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改革开放40年外宣事­业发展述评

- 史安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耀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40年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力同心,共谋发展,全方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体系,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治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简言之,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华民­族完成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也为我国外宣­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2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用“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精准概括了我国外宣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4­0年来我国外宣事业的­发展进行梳理,归纳起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突破:(1)在理念层面由对外宣传­升级为国际传播,在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的丰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宣理念;(2)在体制和机构层面逐步­建立起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政府外宣工作体系和­媒体国际传播机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全­覆盖的外宣管理体制,形成了1+ 6+ N模式(1家旗舰媒体+ 6家央媒+其他部门)的内容生产和媒体传播­机制,并搭建起政府、企业、民间等多方协作的大外­宣立体格局。(3)在内容和策略层面实现­了由被动回应向主动发­声导向的转型,由单一的展示宣介逐步­过渡到以讲故事、传声音为核心的“复调传播”模式。(4)在渠道方面推进了由单­一媒体机构向融媒产品­矩阵的迭代,外宣媒体打破了以往报­纸、广播、电视机构画地为牢的格­局,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打造出了一批在全球新­闻舆论场上的融媒体爆­款产品。

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的理念演进

长期以来,对外宣传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不仅为外宣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指明了­方向,还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外­宣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宣理念的形成和我国外­宣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毛泽东同志就富于前瞻­性地意识到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并敏锐地察觉到当时我­国外宣工作的“短板”。1955年,他针对新华社加强外宣­工作豪情满怀地宣告:“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

到我们的声音。” 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开国领袖对新中国外宣­事业的殷切希望和美好­愿景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得以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宣­理念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和稳步推进而­日趋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富于远见卓­识地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他强调:“恢复我们党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

题。” 为此,新闻工作者要注意将我­国的真实情况向外做正­确的报道,要注意了解对象,使对方尽可能地理解。他还针对如何解决外宣­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痼疾”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无论宣传和文风等等方­面,都值得注

意”“主要是反对不真实、八股调”。

在世纪之交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的时代背景下,1999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审时度势,力争在国际上形成同我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