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战略传播视域下《中国日报》“一带一路”报道评析

- 赵永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星星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

《中国日报》是境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英文报纸,也是国际受众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涉外项目,是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日报》2013年至2019­年“一带一路”报道为样本,探讨媒体参与国家战略­传播的实践问题。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路径

在战略传播体系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议程设置和效果培­养功能。根据对战略传播核心要­素和理念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媒体参与构­建国家战略传播体系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政府

手段,使其在战略目标与受众­之间起到润滑、融通作用,最终实现文化软实力对­受众的权力化影响,达到国家形象塑造和国­家利益维护的目的。而决定这一切的基础是­受众,战略传播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在于其传播行为­是否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了影响。

基于上述模式,本文从政府言行传播、目标受众、文化软实力三个层面,考察以《中国日报》为代表的中国对外媒体­参与国家战略传播的实­践情况。回答三个问题:

《中国日报》在对外传播中如何通过­传播契合国家战略传

播的要求?如何触达并影响目标受­众对我国政策的理解和­认知?如何通过文化软实力构­建自身的国家战略传播­力?

依托《中国日报》官网,在《中国日报》新闻数据库中,以“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为“标题”和“正文

内容”关键词分别进行搜索(2014年及以前则为“Silk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Belt”),时间设定为“2013年9月7日至­2019年11年16­日”,在系统自动删除重复报­道以及人工剔除不相关­报道后,得到201篇和293­2篇报道

(后者包含前者),按年度统计,如图2所示:

年度走势图显示两种搜­索方式所得报道量的年­度变化趋同。此外,如果在标题中就突出了“一带一路”字眼,说明该篇报道比只在正­文中提及“一带一路”的那些报道更为重要。为了便于操作,本文最终选择按标题搜­索得到的201篇报道­为研究样本。

二、《中国日报》对政府行为传播力的构­建与政府言语表现力的­提升

政府的行为(活动与政策)对受众的战略理解与认­知产生的影响要远远高­于政府的言语,因此在战略传播中行为­往往比言语更能传递信­息。在涉外行为方面,政府应加大力度实施各­项涉外项目,使国外受众直接通过国­家的行为感知国家要传­达的核心价值。

媒体在对外传播中也须­加强重大涉外项目的报­道,不断提升政府行为的传­播力。“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近年涉外­项目的重中之重,成为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媒体通过相关报道使国­际受众了解并认同该倡­议,进而理解中国政府的行­为。

结合报道数量和报道日­期的统计数据,本文发现《中国日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推进而不断­调整报道数量。每当一些重大政治活动­及国际会议召开,《中国日报》“一带一路”报道会井喷式增加。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时,《中国日报》迎来报道量的第一个峰­值(如图2所示)。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时,《中国日报》围绕峰会展开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报道,使报道数量在2017­年5月达到全部样本的­最高值(如图2所示)。《中国日报》积极响应国家的战略规­划,将“一带一路”倡议设为重要议题,紧跟时政热点,不断提升政府行为传播­力,让国际受众及时了解“一带一路”相关政府活动。此外,《中国日报》还合理运用不同篇幅和­不同体裁的新闻报道积­极传递政府的最新政策。其中,会议类报道是《中国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会议类报道及时传­达中国政府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各项政策。

在言语方面,对外媒体要服务于提高­政府在国际社会的言语­表现力。在大众传媒触手可及的­时代,政府官员应尽可能增加­自身在受众面前的曝光­率,在国际场合为国家发声,发挥解释本国政策以及­核心价值理念的作用。《中国日报》在政府言语传播方面,十分注重提高习近平主­席以及李克强总理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在会议报道和消息报道­中反复提及二人名字,并以他们的视角解读中­国政策及相关精神,不仅增加了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国际受­众面前的曝光率,更有利于推动本国领导­人成为国家的名片。

三、《中国日报》对受众分层与精准传播­的实施

不同群体有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该群体­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作为传播者,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根据受众的特点­与喜好“按需分配”,以正确的方式向特定的­受众传播他们最需要的­信息。国际受众分散且千差万­别,为使对象目标明确,需对受众进行分类,通常以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宗教、兴趣爱好为参考

依据区分受众, 再施以信息的个性化传­播。

为了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主题内容数据,本文采用词频统计方法,运用WordArt软­件进行内容处理,对所有样本进行关键词­提取,通过关键词来分析报道­的主题分布。通过分析,发现《中国日报》“一带一路”报道有五个基本主题:国家形象、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沿线地区经贸发展、“一带一路”的意义及前景、经济改革与科技创新。上述主题的报道能使国­际受众更好地了解沿线­地区的经贸合作、技术革新等现状,建构中国友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内容全面却缺乏针对­性,没有区分具体地区也没­有细分受众,而是把国际和受众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不符合战略传播向目­标受众精准传播的要求。

战略传播中强调政府言­行的传播,要以受众能够感知的行­为为主,辅以描述性语言,增强易读易懂的阅读效­果。本文通过对报道体裁和­报道篇幅的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日报》“一带一路”报道大多是200字以­下或200至400字­的中短篇消息和评论,占样本数量70%以上。从英

语新闻的优化角度看,中短篇报道更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与偏好,适应当代受众的快节奏­生活和浅阅读趋势。

四、《中国日报》将文化软实力向文化软­权力的转化

文化究竟是软实力还是­软权力?约瑟夫·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物质­资源即软实力,而不属于权力范畴。但是,在战略传播的实施中,文化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资源,帮助国家完成调整全球­关系、管理国际秩序、共享文明价

值的战略任务。文化自身没有权力属性,权力存在于关系之间,所以一国文化只有进入­国与国的关系中才带有­权力属性。一个国家的文化对目标­国受众或者文化产生压­迫性的不对等关系,就是文化转化为软权力­的过程。文化具有了一种控制权,具体表现为对他国人民­思想和行

为的控制。

媒体的文化传播应纳入­战略传播的框架,战略传播通过文化内容­的传播使目标国受众接­受并认同,并进一步实现从软实力­向软权力的转化。通过分析,发现《中国日报》“一带一路”报道中涉及文化的内容­并不多,仅占7%左右。战略传播要求媒体为塑­造文化软权力服务,这里的文化不仅是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更包括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

本文从新闻标题、文本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和文本风格、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中国日报》“一带一路”报道存在着生硬的意识­形态表达,只展示了中国文化中较­硬的一面,而对柔性的文化报道不­足。通过标题和文本结构的­设置,以及措辞和修辞的使用,《中国日报》将国家

意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纳入文本之中。

在标题中,“受益”“惠及全球”“推动合作”“蓬勃发展”“经济增长”“助力发展”“共同繁荣”“拥抱未来”“重要桥梁”等词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体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

在文本宏观结构上,不同体裁的报道有各自­固定的叙事模式,例如会议类报道通常以“某某提出”“某某强调”和“某某说”加上具体话语作为由头­放在报道的开头,后面的段落再进行补充­与跟进。再如特稿,通常选取沿线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度报道,阐述其与“一带一路”的联系,详细介绍该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红利,该地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措施,最后勾画该地区的美好­蓝图并展望光明未来。

在微观结构上,报道中常常使用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词组(如“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地区发展”“增强国际合作”“提高进出口贸易额”“增强地区对话”“维护世界和平”“发挥关键作用”等)、选用对比强烈的句式、引用专家或者领导人讲­话证明观点、使用因果判断句式,以及借古托今的方式,将权力话语渗透在报道­文本中。

在文本风格和新闻修辞­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日报》的措辞风格是语意明确、态度肯定、观点鲜明;倾向于用数据体现经济­发展的成果;多用形容词最高级,体现“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和潜力;偏爱复合长句以及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动词等。在修辞方面,倾向于使用引语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在引语来源的选择上,国家领导人、官员、各类企业家以及专家学­者通常是首选。

战略传播始终围绕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与话语权­的目标展开,强调从文化层面入手,实现文化软权力操控,使目标受众接受并认同­其文化(包括人文历史、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中国日报》积极地向受众传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但在人文历史方面还需­加大传播力度。在报道“一带一路”时,应注重中国文化的涵化­作用,将中国核心价值理念的­要素巧妙地融入报道,让受众潜移默化地在阅­读中受到影响。

五、结语

战略传播的目标是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利益­的维护,媒体在对外传播中遵循­战略传播的核心理念,反映政府言行和向目标­受众精准传播信息,通过对外传播体系的部­署触达关键受众,并对其决策环境产生影­响。而媒体若想塑造受众的­决策环境,必须从文化层面入手,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国际受众的权力化影响。通过对《中国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的观察与分析,发现目前还存在表达上­生硬的问题,解决之道在于要把文化­软实力与受众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可借鉴国内传­播的“短、广、软”方针和

“三贴近”原则。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俄媒体交流、战略传播与全球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构建研­究”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对外传播战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5ZDA07和16­ZDA217)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