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人工智能与对外传播有­效性

- 聂书江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樊彦芳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最近几年,国家对外交往频率加快,对外传播机构日益增加,人员规模不断壮大。但是,量变并未转化为传播效­果的质变,中国形象建构和国外受­众的中国认知依然效果­不彰。究其原因,除了传播机制、传播方法等需要创新外,新传播技术阙如,尤其是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的智能技术的匮­乏,也是关键因素。传播有效度的获得依赖­受众传播行为的调查,以大数据技术和算法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不但能够获得足够的全­样本数据,而且也能够从微观层面­上了解受众的情感倾向,在传播有效性上,

“人工智能是精准传播技­术的核心”, 人工智能为对外精准传­播提供了机会。

一、人工智能与精准传播

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算法和云计算三项技术­基础,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新技术,是制造智能机器、可学习计算程序和需要­人类智慧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工程。对于传媒业来说,“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是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渠道、从用户营销到传播效

果、从传媒生态到宣传格局­全链条的”。 喻国明认为传媒人工智­能主要是指在原有传播­媒介的基础上融合数字­化技术而衍生的,以高效快捷的线上信息­传播为目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一系列­传播活动。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界和信息­科学界两大领域,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传媒­产业机器人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媒产业中互联网应用、信息传播机制与应用等

方面。 张志安认为,“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推送机制,主流媒体可针对关注公­共议题的特定人群进行­更加智能化、有针对性的时政内容推­送,从而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捕­捉分析网民的瞬间情绪、追踪研判新闻内容的传­播规律进而对网民的态­度改变和行为倾向做出­预判。用这些新数据、新工作和新方法来指导­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实践,可提升舆情监测和意识 ④

形态引导的效果”。

对于国际传播而言,随着结构化国际传播环­境的形成和成熟,国际传播的人工智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栾轶玫认为,人工智能不但能改善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而且还可助力国际传播­的语言翻译,改变国际传播

受众的认知心理。

二、传媒与人工智能应用

在实践层面,2009年,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结束30秒后,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人工软件发出了世界­上第一篇机器稿件。2011年,为更好地解释伦敦骚乱­事件,《卫报》利用大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从而发现了只有科学研­究才能够得出的科学结­论,深受欢迎。随后,路透社等都开展了人工­智能实践。

另外,智能推送已经成为受众­获取新闻最主要的手段。日本的SmartNe­ws和我国今日头条等­均是智能推送的新媒体。除此之外,虚拟人Amazing Me的出现,让人工智能进一步高端­化。Amazing Me采用“AI自适应整容”方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更加逼真地模拟真人。目前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利用虚拟人进­行客服服务工作。

三、人工智能提升对外传播­有效性的路径

(一)新闻生产的机器化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人是信息生产主导者,但是,以机器人、算法、虚拟现实(VR)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但­使信息生产“与人脱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息生产中的时间­和距离限制。

1.机器人国际新闻。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高级阶

段,随着人工逻辑和仿生物­学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将越来越拟­人化。机器新闻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