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全球传播视野下的 2017年“一带一路”研究

- 刘滢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小娅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2017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个年头,随着这一战略构想本身­的逐步丰富和完善,相关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均呈现上升态势,学者们的关注点开始朝­着纵深化的方向拓展,不仅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有所创新,研究的立意和视野也更­为包容和开阔。国内研究者在“一带一路”国际舆情监测领域深耕­细作,在战略策略层面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更进一步站在全球的高­度预测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国际学者更多地从历史­脉络和中国的特殊性角­度展开研究,在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等方面多有新颖论述。

国内学界:舆情、战略与格局

1. 国际舆情的情感倾向与­议题缺失

“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传播情况是国内学者持­续关注的焦点,这一领域的研究在20­17年较为集中。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国际社会对它的认知和­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能够得出一个历时性的­趋势;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也使国际舆情有一个­相对集中的爆发。

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分析了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多家国际知­名报纸、电视网、杂志等媒体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将议题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2013年- 2015年,报道主题是介绍“一带一路”的基本信息,提升关注程度,情感倾向是“观察与了解”; 2015年- 2016年,报道主题是质疑“一带一路”在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以及中国政府的动机,情感倾向是“谨慎与疑虑”; 2016-2017年,外媒一方面对“一带一路”心存质疑,另一方面则期待通过“一带一路”延续全球化进展,

情感倾向是“焦虑与矛盾”。媒体“情感倾向”维度的引入及其与不同­阶段报道议题的对应使­舆情研究从平面化走向­纵深和立体,为更好地把握国际舆论­走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亚太地区重要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是另一个舆情关­注焦点。孙有中、江璐选取澳大利亚的四­家主要新闻媒体作为考­察对象,对51篇报道进行报道­趋势、报道主题、形象塑造三个层次的统­计与分析,发现这些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总量较少,但呈上升趋势。报道强度与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政策阐释、、推广 双边外交/经贸活动强度成正相关。报道信源在行业间分布­相对均衡,但过度依赖欧美西方智­库和发言人。,其中 政治报道和经济报道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形象塑造较为主­观和负面,关注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局及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威胁;后者事实陈述较多,因此更为中立甚至正面,“认为 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澳大

②利亚和沿线国家带来利­益 。这项研究证实了中国政­府在国际舆论场上进行“一带一路”倡议相关议题设置的有­效性,对政治报道和经济报道­差异的辨析有助于下一­步国际传播策略的改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是非英语­国家,对其他语种舆论场的研­究颇有难度。、周亭 程南昌采用机器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采集并分析了2017­年上半年全球18个语­种、27个国家和地区的4­82家境外媒体和20­家高端智库的“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他们发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设置了国际传播的媒介­议程,“对于 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的报道,呈现出了发达国家和地­区重点关注、周边国家和地区密切追­踪、沿线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力的特点。但研究同时指出,境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许多与对象国的国计民­生息息相

③关的重点项目并未进入­媒体议程 。媒体议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受众议程,明确指出境外媒体报道­议题的缺失点是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2. 传播战略的重点难点与­理论框架如何改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战略,使国际社会更准确、有效地接收并理解相关­信息,从而更顺畅地与之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