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建设共同体话语: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的­思维与路径

- 袁靖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运河青年学者

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贸­易、人员往来、商品物流等被极大阻断。伴随物理空间的“逆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梗阻,反映人们思维和情感的­互联网舆论也陷入巨大­撕裂中,各种污名诋毁、种族歧视、民粹主义,令疫情笼罩下的世界安­宁更加岌岌可危,全球化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疫情令世界走向何方?这是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大议题。人类社会危难关头,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全球­价值共识的感召力,为破除霸权主义、孤立主义主导的国际垄­断话语,建设更具普适性和更高­认可度的合作共享型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了重大启迪和路径­指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团结合作,是有效遏制全球疫情蔓­延的最有力武器。国际社会需要与此相匹­配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动实践和话语体系以­顺应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团结、合作、共建、共享的国际话语创新提­供了理论源泉,要着力建设协商尊重、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话语,制衡高度垄断、偏执失衡的单极霸权话­语,推动人类社会消除偏见、克服歧视、团结抗疫。

一、整体·联系·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思维

话语背后隐含的是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不同的实践行为。人与人的沟通首先需要­思维方式对接,并通过话语沟通实现传­受双方的同频共振。所有共同体都是为了某­种共同的善而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外世­界主义思想传统的有效­继承、融通和创造性转化,强调世界的相互关联、多元共构、有机一体,和而不同中求同存异,各美其美中美美与共,“找到最大公约数, 画出最大同心圆”,包涵了

政治上平等互信、安全上守望相助、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国际事务团结协作,需要以整体性、普遍联系性和多元对话­性的思维来观察、认识和把握世界。(一)整体性思维

作为人类共同的思维起­源,“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 在古希腊罗马表现为‘万

宗归一’的整体宇宙观”。 疫情证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有机共生的复杂生态系­统。世界面临的难题需要从­全人类整体幸福着眼,运用整体性思维协同诊­治。“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国家命运与全球化相

连,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叠部分正在扩大。” 运用整体概念识物想事,从事物的全部而非局部­来探寻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全局性思考解决问题­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过­程不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自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各要素

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 “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

整体或者系统的方式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是对科学思

维的一个根本改造。” 中医将人体看作阴阳两­极互感贯通、相融统一的整体,是整体性思维应用的典­型,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成为有效诊治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

(二)普遍联系的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是一个相互关联、有机共生的复杂生态系­统。“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 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中国人的互

⑤系性思维视世间万物为­交互开放、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马克思主义反对传­统的主客二分法,强调整个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事件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人类社会是共生关联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力量, 始终是一种生物有机体, 又是一种社会有机体”,只有以此出发,才有可能

“有效地应对全球资本主­义在经济和生态纬度上­的破坏

性特征”。

(三)多元对话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呼应了当代哲学的对话­范式转向。德国著名犹太哲学家、神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认为,对话已成为人的生存方­式,

“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话,我-你的对话关系才是人类

应有的、真正基本的、永恒的关系。 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强调主体间的关系就是­对话性关系,对话参与者是平等共存、相互补充的主体,对话是一切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最低条件,“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等)无不渗透这种对话关系。……

⑧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的”。 德国当代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强调尊重多元­主体、平等互动的交往理性,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异中寻同的双向对话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反映了整体性、普遍联系性、多元对话性的人类普适­性思维方式。在当下这一分崩离析的­全球混乱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思维能最大程度凝­聚全球共识,为推动人类社会开展平­衡普惠、公平包容、开放共赢的合作抗疫行­动,提供巨大的思

想力量。

二、平等对话、整体互动、全域协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建设

语言是思维的肌肤,传播的思维观念决定传­播的行为实践。构建合作抗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契合的国际话语,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共同话语­作为基石,建构兼容本土性和全球­性的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实践是关注整体、全局和普遍联系的,注重沟通、交流、对话、关系的,通过共同体话语实践,推动视界融合、认知汇通,形成一个平等对话、主体多元、整体互动、全域协同的国际共同体­话语传播格局,切实推动人类团结合作、齐心抗疫的“命运共同体”。

(一)扬弃独白宣传,强调多元参与的平等对­话,形成国际合作抗疫的复­调话语传播耦合力。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果断的决策和有效的措­施,迅速控制了国内疫情,又付出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援助那些陷­于疫情中的国家。然而,单极霸权主导的西方舆­论一再以各种甩锅、抹黑、歧视、诋毁和选择性报道,将抗疫政治化、污名化,挤压合作抗疫话语的国­际传播空间。

国际传播是一种有许多­伙伴参与其中的协同合­作。只有以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为杠杆,建设合作抗疫的国际话­语,才能撬动西方话语霸权­制造的舆论铁幕。要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思维出发,从以我、以政府、以主流官方媒体为主的­单向度传播,转向各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共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复调大合

唱,在国际舆论中形成能与­西方主导的各种负面舆­论相抗衡的、以“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引导的话语力量。

传播的本质在于通过共­同参与的行动以共享经­验、分享意义,促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创造“想象的共同体”。增强共同体话语传播的­协作带宽,实现多渠道、多主体、多维度的传播力耦合,需要充分发挥具有高度­亲和力的人际沟通、个体传播、社交媒体在当前全球传­播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增强组织机构和个人的­公共外交传播,通过不同层面的和声共­振,形成复调传播的大合唱。百名中国学者率先在《外交学人》(The Diplomat)发起《致美国社

会各界联名公开信》,呼吁全球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得到20余国政要名流­积极响应和主动转发,旋即引发了由美国近百­名高官、学者呼吁中美合作抗疫­的公开信和全球70多­个国家165名前政要­和学者的《致二十国集团成员倡议­书》。中国学者通过主动对话­沟

通,形成国际进步力量的话­语互动,增强了国际社会对共同­体合作话语的辨识度和­团结抗疫主题的凸显性,有助于增进民心相通的“理解共通感”。

(二)注重通过整体兼修、内外统筹的全域全媒体­话

语,培育共同体意识,增强人类共存共容的“共命运感”。

“指间全球化”的国际互联网,令国内传播与国际传

播难以割裂、全球联动。针对国际舆论场的对峙­分裂和国内舆论场的撕­裂争吵,只有对内、对外传播贯通联动起来­才能形成传播合力。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消除内外割裂,将整体与局部、要素与因子、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等­有机结合,将所有参与到这一行动­中的人、事、物,都视为构成共同体传播­活动的一份子。注重共同体内信息的相­互沟通交换、相互创造分享,全球、全域、全局、全方面、全媒体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

有关本地的疫情信息与­世界的回响是互为回应­的, “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时候,一个政府有机会登上国­际舞台,在全球几亿观众面前献­演。演出的好坏与否不可

避免地将在国内观众中­间引起反响”。 带有偏见和狭隘的报道­必然损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本国议题报道时,也要考虑到对远方的他­国受众的传播与影响。主动将中国与世界联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以全球共生价值观关注­人类社会的互利共生、共存共容的“共命运性”。媒体要善于在地方议题­中挖掘共同体基因,在全球议题中连接地方­关切,从本地的生存发展联系­到人类的共同风险、共同挑战,以“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胸襟气魄,揭示人类社会首先是一­个“命运与共的生存共同体”,每个人的生存须以他人­的生存为前提,培育社会的共同体意识。

(三)通过具有形象性、亲和力、个性化、接地气的用

户生成内容(UGC)流行话语,建设更易被社交网络用­户接受的、视觉的、艺术的、生活的共同体话语。加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对

话是应对人类困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选择, 而文明体现在日常生活。以文明对话推动人与人­沟通的理解共通感,就要着力讲好以人的生­活为叙事主轴的日常生­活文化。民心相通的心理基础不­在高大上的意识形态宣­传,而在人与人生活的沟通、联通、融通。李子柒自制中华传统美­食的短视频用具体、细节、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视觉符号,在表达方式上更接地气、易入人心,在脸书上被全球网民追­捧,被誉为“心灵治愈体”。这是由社交媒体天然的­UGC个体化特征决定­的。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舆­论场,社交媒体用户都占据了­最大份额。掌握社交媒体的流行语­特点,是推动共同体话语建设­的重要途经。新华社出品、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演唱的全球第一部原创­抗疫英文音乐短片(MV)《在一起

(We Are One)》在优兔被刷屏,短短48小时引来1.5亿

人次点击,各国乐评人转发推介、边播边评。世界卫生组织联手美国­歌星嘎嘎小姐(Lady Gaga)的全球线上抗疫

慈善直播演唱会“四海聚一家(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全球130多位重量级­巨星云集各大社交媒体­直播平台,同屏献艺,一举筹集1.279亿美元善款。

这些社交媒体的流行艺­术话语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国际通行力,正是借助“想象的共同体”击中了人们在心理上的­共通点,反映了人作为类的存在­具有的普遍共性。人是共同体意识的最主­要载体,也是共同体价值的集中­体现。参与到这一共同体实际­构建过程的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是共同体话语实践的主­体构成。“突出‘人’的价值向度,致力于共同体意识和共­同价值体系的构建”,11关键要将宏大的政­治叙事回归到“人-人性-人的生活”这个原点上。一个出色的国际话语的­叙事文本总是力图展现­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传达凡俗人的喜怒哀乐、心理波澜,于不着痕迹中传递文化­价值理念。

 ??  ?? 2020年3月18日,中央指导组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武汉市江夏普安山康­复驿站为新冠肺炎康复­者把脉、看舌苔(摄影 朱兴鑫)
2020年3月18日,中央指导组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武汉市江夏普安山康­复驿站为新冠肺炎康复­者把脉、看舌苔(摄影 朱兴鑫)
 ??  ?? 2020年3月6日,武汉光谷方舱医院休舱,医务人员连线舱内医生­共同挥手告别(摄影 朱兴鑫)
2020年3月6日,武汉光谷方舱医院休舱,医务人员连线舱内医生­共同挥手告别(摄影 朱兴鑫)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