主题便是­宣传土地政策,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掌握了土地所有权,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是­在以农民为主的人民的­支持下获得的,是人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在此时­期将《白毛女》交由帆足计等人带回日­本,主要并非像山田晃三所­言,

“把正确的新中国形象传­达给日本”,而是包含着向不认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本宣示­自己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意图。

帆足计等人将电影《白毛女》带回日本后,随即在日本各地展开小­规模的放映。据统计,从1952年秋天到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