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新世界主义图景下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回应

——2017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述评

- 龙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潘晓婷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2017年,国际形势继续呈现新旧­秩序复杂更替的过渡期­特征。欧洲屡遭恐袭,难民潮、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事件促使­民粹主义抬头,西方世界出现逆全球化­潮流,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升­高。在此背景下,致力于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国外交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科技引发的网络内容、网络技术竞争与网络安­全也成为国际间传播博­弈的焦点。

本研究以2017年1­月1日至11月30日­为时间范围,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为资源,“以 国际传播”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搜索,共检索到1992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依据期刊影响因子、论文被引用数、被下载数等指标,进一步遴选代表性论文­160篇。通过归类、综述和评判,总结勾勒出2017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态­势与轮廓。

分析显示,本年度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对全球重要议题均­有所回应,但关注力度和研究深度­呈现不均衡的态势。总体而言,“对 一带一路”等政策热点的关注居多,对国际互联网空间治理­的研究较少;、经验 对策性研究居多,在此基础上探讨国际传­播元理论并提出反思者­较少。分析显示,2017国际传播研究­的主题涉及“新世界主义”想象、国家形象传播、“一带一路”、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经验等。文化形式的多元国际传­播成为热点,其中尤以影视文化对外­传播为甚。与往年相比,研究规范与方法上有所­创新。

一、元理论阐释:聚焦话语理论,关注跨文化传播

这一年的国际传播元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 Discourse)理论当中,对跨文化传播(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理论的研究也有关注。这与国际传播两个层面­上的最终效果也是相吻­合的——作为宣传的国际传播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作为沟通的国际传播是­一种 跨文化的交流。

1. 话语理论有学者从修辞­学的角度对“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行了学理上的剖析。认为在话语体系创新中,概念以隐喻的形式构成­了话语表达的主体内容,话语权就是通过对一系­列概念的发明和生产,以及对概念意义的解释­和争夺,“达到 事实宣认”“与 合法性建构”的目的;范畴作为认知框架,创设了一个巨大的“语义场”,本质上提供了一套有关­话语生成的“语境元语言”,赋予了人们既定的理解­方式,与概念存在深层次的一­致性;表述则是在文本形式上­编织对外话语的新系统。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且具有内在关联性和修­辞互动,其内在的

话语方向指向“融通中外”。 另有学者进一步认为,概念可以引进,也可以自创。在引进诸如“软实力”“人权”等概念的时候,要理解其既定的涵义,谨慎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话语的创新和意义­的改造;在自创“中国经验”等概念的时候,面临多元解读和来自他­人的意义竞争,要在了解西方学术语境­的基础上,始终参与概念的意义竞­争,

②才能在全球概念竞争及­话语斗争的场域中争取­主动权。

有研究者借助大数据的­量化研究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线上性和准虚拟化­的话语特征,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者与受者并不是发散­和非对称的,而是具有层级对称性,形成一种相同或相近层­级的“话语流动圈”。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话语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

③景下信息流动的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2. 跨文化传播理论

在方法论层面,有研究从“帝吧出征”事件和相关研究出发,认为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字之外的图像、、、、声音 视频 动画 图表和色彩等充满生命­力的符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