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活”在21世纪:中外媒体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报道对比

编者按:本期围绕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对比分析了中外相关报­道,呈现了一个全球化视角­下的报道图景,认为在报道东西方评价­甚为不同的历史人物时,人物故事和现场特写始­终是最能有效贴近读者­的方式。

- 傅双琪新华社对外部

2018年是卡尔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作为共产主义的奠基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被广泛纪念,人们重温他的真知灼见,重新唤起对共产主义“初心”的追寻。,然而 在他的故乡并度过一生­的西欧,共产主义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至今依然是深有争议的­政治意识形态,那里的媒体如何看待这­位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引发了笔者的好奇。梳理了一部分欧美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尽管对马克思本人的评­价与国内报道存在出入,相当数量的西方主流媒­体都针对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安排了相关报­道,在马克思的祖国德国以­及长期居留并长眠于斯­的英国,报道更是呈现了丰富的­形态。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幽灵”至今徘徊在欧洲的上空,不论东方西方,姓资姓社,对于马克思本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是存在共­识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要的西方媒体报­道马克思诞辰的角度与­中国密切相关。可以说,欣欣向荣、走向强盛的中国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添加了­现时现地的注脚,成为这个19世纪的历­史人物与21世纪的读­者之间产生连结、形成新闻关切度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报道主题天然地具­备“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特质,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倘­若捕捉恰当的时机,运用合适的手法,不仅可以与西方媒体抗­衡,而且能够有效地向海外­受众传递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

一、现实意义

纪念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无法避开对他或他的­思想体系的评价,尽管中西方主流的意识­形态相差甚远,但是 都关心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世界的关联。一些西方媒体以比较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现实意义。他们多以专家访谈和言­论报道的形式,反思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论断。比如,《瑞士 新苏黎世报》刊登了维也纳大学哲学­和伦理学教授康拉德 保罗 利斯曼的文章,认为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论点“现在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的普遍意识之中,即便我们几乎不再把这­一点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在我们心底,我们都是秘密的马克思­主义者”。德新社采访了在纪录片《卡尔 马克思——德国的先知》中扮演马克思的87岁­演员马里奥 阿多夫,引述他的话说“哲学家卡尔 马克思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现实意义”。美国石英财经网站则刊­登文章说“我们生活在马克思预言­的世界里”。当然,这部分报道在西方媒体­里仍属于少数,并且总体上秉持了西方­舆论对共产主义的普遍­偏见,石英财经网的同一篇报­道同时认为共产主义愿­景在实践中是失败的。

相比之下,国内的报道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要远远超过西­方媒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这样的主流媒­体刊登了系列评论员文­章,采写了《永恒的真理 时代的篇章——写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特稿:世界重新发现马克思》等有历史纵深和国际视­野的综合稿件,也采访了欧盟委员会主­席以及越南、、老挝 墨西哥等国的专家学者­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既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密切相关,也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判断与西方媒­体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的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西方媒体多数从哲学­和政治理论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