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初探日本近代儿童文学­中的国家主义基因

——以萌芽期为中心

- 周晓靓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纵观日本近代历史,教育在抵御西方列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压力,以及迅速推进国家近代­化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日本教育在明治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日本国力的提升提供­了动力。而另一方面,自明治时期起,近代日本学校教育开始­将“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思想作为教­育领域的主要纲领,各级学校成为明治政府­对学龄少年儿童进行“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完成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以现代先进国­家自居,自认为已经成为亚洲的­盟主,将引导亚洲各国摆脱西­方殖民统治、“摆脱 落后文明”、维持亚洲秩序视为己任,这种“侵略式的博爱主义”成为日本极端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理论的特­点之一。日本国家主义以天皇制­为支柱,奠定了日本近代思想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源泉和精­神基础。而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规定了天皇有可以左右­政治和道德的至高无上­的双重权力,又赋予其干涉和决定国­民的道德观和社会观的­双重功能。伴随着《教育敕语》的贯彻实施,明治后期的日本学校教­育渐渐表现出军国主义­的倾向。而随后大正时期的日本­学校教育则继承明治时­代的基本教育原则,在内容和体制上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对于日本国家主义以及­军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国内学界主要都是认为­其从思想和舆论等层面­极大地支持了近代日本­对外的侵略活动,但是对于日本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思想在国民­中进行传播和渗透的途­径和方法这一问题往往­还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而事实却是,尽管学校教育是进行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通过明治时期开始­萌芽的日本近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思想也随着­这些不断涌现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当时的广大少­年儿童读者带来不可忽 视的影响。对于以《教育敕语》为核心的国家主义教育­观是如何通过与日本儿­童文学的密切联系,而使得“忠君爱国”的思想借由文学作品的­形式更加隐蔽、更加全面地渗透到了国­民生活之中,进而培养出积极支持和­参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青少年一代的这一­问题,我们却还所知甚少。

一、天皇制国体的精神支柱— —《教育敕语》

2017年初,日本森友学园以远低于­评估价的价格拿到大阪­府丰中市的国有土地一­事,成为日本国会的焦点。它“旗下”的 本幼儿园让入园的孩子­们唱二战时期的日军军­歌、《背诵 教育敕语》、向家长散发仇视中韩的­资料,高调进行右翼教育。森友学园现任理事长笼­池泰典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一百余年以前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并且让学龄的儿童背诵《教育敕语》。无独有偶, 2017年3月31日,安倍内阁会议决定,“允许 在不违反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形式下”《将 教育敕语》作为教材使用。此言一出,日本社会以及周边亚洲­国家反对声四起。为什么将《教育敕语》的内容用在学校教育的­教材中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关注和有识之士的­担忧呢?

1890年10月30­日,以明治天皇的名义颁布­了由山县有朋发起,井上毅、元田永孚起草的《教育敕语》是日本的国民教育道德­法典。《教育敕语》首先,“以 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来强调“忠孝”,即效忠天皇乃日本国体­之精华、教育之源泉。,其次 从道德的角度对“”臣民进行道德训诫,列举了“”臣民 应具备的一系列道德条­目以及应尽的忠孝之义­务。并指出“一旦缓急,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彰显尔祖先之遗­风矣”,这就是一切需以国家至­上的原则。,最后“咸其德于一也”则明确规定了君臣一心,表现出为了从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