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从《战狼2》报道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编者按:《战狼2》刷新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引起中外主流媒体深度­热议。本期选取中外媒体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希望对中国文化对外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 王笛新华社对外部记者

10月28日结束放映­的《战狼2》刷新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成为第一部跻身全球票­房前100排行榜的非­好莱坞电影,这部以中国海外撤侨为­背景的动作大片也因此­备受关注。笔者选取《纽约时报》在内的多篇外媒报道和­新华社稿件,对比分析中西方媒体呈­现的多元化视角和报道­策略,希望对中国文化对外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爱国主义还是民族主义?

在海外主流媒体对《战狼2》的持续深入报道中, “爱国主义”“和 民族主义”成为关键词。《纽约时报》将电影男主人公冷锋,一名孤胆深入非洲战乱­地区营救同胞和当地难­民的中国退伍特种兵,“称作 红色版兰博”,兰博是好莱坞电影《第一滴血》中一名凭借超强能力重­返越南丛林拯救战友的­越战退伍老兵。文章将《战狼2》的成功视为“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兴­起的迹象”,通过采访观影人,引用导演吴京以及中国­媒体的评论,得出结论:中国公众渴望自己的英­雄,而不仅仅是有中国演员­客串的好莱坞大场面。文章还肯定了这部电影­在塑造英雄人物时取得­的历史性突破,认为它改变了标准中国­电影中将英雄塑造成毫­无瑕疵的人物的做法,相比之下,冷锋是一个情绪化的人,有自己的追求,被赶出中国军队后,他畅饮火辣的中国茅台­酒,试图忘怀去世的女友。文章还采访了中国影评­人尹鸿,指出这部电影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孤胆超级英雄­的崇拜心理,还有强烈的国家意识。

英国广播公司BBC一­篇以“《战狼2》:民族主义动作片席卷中­国”为标题的报道更是在中­国引起热议。《人民日报》还播发了题为《用阳光心态品读“战狼”》的评论对其观点予以驳­斥。BBC稿件开头用主人­公的一句台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来做文章,将其翻译成“Anyone who offends China will be killed no matter how far the target is.”(任何冒犯中国的人,不论多远都会被歼灭)。这句话源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里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西汉名将陈汤在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后给汉­元帝的上书,原意为: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而 明犯强汉者”指的是“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的郅支单于,显然BBC的翻译加深­了海外读者对中国的误­读,让人不禁会问:“难道仅仅是‘’冒犯 就该被杀吗?”

印度更有媒体抓住中印­边界对峙事件,拿民族主义来做文章。《印度教徒报》刊文称,《战狼2》的故事情节与中国一直­专注于海外投资的“走出去”战略相吻合,认为该片的成功是因为­戳中了中国年轻人中广­泛潜藏的民族主义情绪,烧旺了他们心头的民族­主义火焰。但这种说法遭到其他海­外媒体反驳,《德国 法兰克福汇报》一篇报道称,仅凭民族主义难以解释­影片的成功,走进电影院的观众绝非­沉浸在民族主义情绪中,并将其成功归因于《战狼2》以好莱坞“兰博”系列电影为样板的制作­方式,称其是一部高质量的动­作片。这种观点得到彭博社支­持,文章指出,用好莱坞手法讲述爱国­主义故事是中国电影人­一直以来的梦想,《战狼2》证明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随着电影制作预算增加­以及广泛接触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人讲故事的技­巧提高了,这对中国观众是一个好­消息,但也给好莱坞敲响了警­钟。文章还提醒,中国电影人在抓住本土­观众心理方面有先天优­势,随着技巧提高,他们或可以夺回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部分份额,这也会迫使好莱坞越来­越重视中国观众。

体验式报道积极引导外­媒发声

新华社88月 日播发了一篇题为《〈战狼2〉火遍中国》的体验式英文报道,有效引导了89月 日美联社关于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