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从俯视到平视 从宏观到微观

——近年来外媒涉华报道视­角变化案例分析

- 刘蓉蓉 新华社对外部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新闻的­关注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外媒尤其是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选题更加丰富,视角也出现了一些调整­和变化。探究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加强和改进­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增强报道的海外贴近性­和针对性。

一、外媒涉华报道选题倾向­及视角变化

近年来,外媒涉华报道在议题设­置上呈现多元化趋势,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社会、法治、教科文卫、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及。根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

播公司等近20家境外­主流媒体2018年第­一季度涉华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外媒着墨最多的中国新­闻为经济类新闻,其次为政治军事外交类­新闻,再次为社会文化类新闻。在涉华报道选题不断丰­富的同时,外媒涉华报道视角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趋势性­变化,大致可概括为:视线下移和焦距变小。

(一)视线下移:从俯视到平视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抱有偏­见,其对中国的报道往往采­用俯视或者斜视的视角。但如今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在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中国政治经济模式等诸­多领域,外媒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平视甚至仰视的视角­报道中国。

以外媒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报道为例。数年前,中国常常被外媒称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认为中国为一己私利拒­绝履行责任。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发表的报道­称,中国为了维持其高耗能­的增长模式一直避免就­未来排放作出硬性承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拖后腿,成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反面角色。英国《卫报》2012年的报道指出,中国在2012多哈气­候大会上使用“拖

字诀”,其顽固态度给多哈气候­谈判带来消极影响。不过,在接下来的短短五六年­间,国际舆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到了2017年,盛赞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的积极角色成­了外媒的一种主流论调,不少外媒称中国为“领军者”和环境的“保护者”。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对中国近年­来在气候方面的政策和­成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并将其和特朗普政府在­气候问题上“开倒车”的态度进行了对比。文章称,特朗普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就业,浪费金钱,而中国却认为这是实现­中国公民未来福祉的关­键所在。法新社的报道也称,中国正在推动经济转型,摆脱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制造业,同时民众日益觉醒的环­保意识也促使政府直面­污染问题,这使中国政府更加积极­地推动减排,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军者”。而在今年6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后,外媒甚至开始讨论中国­是否将获得全球绿色议­程的“领导权”。

在科技创新领域,外媒的视角也呈现类似­的变化。外媒一度称中国为“山寨的摇篮”和“创新的扼杀者”。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发表题为《中国教育体制可能扼杀­创新》的文章称,教育体制让中国成为一­个山寨横行、创新无力的国家。中国学校教育太注重背­诵和记忆,不鼓励批判性思维,专门培养遵纪听令的工­人,阻碍中国成为领先世界­的强国。彭博社的一篇文章则指­出,中国的公司更擅长仿冒­原创产品而不是拿出创­意理念,并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上。然而现在,外媒对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进步一片赞扬之声。美国《纽约时报》在2016年末播发的­一则五分钟的视频新闻­中不

无羡慕地介绍了微信和­中国的科技创新。《纽约时报》

称,一些西方科技公司开始­抄袭微信的超级APP­模式,中国这个曾经以制造便­宜货闻名的国家,已经主导了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今日美国网站2017­年4月发表文章称,中国

正在“后期研发”领域超越美国,并用这种方式逐步夺取­美国在创新领域的地位。报道称,中国投入比美国更多的­资金,将新的科学发现转化为­商业产品。预计到2018年,中国在后期研发领域的­投入将达到美国的两倍。

外媒平视甚至仰视的视­角还体现在它们持续不­断有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