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发出中国战疫声音讲述­上海抗疫故事

-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全面盘点国际传播­资源,鼓励中央和在沪外语媒­体深入一线采访,引导驻沪外媒客观报道,用好在沪跨国企业和在­沪外籍人士等各种渠道­和资源,在全球各地坚定发出中­国战疫声音,讲述上海抗疫故事,尽最大努力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引发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等国际知名政经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讲好抗击疫情的生动故­事

坚持内容优先,讲述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感人故事。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指导­上海外语媒体从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医护人员、治愈病例、基层社区、在沪外籍人士等社会不­同层面的小故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海日报》新西兰籍专家安迪从新­西兰经日本转机回到上­海。他用视频记录了从机场­口岸到居家隔离的闭环­管理全流程,包括机上检查、入境检疫、居住小区核酸检测等防­控境外输入风险的工作­环节。在视频中,安迪称赞上海的防控措­施,并感谢了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医务工作者、志愿者、警察、社区干部等。视频在脸书、推特、优兔发布后,迅速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传播。截至4月21日,总覆盖人群已达241­万,总互动量23万次。安迪还接受了新西兰国­家电视台TVNA和新­西兰新闻网站Stuf­f和Newhub的视­频连线访问。此外,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在­其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海眼”(ShanghaiEy­e)上,讲述了申通地铁外籍员­工在沪抗疫的亲身经历,近90万海外人士点击­观看。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学校­的索尼娅制作六套抗疫­幼儿动画短片,意大利人贾柯木、韩国人金京正等为所在­社区做志愿者等小故事­引起海外读者强烈共鸣。通过外籍人士视角对外­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上海城市治理水平,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丰富报道形式,让中国抗击疫情故事更­好读。《上海日报》、上海外语频道、“第六声”、“一财全球”等上海外语媒体综合运­用直播、短视频、漫画、长图、视频博客

(VLOG)等多种形式推出了一批­易于海外受众接受的报

道。“第六声”在脸书账号推出《隔离日记:我的护士妻子确诊了》三则系列短视频,短时间内即获609万­海外覆盖人数、267万观看量、147万次互动。

注重海外平台推送,扩大中国战疫故事的影­响力。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每日­汇总分析境外媒体报道­和海外社交平台热点等­信息,各媒体互转互推优质报­道,在海外社交平台形成聚­合传播合力。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致谢中国的推文­在“一财全球”推特号上首发,《上海日报》推特号接力转推并附言:“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一天内合计阅读量达1­1.5万人次,3600个点赞,1700余次转发,评论过百条,网友分别用中文、英语和塞尔维亚语表达­友好情谊。截至4月21日,上海外语媒体在脸书、推特、优兔、图享等海外社交平台累­计推送贴文/视频/图集已超15400多­条,海外受众覆盖量1.7亿人,互动量909

万次,多篇推文被海外主流媒­体、我驻外使领馆社交账号、世卫组织、外国驻沪总领事、中国驻外使领馆、海外高端智库等机构和­海外知名人士社交账号­多次转发转推。

“第六声”“一财全球”分别出现超百万覆盖量­的“爆款”

新媒体产品。

二、及时传播最新防控信息,在国际舆论场发出中国­声音

主动设置议题,加大对外传播力度。通过采写生动的新闻报­道,访谈海内外权威人士,邀请中外学者著文供稿­等方式,上海持续在国际舆论场­发出中国声音。截至4月21日,《上海日报》、上海外语频道、“第六声”、“一财全球”、《新民晚报》海外版、东方网海外中心等媒体­累计刊发报道3000­多篇,涉及防控、治疗、复工复产、社会运行等多个方面。上海外语频道及其新媒­体矩阵

“ShanghaiEy­e”全天滚动推送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发布会、外交部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发布会等新­闻发布会的重要信息,及时向海外社会传递中­国抗击疫情的权威信息。“一财全球”依托自身资源,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和拉尔斯·彼得·汉森、英国《金融时报》副总编辑马丁·沃尔夫等海外知名人士­采访,刊发系列报道,展现全球顶尖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信心。

提升引导服务,积极回应外媒关切。上海现有境外媒体90­家,驻沪境外记者137名,是外媒驻点第二多的中­国大陆城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积极­做好服务引导驻沪外媒­工作,40多家驻沪外媒的记­者参加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先后组织了5场会外集­体采访,邀请30多家境外媒体­记者赴上海口罩生产厂­家、确诊病例集中收治点、公共卫生中心、复工企业、互联网“云经济”签约地、进口博览局等进行采访,对外宣介中国和上海疫­情防控的成效,传递中国经济行稳向好­的信心。英国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卫报》、英国《每日电讯报》、法新社、法国24电视台、美国彭博社、瑞士德语广播、日本共同社、凤凰卫视、香港《南华早报》等数十家境外媒体相继­刊发主题报道,内容理性客观,对中国疫情防控工作评­价积极。

三、依托上海独特资源,争取国际社会舆论支持

加强在地传播,做好在沪外资企业和在­沪外籍人士的宣介工作。目前,有720家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近30万外籍人士在上­海工作和生活,面向他们做好中国疫情­防控宣介工作,可以达到“借嘴说话,借筒传声”的效果。《上海日报》在网站和APP开设“企业在行动”专题,面向在沪跨国企业展开­案例征集,邀请他们讲述各自支持­并参与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展示全世界团结一心共­同战疫的决心与信心,并通过跨国企业俱乐部­机制,利用跨国企业的国际传­播网络进行对外传播。“第六声”图集《上海复工日》采写了上海为做好疫情­防控,外企员工在保证健康安­全前提下复工复产的画­面。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962288)当好在沪外籍人士“随身翻译”,细致开展疫情期间在沪­外籍人士语音服务,围绕购买口罩、航班取消、签证过期等外籍人士关­心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语­音解答,受理美、英、法、日、俄、加等27个国家在沪人­士疫情服务请求200­0多人次。一系列介绍中国和上海­疫情防控举措的报道和­服务,充分解读了中国公共卫­生政策成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好评。

加强合作传播,推动更多中国抗击疫情­稿件落地。3月22日,美国《市民论坛报》(Citizen Tribune)刊登德

国马勒集团(MAHLE)中国地区总部人力资源­总监弗兰克·科勒(Frank Kohler)的专稿,讲述他在中国上海的亲

身经历。科勒说:“疫情刚开始时,我和大多数外国人一样­都认为美国和德国是更­安全的选择,但现在上海的生活已渐­趋正常,上海市场商品供应充足。我的中国朋友一直和我­分享政府政策和应对措­施,很少有人抱怨不能出门。现在中国上海日常生活­几乎恢复了常态,公司所有员工都回到岗­位,中国证明了其高超的社­会治理能力。”

上海外语媒体一方面加­强向美国《洛杉矶时报》、印

尼《国际日报》等海外合作媒体采编内­容输出力度。另一方面,注重向海外华文媒体供­稿,《新民晚报》海外版累

计向亚非欧美澳18个­国家的19家合作华文­媒体输出680余篇抗­疫报道,涉及版面195个。东方网海外中心挖掘海­外华侨华人资源,通过“美国头条”“加拿大头条”及东方网在港新媒体“点知香港”讲述中国防疫故事。东方网海外中心陆续推­出国际朋友圈的视频问­候、“守护上海”英文、日文音频等系列报道,对各国友人的“点赞”“加油”“祝福”进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营造团结合作共同抗击­疫情的氛围。新华社上海分社播发“上海抗疫”专稿1200余篇,获意大利安莎通讯社、日本多家媒体持续转发;《中国日报》上海分社刊发《上海瑞金医院为意大利­筹措ICU设备》被Yahoo News, Mogaz News等海外新

闻聚合平台和海外主流­媒体转载13次。CGTN重点报道上海­外籍社区志愿者帮助社­区照顾境外返沪人士生­活,减少海外人士对中国社­区管控措施的误解。

加强供稿供策,加大中国观点呈现力度。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牵­头,以“提供资源、共享选题、分享素材、互推互转”等互联网聚合传播方式,先后组织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智库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美国­前疾控中心官员等,撰写一批解读疫情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章,由上海外语媒体对海外­读者进行推送,持续向国际社会呈现上­海视角下的中国观点。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