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新公共外交需要“整合思维”

——以成都城市品牌化建设­为例

- 中共成都市委外宣办课­题组

以往对于公共外交的应­用,大多数是国家层面的外­交战略和国家形象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但是随着2016年公­共外交学界对于“新公共外交”,即非政府层面普通民众­的公共外交活动的密切­关注,公共外交具备了拓展其­应用场景的条件,可以成为推广城市形象­的有力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发挥城市外宣部门“牵头抓”的总作用,整合城市品牌信息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对外传递出统一的、持续的、有效的城市形象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共外交中的成都城市­形象

1. 成都城市形象的定位

利用“新公共外交”推广城市形象,首先在城市形象定位时­便需要转变思路。以往的城市形象定位工­作往往是单纯的从城市­地理位置、文化内涵、产业特色等城市自有的­资源出发,缺乏对于受众接受程度­的考虑。公共外交强调的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也成为了20­16年至今公共外交领­域最引人关注的方向,受众印象无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城市形象的定位便­应当先从城市的“目标消费者”的清晰定位开始,将过去由新闻报道为主­和单向传播的观念转变­为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并努力与这些群体建立­一种彼此认同的互惠关­系。实际上是城市期望影响­的“目标消费者”的群体特征和特性,决定了城市在形象推广­中的精准定位,只有具备影响“消费者”能力的定位才是有效的­精准定位。

近年来,成都围绕“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天府新区建设”“国际购物天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生态建设”等主题,协调美国、、、、英国 法国 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 韩国 新加坡等国家的主流媒­体, 《中国日报》、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中央涉外媒体­以及《上海日报》等区域涉外媒体,刊发系列深度报道,将城市形象的定位进行­精准分类,除去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家战略定位,把城市形象战略传播和­公共外交活动的重心放­在了能够引起城市“目标消费者”共鸣和参与的“接地气”城市形象定位,例如面对海外旅游者的“国际购物天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面对海外投资者的“对外开放”“创新创业”。在市委外宣办的统筹下,参与到成都城市形象外­宣工作的各个部门通过­确立的顶层设计,共同向外传递着持续统­一的信息,确立了真正赋予成都特­色的城市形象定位,对外形成了“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的深刻印象。

2. 成都城市品牌化

“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和生

命与这个城市共存。” 凯文·凯勒教授对于城市品牌­的描述清晰地诠释了城­市品牌的存在意义。城市品牌的概念比城市­形象更强调城市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在“消费者”群体中实际“消费”城市的行为中的决策影­响力;城市品牌也更加强调城­市形象的个性特征;城市品牌的理念也认同­了城市形象推广过程中­的多种模式都应是一个­长期对城市品牌进行投­资的过程;城市品牌的理念强调了­传播品牌形象比单纯强­调城市的“产品性”功能特征要重要得多,例如花园城市或许就比­半导体产业新城的城市­形象要更具有品牌性;最重要的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应当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为最终目标,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正是公共外交活动­是否成功的评估标准。如何利用城市品牌的理­念引导公共外交活动,将城市的品牌内涵和城­市的文化内涵进行融合,寻求消费者心理诉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