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利用汉字抓手 讲好中国故事

- 孟德宏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我们认为,在这几个以“”通 贯穿起来的核心概念中,“民心相通”是其他几个方面的前提­基础,也是目标所向。而做到民心相通,就要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就要提高对外文化传播­的力度和效果,就要所有参与对外交流­的各领域各专业人士,能够结合本专业本领域­的特点,找到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抓手,讲好中国故事。

一、透过文字视角,实现“民心相通”

对外传播工作就是“民心相通”工作的具体化。这项工作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因素­很多;也是一项精细的微观工­程,小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个细小物件,都会对对外传播工作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传播中华文化,进行汉语教学,最为直观也最为有效的­抓手,还是汉字。,比如 在谈到环境问题的时候,我们一直强调中国人是­讲求天人合一,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但是当我们只是从理论­上这样讲的时候,说服力并不强。如果我们把汉字里甲骨­文中尊天敬地的“人”,把一贯三而沟通天地人­的“”王 呈现给我们的读者、、观众学生的时候,这样的理念,就有了生动丰富的形象,就能把抽象的观念变成­活生生的事实,从而使“中国故事”真的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生动活泼的“故事”。

要做到“民心相通”,就要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强化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共同性、共通性和共融性。众所周知,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是­完全不同的语系;如果我们只是强化这种­差异性,对于国与国的交往,文明与文明的对话毫无­益处。,但是 如果我们站在文字的视­角,则完全可 以从视觉符号所记录下­的语义中,找寻到异源异质的文明­之间在历史、、、社会 文化 制度等诸多相同内容。举例来说,汉字“妻”(用手抓住女子的头发劫­掠其为配偶)与英文字“bride”(骑马抢掠得来的女人),之中 记录了中西方共同经历­过的抢婚制;汉字“”(木板/木条聚集而成的篱笆)与英文字wall(用枝条编制而成的篱笆),之中 则记

①录下了中西方的墙都是­从篱笆发展而来的历史 。凡此种种,都会让第二语言学习者­获得一种“你我之间原来并没有那­么大差距”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民心相通”的传播效果。

因此,在响应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民心相通”的号召,深入落实“讲好中国故事”文化战略的过程中,站在国际汉语传播的视­角,我们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强化“汉字”这一抓手,来把中国的故事讲好,进而在对外交往中实现“民心相通”的目标。

二、夯实汉字研究,深化对外传播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中,汉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中华民族”这个名称是近代才出现­的,较之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来说,这个名称是很年轻的。本来民俗传统、生活方式、语言文化都各不相同的­56个民族,能够被整合到一起而被­称之为“中华民族”,应该说,汉字是起到了了不起的­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确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凝合剂。

反之我们可以看到,同为印欧语系的欧洲,虽然很多语言是同源的,但最终却分裂为诸多的­民族国家,这种局面的形成,可能与其语言书写过程­中文字形式的分化有着­一定的关系;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印­度,也是多民族、多语言、多信仰的国家,历史上长期处于事实上­的分裂状态,也使得国家的整合非常­困难,这与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缺少 书同文”的传统,恐怕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复杂,方言众多,生产生活形态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