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全球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跨国界建构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际舆情分析

- 叶俊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上海研究院专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全球媒体对进博­会的新闻报道入手,选取了16个国家 48

家主流媒体 以进博会开幕首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覆盖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7个语种,对进博会国际舆情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全球媒体在报道进­博会时的特点、共性及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中国形象跨­国界建构的新路径。

一、全球媒体进博会报道分­析

各国媒体报道进博会时­既有出于国家利益的立­场和观点,也有跨越国界的报道和­共识,表现出全球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时存在差异。

(一)进博会报道的重点

从媒体报道分析来看,中国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及进博会的政­治意义成为各大媒体的­关注焦点。其中,多数媒体都根据自身所­在国的经济、政治形势进行分析,反映出构建中国形象时­的国别差异。

境外媒体首先重点关注­了进博会的举办对于全­球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其关键词是“中国市场”“全球经济”“机会”“增长”“中美贸易摩擦”。如,哈萨克斯坦

《实业报》认为,“外国制造商和出口商有­征服中国市场的如此决­心,要归功于中国消费市场­的良好发展”。

其次,新兴国家高度重视进博­会对其本国经济的促进­作用。白俄罗斯就是其中之一。白通社报道称,明斯克希望能够借鉴上­海的发展经验,通过中白两国的合作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今日白俄罗斯报》表示,白

俄罗斯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却又非常务实的计­划,即到 2020年之前,将对中国的出口份额增­加到15亿美元,而借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之机,白俄罗斯正可以朝着这­一目标迈出一大步。

再次,有媒体提出质疑,认为进博会的经济意义­有限。如,《华盛顿邮报》引述中国美国商会主席­邮件内容:

“‘进博会’难以为美国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利益,许多人

可能会因为政治利益出­席,但除非中方改变目前存­在的一些保护主义贸易­壁垒,否则现实不会有所不同。”德国

《西南新闻报》在其题为《贸易:中国错失的良机》的报

道中称:“中国(在‘进博会’上)承诺开放市场,但这一承诺显得太晚了,欧洲已经对中国充满了­失望。”

最后,进口博览会作为201­8年中国最后一场主场­外交,其鲜明的政治意义和外­交意义也成为除经济问­题外的另一关注热点。在这个框架中,关键词包括“习近平进口博览会演讲”“中美关系”“保护主义”等。一些媒体借

“习近平进口博览会演讲”来阐明“中美关系”。例如,时

事通讯社报道认为,中国对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动向,体现了中国对多国间贸­易体制的支持。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日­益激化的时候,为了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开放14亿人的巨大市­场,从而展示努力扩大进口­的姿态。《每日邮报》

将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视为“中方努力缓解中美贸易­紧张局面的一种方式,以及对以美、日、欧等多国宣扬的‘中国闭塞论’的一种反击”,是“提高其在西方主导的全­球体系中的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和举措”。针对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列举的一系列中外贸­易协定,以及表露出的全力支持

20国集团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跨国组织合­作发展的态度,《华盛顿邮报》认为这是“中方隐晦批评美国缺席­此次进口博览会的方式”。同时,对于美方高层缺席,《华盛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