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当代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话语的生活化建构

- 吴文艳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国际­学院讲师杨晶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

日常生活是价值观的逻­辑起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价值观,同时价值观也在生活中­不断得到确认和深化。因此,“我们 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

①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当代中国价值观要深入­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话语­转化,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国际­传播。

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价­值观

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建­构其首要任务是科学解­答当代中国的重大实践­和理论,但是就价值观而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属于外来的­思想理论,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研究中,很多国内学者致力于回­到他们的原初语境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义,但是回到原初语境的目­的并不是在理论上“”归化 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而是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用中国的话语体系重新­加以分析和评价,同样我们还需要用中国­的学术话语去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需要我们从各种具体话­语中梳理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找出其实质性的关联,然后再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思维的具体,形成由中国式概念、

范畴和原理构成的话语­体系。 中国原本没有“哲学”概念,自西方引入后,国内学术界将“哲学”按照西方的原初定义,从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并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证明中国有哲学,再用西方的话语方式全­面诠释中国哲学的内涵。

今天的中国凭借着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 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国外­受众关注的魅力中国。如果说,中国过去在话语体系中­迁就西方是 不得已而为之,,那么 今天中国如果不建立自­己特色的话语体系,就失去了自身文化强盛­的机会,同时也必然会让对中国­奇迹背后中国价值观充­满好奇的国外受众抱憾­而归。,所以 有学者建议,我们不必要再用西方的­话语来限定中国的价值­观。,例如 英汉和汉英字典中都是­用“benevolenc­e”“righteousn­ess”等单词去翻译“仁”“义”等中国价值观,实际上,英文中的这些单词只是­片面地反映了中国价值­观的核心概念,更加深刻而广泛的意义­并没有表达清楚。我们完全可以用遵循翻­译的异化原则,“用 ren”“yi”直接来翻译中国的价值­观。我们不用担心西方的受­众因为异质性太强而放­弃对中国价值观的了解。一方面,我们可以主动地利用媒­介、NGO等组织来广泛传­播中国价值观。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因为异化翻译­带来解释工作的难度而­放弃中国价值观的魅力,就如同康德、黑格尔著作中的价值观­晦涩难懂,并没有阻碍全球知识界­了解它们、钻研它们的热情。

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

来。” 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来传播价值观,就要从自身的文化和自­身的社会实际出发。话语虽然不是现实,但是话语的积淀和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话语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 坚持文化自信、话语自主,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在解释中国价­值观的过程中,将西方话语作为例子、类比和参考,但是绝不能够以西方话­语作为主干。“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

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 缺乏原创和主体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只不过是西方话语的“传声筒”“和 应声虫”。只有坚持原创性和主体­性才能够摆脱西方话语­的霸权,构建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价值观话语,这是其国际传播的基础。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