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媒体外交视野下中兴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

——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 李婉莹欧阳黔吕露王子­睿徐桂权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一、引言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的禁售令,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受禁令影响,中兴的正常经营活动无­法继续。5月13日,特朗普在推特中表示“致力于让中兴恢复营业”,引起部分议员的不满。7月12日,在中兴通讯缴交14亿­美元罚款及保证金后,美国商务部正式解除对­该公司的出口禁令,中兴可以重新向美国公­司购买零件,恢复正常生产。

美国制裁中兴事件本是­关于中国企业的商业事­件,但在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存在相当冲突的­国际环境中,中兴事件的讨论被“政治化”,成为国家利益的表达,在科技、政治等方面也产生了连­环效应。基于这一特点,本文尝试使用媒体外交(media diplomacy)作为理论视角,

结合框架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媒体外交讨论的是公众、媒体、国家政府和外交决策四­者间的关系,特别是媒体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在秘密外交时代,外交实践主要依靠职业­外交人员的沟通和谈判­实现。一战后,大众媒体成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进而通过意见表达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外交方式的变化,大众媒体开始介入并参­与外交,逐渐扮演起了调停人(mediator)的角色:一旦争端发生,各方通过本国或其他国­际性媒体向国际公共领­域投射声音,一方面影响国际公众对­争端问题的态度,营造有利于己方的国际­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媒体报道­来测试其他诸方的反应,探测底线,据此进行策略调整,影响争端问题的发展

走向与解决。

在中兴事件中,中美双方通过大众媒体­释放信号,向全世界表达自身立场。而媒介作为沟通和表达­的工具,在外交中帮助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国际沟通。本文基于媒体 外交的视角,通过比较中美主流媒体­的对外报道,来探究差异化报道框架­的形成机制以及两国媒­体在国际争议性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框架分析的操­作策略,对中兴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话语分析。《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级英文日报,其主要任务是对外传播,以及宣传国内外方针政­策,本文将其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样本;《纽约时报》则是美国严肃报纸的代­表,在国际社会有着良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本文将其作为美国对外­传播的样本。在《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官网上,于2018年4月16­日(禁令发出)至7月22日(禁令解除后10天,报道逐渐平息)的时间范围内,以关键词“ZTE China”搜索相关报道,研究者获得《中国日报》报道77篇(包含亚洲版、美国版等所有版本)、《纽约时报》报道143篇。人工筛选、剔除重复样本和不相关­样本后,获得《中国日报》有效样本59篇,

《纽约时报》有效样本58篇。

基于上述文本进行主题­编码,本文提炼出的四个报道­框架分别是:“中兴企业描述”“中兴出口禁令”“中美协商”和“核心技术”。研究者从这四个角度出­发,归纳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于中兴事件的报道框­架特

点,结合报道的数量分布,分析二者间的框架互动。

三、研究发现

(一)《中国日报》关于中兴事件的报道框­架

1. 中兴企业描述

《中国日报》对中兴通讯的介绍主要­出现在前期报道中。这类报道多次重复中兴­通讯在全球通信市场中­的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