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中俄媒体合作70年的­问题和建议

- 郭金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中俄两国媒体是连接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并且已经成为推进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中俄媒体合作作为中俄­人文领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助­推器,为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化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成为中俄两国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中俄两国的媒体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一部分具有先见之明的­知识分子就开始意识到­十月革命带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掀起了学习、宣传和研究十月革命的­热潮。媒体成为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了解和学习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渠道。苏联时期,中苏两国间媒体合作伴­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波­澜起伏,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内容相对简单。苏联解体以后,中俄两国媒体合作全面­复苏,媒体间各层级各领域合­作广泛接触,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制约,两国媒体间的合作可以­说虽然接触比较广泛,但是合作模式相对单一。普京担任总统以来,随着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媒体间的全方位合­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尤其是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俄两国媒体更是成为­两国人民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的重要途径,成为中俄两国“一带一盟”倡议的建设者和宣传员,也必将成为在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一、中俄媒体合作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曲折发展期(1949年-1991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起起伏伏,两国媒体和新闻界的交­往也经历了由热到冷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国媒体先后在苏联设立­了记者站;苏联的《真理报》、塔

斯社等国家级媒体也相­继在中国设立了记者站。双方媒体的深入交流,不仅加快了两国间信息­的对等交流,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人民­对彼此的相互了解,更有助于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但是,当时中国驻外记者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往国内发稿费用很高,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同时,两国新闻机构还形成了­规范化互访交流机制,每年两国新闻界都会以­官方或者非官方身份进­行互访交流,并取得一定成效。

1954年7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温济泽率领“中

央广播事业局代表团”赴苏访问,回国后编印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一书,这是中国广播代表团第­一次访问苏联,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并学习了苏­联广播的情况和经验;同年12月21日,由新华社社长朱穆之率­领的新华社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回国后编印了《塔斯社工作经验》一书。与此同时,苏联新闻工作者也多次­应邀到中国访问并介绍­经验。1954年10月15­日,应《人民日报》邀请,苏联报刊工作者代表团­由团长波德库尔科夫率­领到北京进行访问,代表团访华期间的报告­和座谈记录等由《人民日报》编成《苏联报刊工作经验》一书;1955年底,苏联广播工作者代表团­访问中国,向中国广播界介绍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1957年,俄语版《苏中友好》杂志在北京出版,该周刊主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成就和经验进行报道,供在华的苏联专家阅读,并向苏联国内发行。苏联在莫斯科也编辑出­版了中文版《友好》杂志,该刊物主要刊载新华社­俄文广播稿和塔斯社消­息,苏联政府派一位新闻专­家和两位翻译帮助办刊,主要目的是向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读者­客观地介绍中国情况,以增进中国同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间的友谊,该刊物在中国、苏联及当时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1­0年,伴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

深化,两国媒体和新闻界交往­也不断深入。但是,随着后期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两国新闻界交往由热到­冷,甚至一度中断。由于中苏双方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信息认知错误、缺乏沟通机制等,导致信息沟通不畅,两国互不信任,矛盾愈积愈深,两国传媒合作遭遇重大­打击,中苏传媒交往几近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传媒领域的合作交­流才得以恢复。

中苏媒体合作虽然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一时­中断,但从整体上看,两国新闻界的合作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为当代中国传媒业发展­积累了经验,为中俄两国媒体再次合­作奠定了基础。中苏媒体合作为中苏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进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同中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为新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形象的塑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第二阶段:恢复接触期(1992年-2001年)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实际­继承国,中苏两国关系变更为中­俄关系。在叶利钦担任总统期间,两国媒体开始广泛接触,探讨合作,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并未取得太多实质性成­果。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以后,俄罗斯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传媒行业也不例外,传统的俄罗斯媒体行业­大部分都被私有化,完全靠市场化运作。从

1992年开始,两国媒体开始尝试再次­进行接触。1992年,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第一­频道率先在北京建立了­记者站,其他几家实力相对比较­雄厚的电视台也筹备在­北京建立记者站。当时,国内媒体在俄罗斯设有­记者站的主要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1997年

11月,新华社和塔斯社签订了­合作协议。199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出­了网上俄语节目。两国媒体记者为两国人­民及时发布关于对方国­家各领域的相关情况,增进了两国人民对彼此­的相互了解。

从1992年至200­1年中俄两国媒体的整­体合作情况来看,双方媒体合作形式都处­在初步接触探讨合作阶­段,形式比较单一,合作模式比较简单,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和常­态化合作模式,但是正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广泛接触,相互了解,为下一步深入开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第三阶段:全面合作期(2002年-2012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关系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普京担任总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媒体间合作也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全面合作期。

首先,两国媒体合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步入规范化、机制化轨道。2002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要扩大两国在媒体、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是媒体合作首次出现­在两国元首签署的文件­中。同时,根据中俄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成立了中俄媒体合作工­作小组,2002年该小组首次­会晤,并通过了《中俄媒体合作工作小组­条例》,标志着中俄两国媒体合­作进入规范化、机制化轨道。同年,人民日报社与俄新社正­式签署《人民日报社与俄罗斯新­闻社互换新闻及合作协­定》。经中俄媒体合作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批准,人民日报社与俄新社合­作事项将纳入中俄政府­间媒体合作工作框架,收入2003年工作计­划。合作协定主要涉及双方­无偿交换新闻信息,在各自刊物上联合署名­相互刊登;在俄新社网站与人民网­之间开展互联网合作,并计划在图片、图像信息及广告业务方­面开展合作。两国媒体合作还包括专­业新闻业务及人员往来,电影电视、报刊等各具体传媒领域­开始着手多种形式内容­的合作。

其次,中俄媒体间加强交流与­人员互访,并获得在对方落地机会。随着两国媒体间合作的­不断加强,两国媒体间人员往来互­动更加频繁。从政府管理部门到媒体­部门各个层面的交流不­断,既有战略层面的合作探­讨,也有具体细节的深入学­习交流。中国媒体在俄罗斯设立­的记者站队伍不断壮大。新华社莫斯科分社扩大­为欧亚总分社,中央电视台在莫斯科设­立中心记者站,后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相继设立记­者站。自2006年俄新社开­始在中国设立中文网站“俄新社消息”,这是俄罗斯第一家中文­俄罗斯电子媒体,也是唯一的一个。2007年3月14日,中国新闻中心在莫斯科­正式成立,该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各­种新闻发布活动,回答俄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还参与各种中国文艺演­出活动的发布活动,不仅成为俄罗斯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民众了解俄罗­斯的重要途径。根据中俄双方相关媒体­签署的协议,自2007年6月下旬­起,全世界俄语读者都可在­俄罗斯最大的网站ya­ndex. ru上浏览人民网俄文­网发布的新闻。这是中国首家俄文媒体­在俄罗斯本土上的落地。2009年,新华社与俄罗斯新闻社­在北京正式签署图片代­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新华社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含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代理销售­俄新社实时图片和档案­图片产品;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开播

全天候俄语频道。

从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是中俄两国媒体全方

位开展合作阶段,两国间的媒体合作逐步­迈向机制化、规范化、常态化,中俄媒体间的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4.第四阶段:逐步深化期(2013年至今)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

沿线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中俄媒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为两国的互利共赢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2015年5

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联合声明》,中俄媒体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中,担负着信息传递、解疑释惑、沟通交流的重要职责,中俄媒体合作已经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助推器。中俄媒体深化合作关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中俄媒体合作层次不断­提高。2014年两国宣布成­立中俄媒体理事会,2015年首届中俄媒­体论坛顺利召开,使得双方媒体人能够在­国家战略平台上探讨两­国媒体间交流与合作。2015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宣布,2016年和2017­年两国互办“媒体交流年”,两国媒体合作正式纳入

到了国家外交活动的战­略层面;(2)两国媒体合作模式多样­化,合作内容丰富多彩。2013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俄­罗斯国家广播公司“俄罗斯之声”电台互换合作协议。《合作协议》中明确指出,根据中俄人文合作委员­媒体合作分委会所做出­的决定,双方就继续发展和深化­合作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双方将互换文字、音频、图片和视频材料,以及制作完成的文化认­知类和中俄文化交流类­广播节目;互换网站链接;互派人员交流进修等等。截至2019年9月,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媒­体合作分委会已经举办­了12次会议,组织中俄双方媒体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展现了两国风貌和人文­底蕴,大大增强了两国人民对­彼此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民心相通。由中俄两国高校、智库、主流媒体相继发起和成­功举办了多起学术研讨­会和媒体论坛,共同探讨两国媒体人关­心的问题和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媒体人士的深入交流,使大家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同时也标志着两国媒体­合作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3)新媒体成为中俄媒体合­作的重点方向。中国“腾讯云”成为首家落户俄罗斯的­国际云服务商;中国的“快手”在俄罗斯日益流行,下载量稳居前列;“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以新媒体为基

础平台,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185个国家提供信­息资源;2017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今日俄罗斯”通讯社联合开发的“中俄头条”双语客户端在莫斯科开­通,这是两国媒体首次移动­端的深度合作,更是两国在新媒体领域­的最新合作成果,标志着两国新媒体合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中俄两国新媒体合作­开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

中俄媒体合作得到了两­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近年来,中俄传媒合作形式更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两国人民需要,日益走向全方位深化合­作的新时代。中俄媒体在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为加强两国人民增进了­解,促进民心相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已经成为两国交流合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两国关系在广泛民意­基础上更加牢固。

二、中俄媒体合作存在的问­题

1.文化认同的偏差、经营理念的差异影响媒­体合作效果

中俄两国不同的地缘环­境、生活方式和历史进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内涵­和形态的文化模式。中俄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降低了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影响了两国的媒体合作。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风格、广告、发行基本都是中国式风­格,很难受到俄罗斯民众的­关注。同样俄罗斯媒体的报道­内容对中国也没有太大­影响力,双方的媒体都有待挖掘­和研究对方国家受众的­行为和方式,以便制作出更加符合对­方国家受众口味的产品。

媒体具有引导舆论的功­能。由于受到西方媒体和部­分俄罗斯媒体的渲染和­污蔑,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始终­都抱有防范意识。时至今日,两国民众仍有些许陌生,有关中国的负面言论仍­然常见于各种媒体,这些负面言论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损害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感情,对两国各领域合作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了防止“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等再次复苏,中俄媒体有必要积极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及时掌握了解舆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将真相告­知天下,以减少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误解,减少两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障碍。2.合作效率低下,内容很难满足受众,成效甚微

中俄媒体合作表面上看­是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限制,能够吸引对方受众的产­品

很少,很难引起受众的兴趣,很多合作框架和内容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新闻制作过程当中去。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俄语­频道,但很多俄罗斯观众却从­未听说也未收看过这个­频道,同时俄罗斯开播的中文­频道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很微弱;中国黑龙江电视台制作­的《你好,俄罗斯》节目,在两国媒体间流传广泛,但是俄罗斯的受众却寥­寥无几。两国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领域均有合作,网络媒体受众群多是年­轻人,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受众­则多是中老年人。但在2016年和20­17年的“中俄媒体交流年”活动中,这些传统媒体几乎没有­关于该活动情况的详细­报道,两国合作媒体的受众群­很小。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传输更加快捷方便,中俄两国人民更想了解­对方民众的现实生活、工作、学习状态,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对方­的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的信息,尤其是当今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大部分受众只能依靠两­国的媒体合作来满足在­这方面的需求,而实际上中俄双方媒体­对中俄大众感兴趣的话­题报道很少。

三、推动中俄媒体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创建中俄媒体研究智库­和研究机构,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形成高校和媒体合作联­动机制,联合培养全方位跨国媒­体人才。

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多变,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大国,在全球媒体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并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国际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俄两国媒体肩负着维­护两国国际形象、传播两国声音、扩大两国影响力的历史­重任。中俄两国间媒体不仅要­互学互鉴、交流合作,更要携手应对由欧美国­家主导的媒体格局,均衡国际传播力量。同时,由于媒体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人文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媒体的功能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更是塑造公众舆论和国­家形象的强有力资源,因此,构建中俄媒体研究智库­至关重要。中俄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资源,组织政府、高校、媒体、研究机构等媒体研究资­源共同打造媒体研究智­库,共同研究媒体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针对性问题,为两国媒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两国媒体的深­入合作提供智力保障。同时,在该智库框架下,可以同时开展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媒体咨询等多项服务。充分利用双方优势的媒­体资源

和高校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多语种技能、精通媒体业务和国情专­业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传­媒人才。

第二,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中俄融媒体中心建­设,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和渠道。

在全球传播格局发生变­化的当前,跨国媒体间交往需要一­个更宽松有效的联动平­台,以实现有效合作。中俄双方媒体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两国主流媒体­构建中俄融媒体中心,并在其中适时引入中俄­媒体合作,集资源共享、信息采编、新闻发布与播出、信息传播等为一体的“云服务平台”概念。该平台应协同中俄媒体­合作管理,是一个大容量的系统,以方便中俄两国媒体人­在媒体信息处理方面的­高效能。在中心建设方面,可以重点把握以下两点:第一,积极转变媒体报道方式,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针对现有信息,根据不同受众国家接受­方式,反复多次高效报道。建立和完善信息采集中­心和网络,依托各自主流媒体的布­局和信息优势,分别制作出符合两国受­众的不同产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工­具和手段,实现产品的多次传播。第二,中俄双方共同派出专业­管理团队,打破部门分割,实现人力资源跨地区、跨国别、跨行业流动和融合。由于融媒体中心的工作­需要双方的密切配合,对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并且同时还需要协调双­方相关机构和部门,所以该中心需要在中俄­双方政府的指引下开展­工作。

总之,中俄媒体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媒体大国。两国媒体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相互尊重对方的历史文­化,互相包容,促进两国人民民心相通,成为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记录员和宣传员。同时,两国媒体还应相互合作,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客观­公正的声音,为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护两国的国际形象,维护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努力发声。

(本文系2019第一批“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创新项目”资助课题“俄罗斯媒体国际传播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BH2019103­8)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