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议题设置探­析

——以新华社为例

- 全晓书新华社对外部

西方新闻学中的“议题建构理论”,认为 议题建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它是媒介、政府和公众的复杂互动,媒体发掘新闻议题并加­以建构、,报道 使之成为公众关注讨论­的焦点。

长期以来,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议题设置能力相对­薄弱,总体上处于被外媒牵着­鼻子走或被动还击的境­地。,不过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媒体环境的开放以及外­宣队伍在舆论拉锯战中­的经验积累,这种情况在一些重大主­题的报道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其中关于“一带一路”的对外报道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习的案例。

从新华社参与“一带一路”的报道实践来看,自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热词,并经历了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走到今天,境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日趋理性、,客观 甚至不乏积极、正面的声音,这与新华社对中国政府­在各种场合的政策宣示、对中资公司在海外沿线­的项目实施以及对海外­杂音的解释反驳等长期­不懈的报道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一场由新华社主办的­议题设置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指出,“一带一路”这个概念为海外所接受,就是议题设置成功的一­种体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西方媒体将其称作“东方马歇尔计划”,这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倒­是更好理解了,但背后的政治偏见昭然­若揭。在套用“马歇尔计划”这一概念时,西方媒体也成功设置了­议题,向受众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对“一带一路”的看法。新华社在日复一日的对­外报道中,“对 一带一路”的名称及内涵做了大量­阐释,并将其简称译为“Belt and Road”,使这一概念逐渐被外国­受众所接受,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正了名。名正则言顺,才能更好地传播和推 进这一倡议。

在最近两年,特别是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简称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而进行的对外报道中,新华社在设置议题方面­既承袭了对外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也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尝­试。,然而 无论是何种努力,在舆论环境“西强我弱”的态势下,议题设置要取得成功都­非一朝一夕之功。

针对沿线小国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做好外宣工作时,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要求精炼地概括了­对外报道的核心任务。

同样,“在 一带一路”的对外报道中,针对什么受众,讲述什么故事,也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以往说到议题设置,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要去影响西方主流媒体,从而扭转美欧大国的“负面声音”。这当然是我们对外报道­的主攻目标,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但是在“一带一路”的报道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沿线­国家的立场和态度,而不少沿线国家恰恰是“小国弱国”,同样要有针对性地讲好­它们与“一带一路”的故事。

这里仅举一例,就可说明这些人口和经­济体量在世界范围内“微不足道”的国家,“在 一带一路”倡议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2015年3月,斯里兰卡总统大选后,新政府对华政策出现调­整,随即叫停了中方与斯前­总统签订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虽然中方通过努力,挽回了部分权益,但损失是不言而喻的。斯方撕毁协议当然是由­于国内和国际复杂的政­治环境造成的,,不过 也足以显示出小国对于­实质性推进“一带一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尤其是小国的故事,是一个庞大的命题,它也提供了一个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的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