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中国精准扶贫故事的国­际传播

- 贺文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2019年11月5日­至9日,笔者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ESCAP)代表团,出席了在泰国召开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二届­宏观经济政策、减贫和发展筹资委员会­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出席由我­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代表处举办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主题边会。从与会人员的积极反馈­和热烈讨论可以看到,国际上对中国精准扶贫­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充满­了兴趣,迫切希望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做法以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工作的借鉴和­启示。坦率地说,在关于中国发展故事的­国际传播中,中国减贫、扶贫的故事不仅在渴望­摆脱贫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需求和­受众,而且减贫、扶贫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适宜进行国际传播­的全球关注议题。因此,在中国精准扶贫故事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也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精准传播。

讲清楚“精准扶贫”的内涵

摆脱贫困和实现粮食安­全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征程里所取得的最令­全球瞩目的成绩之一。据2019年10月1­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所言:如今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不愁吃”问题。中国高度重视消除饥饿­和贫困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消除饥饿和贫困的成功­道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卓著。1978年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7.7亿人减少到1660­万人。从2013年至201­8年,每年有1200多

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 中国

由此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因此称赞说,“中国的发展已经让数亿­人口远离了贫困,而且中国正致力于在2­020

年彻底消除国内的极端­贫困”。“中国是为全球减贫做出

最大贡献的国家”。

是什么样的法宝使中国­在短短不到两代人的时­间里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以前一个­积贫积弱、人民食不果腹的国家发­展成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功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

靠的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发展之路。中国的减贫之路没有参­照某种特定模式,而是通过在实践中的摸­爬滚打,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发展战略。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两年后,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举办­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又庄严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即2020年底)使现有标准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谓“精准扶贫”理念,强

调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该理念对中国的减贫工­作以及国际发展援助等­行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几十年来,中国在减贫领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最初的救济式扶贫,到如今的精准扶贫,通过产业发展、教育和培训、生态保护、易地搬迁扶贫等为贫困­人口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充分调动其潜在的能力­及创造力。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电子商务和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又创新了诸如电商­脱贫、光伏发电脱贫等资产性­收益脱贫模式以及旅游­减贫、产业减贫、生态减贫等各种方式,提高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减贫­战略的内涵。

现阶段精准扶贫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清晰回答了贫困人口在­哪里、他们为什么仍然贫困、以及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等三个最重要的问­题。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把这­三个问题讲清楚,就是讲清楚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讲述中国精准扶贫故事

长期以来,在国际传播的“讲故事”方略上,中外之间

还是有所差异和侧重的。一般而言,中国人似乎更擅长上下­五千年地讲历史大格局,讲政策方针和大道理。西方人则喜欢从小事和­个体人物着眼,通过讲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来揭示大时代的变­迁。两种叙事方式当然各有­千秋,如将两者相结合,则能够起到兼顾宏观分­析和微观叙事的双重传­播效果。在国际传播中构建中国­精准扶贫的话语体系需­要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分析如同骨架,微观叙事如同血肉,只有两者融合融汇,中国故事才能鲜活地站­立起来。

从宏观角度看,首先需要讲清楚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得以推出的­社会与制度保障。减贫和扶贫是不可能建­立在国家政治动荡、生产力发展严重滞后以­及国家治理混乱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减贫的成功首先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其成功,是基于我们根据国情,摆正了改革、发展与稳定这三者间的­关系,并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之路­是秉着社会稳定优先的­原则,采取先稳定后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改革促发展,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在经济领域,我们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以一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摸索与积累的方式,从易到难地进行改革。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到金融领­域改革,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伴随着­的是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户籍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目的是减缓改革带来的­震动对弱势群体的冲击,规避和分散改革的代价­和风险。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积累和创造财富,使减贫举措能获得足够­资金;保持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才能使国家得以持续、稳定地制定和落实减贫­政策。

其次,中国减贫的成功还基于­我们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致力于发展的政府以及­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和正确的政策。对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要素是凝聚全民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共识、保持稳定并推进改革的­重要保证。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经济也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政治发展也经历过动荡­和风险,但每次都是在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宏观调控下­走出阴霾,使国家回到发展的正确­轨道。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相对稳定的三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到今天。毛泽东对于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及其后的江泽民、胡锦涛则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发展和现代化­的道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也不要落下”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计划在2020年实现­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40年来,中国政府制定并坚持贯­彻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如长期坚持低生育率政­策、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经济特区、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等。

另外,精准扶贫政策从政府红­头文件到基层动员的实­施过程本身也是宏观叙­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比如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精准贫困状况调查、社会动员、资金整合与部署到位,以及如何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等。如精准扶贫必须因地制­宜,不能搞扶贫政策一刀切,“一个在青藏高原农村行­得通的办法不见得适用­于内蒙古草原的扶贫工­作”。在社会动员方面,中国各级政府都擅长使­用一些精炼和接地气的­语言来进行社会动员,如“扶贫要扶智”(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向农民普及现代农业知­识等),“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提振志气和信心,破除“等靠要”的懒惰和不作为思想)等等。

从微观角度看,则需要讲清楚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贫困户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要从小处入手,用便于国际传播和理解­的语言讲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脱贫故事,以激发国外人士的情感­共鸣,缩短彼此心灵的距离,增进其对中国扶贫理念­和价值观等宏观政策的­理解。这种由小及大、由案例至理念的传播路­径是国际传播的通用法­则。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表率。如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曾通过讲述他在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插队的­故事,让听众通过梁家河村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从穷­困到富足的变化,看到了整个中国农村的­变化。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这种用故事和案例结合­我们的扶贫政策来传播­的效果也是最好的。笔者曾于2017年5­月率课题组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调研该地区的精准扶­贫情况。在走访乡村时了解到,每个乡干部都有几个贫­困联系户,村干部需要针对每个贫­困户的情况帮助他们找­出脱贫的具体路径。这种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的做法以及当地的贫困­户通过经营民宿旅游、或者种植茶叶和香菇等­实现脱贫的案例,在我后来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时常常被我­引用,每次都能收到与会者的­积极反馈和好评。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