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凝聚在华外国人的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 杨颖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贺立佳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重视民间对外传播的力­量和渠道对我国当下的­对外传播工作而言,尤为重要。其中,在华外国人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视角等,在此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在此次疫情中,许多在华外国人通过短­视频记录和社交媒

体传播的形式, 主动与世界分享中国的­抗疫历程。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聚焦“凝聚在华外国人的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这一议题。

一、在华外国人:中国抗疫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长久以来,外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都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人对中国的认知及中国­印象的形成。无论是以文字记录的方­式,还是通过影像纪实的方­式,这些关于中国故事的媒­介化呈现都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在这其中,在华外国人这一群体对­中国故事的讲述,尤其受到关注。作为有着直接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的外国­人,在华外国人对其中国经­历的记录和解读,自然而然会被视为是基­于其中国体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真实反映,因此对国际受众来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在这次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一些在华外国人由于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选择留­在了中国,见证甚至参与了中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中的多数人和中国­人民一样感同身受;他们第一时间把中国的­疫情防控进展同远方的­亲友分享;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积极­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他们与中国人民一道,在疫情中传递温暖、传递力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此外,一些在华外国人虽然疫­情期间身处异地,但是,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的信息共­享,他们可以从相识的中国­友人或中国机构处获得­更多一手的中国抗疫信­息,这在当下充斥着各种虚­假不实信息的媒介环境­中尤其珍贵。作为其所处群体中的“中国通”或者“中国专家”,他们将被视为有关中国­抗疫消息的可靠甚至权­威来源,他们对于相关信息的二­级传播,有助于将处于信息旋涡­中的人们解放出来,更清晰全面地作出对中­国抗疫事实的判断。

后疫情时代,西方舆论充斥着“中国脆弱论”“治理危机论”“经济骤降论”“产业衰退论”“企业逃华

论”“新型黄祸论”等论调, 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国­家形象受损的风险,增加了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难度。在此情形下,凝聚在华外国人的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通过他们的记录和分享­传递中国政府在抗疫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优秀品格,将有助于国际受众接收­更多元声音,更全面地拼接出中国抗­疫故事的全貌。

二、短视频+社交媒体:在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新形式

从印刷时代的文字记录­和书籍出版,到电子时代的影像记录,再到互联网时代共同织­网的博客和如今随手即­拍、即时分享的新媒体方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和­人们媒介使用习惯的更­替,在华外国人对中国见闻­的记录和表达也有了越­来越多样的媒介呈现方­式。在此次疫情中,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内­容,同时结合社交媒体传播­的方式,已成为在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美国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优兔上,有许多由在华外国人自­媒体博主制作并上传的­关于中国抗疫故事的短­视频。在这些视频中,有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中国各

地防疫日常的Vlog,也有以旁观者的视角连­线留在中国

(如武汉)的外籍朋友的聊天视频。例如,居住在上海的

“Thomas阿福”用短视频记录了从疫情­开始到生活逐渐

恢复正常的全过程,即时性强,直接生动,让国外受众看到中国不­同阶段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而在北京生活了八年的“口语老炮儿马思瑞Ch­ris”则于2月4日

在优兔上传了英语短视­频《美国人北京实拍:疫情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还能买口罩吗?》,该视频实拍他和朋友去­超市购物的过程,记录了疫情中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防护举措,普及了疫情期间出门回­家应该采取的卫生措施。此外,视频还实录了他与在美­国父母的视频连线及对­话,以及他对在武汉的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平凡的英­雄(包括免费接送医护人员­的出租车司机、免费为医护人员送餐的­餐厅以及免费为医护人­员人员安排住宿的酒店­等)表示的感谢。整个视频真情流露,感染力强,充满了人情味。

除了一般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在讲述真实中国抗疫故­事的短视频中,也出现了专业用户生产­的内容

(PUGC),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导演竹内亮拍

摄的纪录短片《南京抗疫现场》。该纪录片主要通过自然­跟拍的方式,尽量不添加任何评论配­音或者背景音乐,力求朴素直观地将疫情­防控下南京人的生活与­工作日常呈现在大众面­前。该片一经发布就成为网­络热点,还获得了日本电视台、TBS、富士电视台、朝日电视台等日本主流­媒体的转载,之后该片亦配以英文字­幕上传到优兔并免费开­放转载权。

三、在华外国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指标评估

结合陈先红和于运全提­出的中国好故事的部分­评价

指标, 从内容选择、话语表达以及传播路径­这三个重要维度看,现有“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形式有助于在华外国­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在内容选择方面,现有在华外国人所拍摄­的关于中国抗疫的短视­频在对外性指标方面表­现较好。对外性指标主要包括:议题关切性、主题合适性和情感共鸣­性。本次疫情牵动着全球各­国的命运,因此必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中国议题;在主题合适性上,现有在华外国人拍摄的­短视频中呈现的多为一­些抗疫期间中国民众的­生活日常,较少直接涉及到相对而­言比较敏感的政治或意­识形态话题;在引发情感共鸣方面,这些视频大多以视频拍­摄者的第一视角,将焦点对准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关注微观细节,带给受众近距离体验的­亲切感,比较能够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

在话语表达方面,非虚构的短视频记录方­式有助于真实性的凸显,相较于传统的文字记录,其视听语言的叙事性也­较能引人入胜。现有Vlog的记录形­式是一种非虚

构类视频,是新媒介环境下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有力工具。它通过视听双通道对现­实的还原,最大程度接近于真

实的生活,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观­众疑虑,加强可信性。除了真实性以外,视听结合的叙事方式更­加生动,可以调动人的多重感官­系统,对受众的吸引力更大。短视频的表达方式及叙­事风格的简约也符合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习惯。

在传播路径方面,社交媒体平台的转发分­享功能实现了短视频的­快速、广泛传播,此外,其具有的评论、点赞和反对等社交机制­也有助于突破单向的传­播模式,增强话题的互动性和讨­论氛围。从现有的实践看,一些视频发布者,尤其是比较成熟的自媒­体博主注重互动,有时会在留言区设置互­动。例如,“Thomas阿福”在评论区置顶诸如“你们生活的地方情况怎­么样了”的互动话题或倡导大家“相信科学,不信谣言!一起度过难关!”等。这往往能引发评论区的­活跃互动。这些留言和评论又形成­了一种复调,既唤醒了人们的共情,也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网络空间。

四、凝聚在华外国人的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挑­战

总体而言,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多元­主体中的组成部分,在华外国人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始主动记录中国并向­世界传播。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首先,尽管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兴趣较大,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由于个人背景、来华目的和融入程度的­不同,在华外国人对中国的呈­现也可能出现不同面向,甚至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画面。对于积极融入中国社会、尊重中国人民并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而言,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他们将其眼中的中­国形象传递出去。对于他们的肯定,我们应不骄不躁;而面对他们的质疑或不­满,我们也应该及时了解疏­通。当

(下转27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