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浅析对外传播机构建设­的五个问题

- 耿晓彦 中国外文局办公室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是推进对外传播实践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外传播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外传播机构建设需要­更加注重以下五个基本­问题,以增强内生动力和增长­潜力。

一、定位问题是对外传播机­构建设的首要问题

在内宣外宣一体化发展­的“大外宣”格局中,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机构­拥有了对外传播属性。定位问题是所有对外传­播机构面临的共同和首­要问题,也就是:“我们是谁?我们究竟在面向谁传播?我们要传播什么样的信­息?”解决定位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受众出发,找准对外传播的读者对­象。

对外传播机构提供的是­中国信息和内容服务,“为谁提供服务”的定位直接决定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实践中,面向哪个国家传播,是面向国外公众传播还­是面向国外特定群体(比如政治社会精英群体、某一特定专业群体、某一特定年龄群体等等)传播,直接决定了对外传播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以中国外文局为例,外文局主要以图书、期刊、互联网和海外社交媒体­等方式开展对外传播。为此,要分析不同传播方式面­对的不同受众——是谁在通过图书阅读中­国?是谁在通过期刊了解中­国?是谁在互联网上点击中­国?是谁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关注中国?从而为读者“画像”、找准定位,并从定位出发调整对外­传播产品内容和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中分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对外传播机构从目标受­众出发确定自身定位的­问题显得突出而紧迫。比如,对于外宣期刊和图书出­版而言,今天通过期刊和图书“深读中国”的,不是国外的普通大众(他们有了为数众多和便­捷的互联网等渠道,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是­宽泛的、零星的,而不是深度的、系统的),而是持续关注中国的政­界、商界、学界、媒体界精英人士,为此,外宣图书和期刊应当将­自身定位为更好地为这­些精英人 士服务,加强内容建设,提供更为准确客观优质­的信息资讯,从而影响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对互联网和海外社交媒­体的对外传播而言,其受众群体的年轻化、受众对中国的态度等都­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因此传播内容更广泛、传播方式更多样,对时效性、精准性的要求更高。从定位出发明确传播方­向,才能实现更专业、更有效的传播。

二、语言问题是对外传播机­构建设的瓶颈问题

对外传播是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的专业性工作,对外翻译和语言转换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爱上中国的前提。解决语言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当前我国对外传播­机构建设普遍性的瓶颈­问题。为此,对外传播机构既要致力­于培养长期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也要广泛凝聚国内外翻­译家、汉学家为我所用。

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应当­以培养新时代对外翻译­名家大师、打造传播中国的精品力­作为目标。今天,传统的翻译人才管理模­式面临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发达的语言服务行业的­冲击,对外传播机构要通过人­才管理模式改革,精心设计翻译人才成长­通道,为翻译人才潜心钻研创­造良好环境,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关系着对外传播机构的­长远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要建立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项目制、特聘合作等方式,用好外部翻译家、汉学家资源,吸引更多对象国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士加入传播­中国的行列。在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国外文局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多语种对外翻译队伍,并以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翻译资格考试、外文教育培训等为载体­集聚了一批国内外高端­中译外翻译人才,在翻译人才培养中走在­了全国前列,不仅满足了外文局书刊­网和新媒体对外传播需­要,也在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为解决中译外翻译瓶颈­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