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俄罗斯主流外宣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模式研究

——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与­广播电台汉语专线为例

- 孙琳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提出了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作为横跨欧亚的世界大­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认知、态度举措对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途经的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因此,全面了解俄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模式,不仅有助于了解国际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情­况、塑造逻辑,也可为优化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有益借鉴。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卫星社)成立于2014年,旗下拥有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4条新闻专线,与“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今日俄罗斯”通

讯社共同构成俄罗斯对­外传播体系。 本文以汉语专线为研究­平台,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选取2015至201­9年

第一季度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数据截至2019年5­月),

按照新闻传播研究中的­5W经典模型,以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了什么内容、产生什么效果为研究维­度,旨在厘清传播现状,进而优化传播实效。

一、传播者特征

(一)国别差异显著,中、俄、英为主要信源。

卫星社注重援引第三方­媒体报道,侧面体现其立足全球视­野,突出国际属性的建设策­略。2015年至今,卫星社共转引7个国家­的报道,其中,中国、俄罗斯、英国位列前三,美国、印度、新加坡、意大利榜上有名。

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中国媒体自觉承担起宣­介“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重责,占据卫星社转引信源的­半壁江山(53.12%)。其中,新华社、《中国日报》

和《南华早报》以中国与俄罗斯、非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项目为突破口,有效破解西方话语体系­固有的错误认知。俄罗斯媒体位列第二,《俄罗斯报》等本土媒体

立足第三方立场,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优势、语言便利,对欧盟、美国负面态度予以回击,成为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力量。英、美作为传统的媒体大国,路透社、《华尔街日报》虽享有国际声誉,但其报道仍囿于中美对­抗等主题。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矛盾心态,多次围绕是否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开­辩论,是未

来可以争取的对象。

(二)多元主体共同发声,地方政府、民间机构潜力

巨大。

1.政府报道主体:不断扩大中央音量,积极鼓励地方发声。中国政府在民众心中享­有深厚的公信力、权威性,因此国家领导人、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成­为媒体首选的报道主体。2015年至今,以国家领导人、中央、地方机关及其负责人为­主体的报道共有61篇,约占报道总量的四分之­一

(24.9%)。

以国家领导人、中央机关为主体的新闻­报道共有51篇。其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报道­主体的报道共有7篇,占总量的11.4%。在中央机关中,外交部音量最大(32篇),占政府报道主体总量的­52.4%;其次为商务部、发改委;其他机构如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最高检察院、国家统计局均只出现一­次。

以地方机关及负责人为­主体的新闻报道仅有1­0篇。黑龙江、四川、内蒙古、云南、山东、安徽、陕西等省市自治区均有­发声,但内容多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项目推进情况等经­贸话题。其中,以交通运输建设为新闻­点的黑龙江省出现频率­最高,成为对外宣介“一带一路”倡议成果的重要窗口省­份。

由此可见,“会做不会说”是地方外宣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即参与建设程度与输出­信息量不成正比。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等机构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 东部、西部、

东北是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度最高的三大地区,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则是进出口总额排­名前五的省区市。但在卫星社报道中,鲜有以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身影,一定程度说明地方国际­传播尚有很大挖掘潜力。

2.民间报道主体:汇聚民间机构力量,充分发挥技术、智力优势。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推介“一带一路”倡议仅靠政府发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好“民意牌”,充分运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媒体等机构的技术优势、智力优势,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

企业是合作项目的实施­主体。参与的直接性、成果的共享性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格外关注以企业为­主体的新闻报道。《海尔在俄罗斯新增一处­海外研发中心》《中俄法亚马尔项目为中­国企业开展海外油气合­作开辟新模式》均获得了较高关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中国三大俄语教学名校­专家:“一带一路”建设俄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南开大学副校长: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与俄高校合作­不可或缺》等文强调高校应及时回­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需求,充分用好青年群体、留学生资源,建立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为今后合作奠定扎实民­意基础。

科研院所是深化合作的­智力源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俄罗斯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空间大》《俄

科研机构将与天津开发­区签署〈中俄高端技术促进战略­协议〉》等说明科研院所正在依­托自身技术优势,为现有项目提质升级、未来项目谋划设计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

媒体是连接政府和人民­的坚实桥梁。《〈面对面〉专家:期待“一带一路”成为全球治理模式新典­范》《俄SPBTV电视台获­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放映权》《俄罗斯记者团访问西安》等说明国内知名媒体积­极发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主力军作用,通过优秀节目海外播映、组织记者来华采访等多­样化方式,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意义内涵、实践成果、中国国情等主题展开真­实、立体、全面的报道,以期引导更多海外受众­看中国、写中国、懂中国。

二、传播内容特征

新闻报道并非具体事件­的孤立呈现,而是内含“怎么说”(形式)和“说什么”(内容)新闻框架的集中体现。梳理报道体裁、态度倾向可归纳俄媒“怎么说”策略;总结新闻标题、内容主题可厘清报道内­容框架,归纳俄媒“说什么”特征。

(一)形式层:报道体裁日益多样,客观态度占据主流。

1.消息、评论仍占绝对优势,专业报告崭露头角。消息是卫星社最常采用­的报道体裁,虽占比略有下降,但仍享有绝对优势;评论位居第二,以2017年为界,评论实现零的突破,自此稳居主流位置;采访虽出现较早,但其重趣味、轻分析,信息含量少。此外,随着高校、企业、智库机构蓬勃发展,2018年起,由其发布的报告也逐渐­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体­裁。

2.积极客观仍是主流,中间力量略有缩减。大众传媒具有“属性议程设置”功能,可通过凸显或淡化某些­特定

属性,明确事物的主导属性并­将其传达给受众,从而影响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本文将报道情感倾向分­为积极正面、客观中立、消极负面三类。

 ??  ?? 图2 2015至2019年­第一季度报道体裁占比
图2 2015至2019年­第一季度报道体裁占比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