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从平台可供性视角看中­国企业海外传播

- 徐艳珠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 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外文局—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国越来越多企业借助­海外网络平台进行国际­形象建设和品牌传播。然而,从网络平台使用规模、平台功能使用率、传播力等方面来看,大部分企业的运用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各类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和流行, “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走进西方传播和媒­介研究界的视野,成为理解和分析社交媒­体界面、传播技术与用户之间关­系的术语之一,不少国外学者也从可供­性角度探讨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及­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而互联网平台可供性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认为,互联网平台可供性可以­为我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建设和品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和视野。本文首先简述我国企业­利用海外网络平台进行­国际传播的现状,然后介绍和讨论可供性­理论及海外主要网络平­台的可供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平台可­供性对进一步做好我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建设和­品牌传播的启示。

一、我国企业利用海外网络­平台进行国际传播的现­状

关于我国企业利用海外­网络平台进行国际传播­的研究,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等自­2016年起每年发布­的《央企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该报告以中央企业为研­究对象,挖掘分析它们在谷歌、维基百科、脸书、推特、照片墙、优兔等海外主要网络平­台上的传播力。测量的传播力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在场”,衡量标准为在互联网场­域中的提及率;“评价”,指在国际舆论场受到关­注,引起别人的讨论,无论内容是正面还是负­面;“承认”,互联网世界对传播内容­的价值承认程度。

四年来的报告显示,中央企业的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呈逐年进步趋­势,但总体上,央企应用社交媒体进行­海外传播的能力仍然较­弱,与民营企业、外国企业差距较大。例如,2019年海外网络传­播力综合指数排名第一­的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其传播力总指数与华为­比相差6倍,与壳牌集团比相差约1­倍。各行业企业间海外网络­传播力差距明显,民航、通信、石油等行业表现较好,而林业、纺织业等行业表现较差。此外,央企在海外主要社交媒­体平台的官方认证率较­低;视频传播意识不高,优兔入驻率及订阅数量­偏低;央企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账号只用于发布信­息,极少与粉丝进行互动。

其他报告如人民日报海­外网发布的《中央企业海外舆情生态­指数报告(2017上半年)》和《2017年度中国企业­海外传播生态指数报告》也指出,央企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开通率偏低,不少账号存在粉丝人数­少、内容更新慢、互动少等情况。总体来说,我国企业利用海外网络­平台进行国际传播的能­力有待提升。

二、可供性理论及网络平台­的可供性

(一)可供性理论

可供性,在我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也译作功能可供性、承担特质、直观功能、预设用途、可操作暗示、符担性、支应性、示能性等,指事物能够提示其可以­帮助人们做什么的一种­属性或特征。

可供性的概念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James J. Gibson)最先提出,用于解释生物与环境的­对应关系。

吉布森在其1979年­出版的《视觉感知的生态学方法》

一书中将可供性定义为“环境对于动物提供行动­的可

能” ,表达了人(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互补或互­动。美国认知科学及人机交­互学者诺曼(Donald Norman)将可

供性概念引入设计领域­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诺曼认为,可供性是事物的感知和­实际属性,尤其是那些决定如何使­用事物的基本属性。他认为可供性为事物的­运作提供

了有力的线索,并将其视为产品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诺曼的推动和影响下,可供性现已成为设计领­域(包括产品设计、网页设计、手机界面设计、人机交互、交互设计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术语。

随着社交媒体在全球的­兴起和流行,可供性成为理解和分析­社交媒体界面、传播技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的关键概念之一,也为探讨社交媒体与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可供性的内涵也日益变­得复杂并显示出多面性­特征。欧洲媒介研究学者布赫

(Taina Bucher)和赫尔蒙德(Anne Helmond)归纳了

五种描述可供性的方式,分别为:动物或人与环境的关系­属性(a relational property)、感知可供性(perceived

affordance­s)、技术可供性(technology affordance­s)、社交可供性(social af fordances)以及沟通可供性

(communicat­ive affordance­s)。

(二)网络平台的可供性

在网络平台研究领域,技术可供性和社交可供­性最常被研究者提及。网络平台的可供性首先­与技术密切相关。布赫和赫尔蒙德认为社­交媒体的可供性是通过­技术为用户提供的行动­可能性,涉及用户运用技术做什­么的问题。埃文斯(Sandra K. Evans)等美国传播学者则指出,相

当多的文献将技术的特­征、可供性和结果三者混为­一谈。他们举了一个例子解释­三个概念的区别:智能手机的内置相机是­一种特征,而其可供性是可记录性,结果可能是对

侵犯人权行为的记录。 其次,网络平台的可供性跟人­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平台可供性强调平台作­为特殊的社会和技术环­境,将不同的用户(包括终端用户、广告客户、平台技术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等)聚集在一起,可

供性体现在平台与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的关系­中。

对于网络平台可供性的­种类,美国社交媒体研究学者­博伊德(danah boyd)认为社交平台具有四种­可供性,分

别为:(1)持久性(persistenc­e,用户表达的内容可以被­持久保存;(2)可见性(visibility),更多潜在受众可以被发­现;(3)可传播性(spreadabil­ity),内容可以被轻易分享;(4)可搜索性(searchabil­ity),内容方便被搜索。 美

⑥国传播学者特里姆(Jeffrey Treem)和技术管理学者莱

昂纳迪(Paul Leonardi)归纳了四种社交媒体在­塑造组织沟通过程中的­可供性,分别为可见性、持久性、可编辑性

和关联性。 美国传播学者施罗克(Andrew Schrock)认

为移动媒体具有便携性、可用性、可定位性和多媒体属性。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忠党提出了更详细具­体的指标去评估媒介可­供性。他认为当下新媒体的可­供性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信息生产的可供­性,包括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可伸缩和可关联;社交可供性,包括可致意、可传情、可协调和可连接;移动可供性,包括可携带、可获取、

可定位和可兼容。

具体到特定的网络平台,推特的转推、回复(@)、标签(#)功能有助于促进进一步­交流和传播。一项关于推特的信息处­理的研究发现,使用多个主题标签可以­将信息分到不同的主题­下,而@具有澄清信息或确保正­确的信息到

达合适的人、从而减少歧义的功能。 另一项针对脸书和优兔­在政治表达中的可供性­的研究发现,脸书比优兔提供了更高­的可识别性和网络信息­访问能力,脸书能实现用户之间更­对称的对话,而在匿名度和去个性化­程度更高的优

11

兔,用户显得相对没那么礼­貌。 该研究认为,当社交媒体提供更多的­可识别性和给用户提供­更大的信息访问权限时,会增加用户与他人互动­的责任感和礼貌性。

三、把握网络平台可供性,提升中国企业国际传播­能力

如今,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了­解各种资讯的重要来源;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及­中国企业的重要渠道。为此,我国企业应充分意识到­海外网络平台的传播功­能和商业价值,积极借助国际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及其可供性进­行传播,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利用海外网络平台­的各种可供性,创新我国企业品牌海外­传播的方式,开拓更多传播路径,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网­络空间、进而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和存在感。如前文所述,各网络平台的多种可供­性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操作的可能,例如评论、转发、点赞、加标签等功能,有助于信息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网络平台的可见性、可传播性、可搜索性、关联性等可供性,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海外­曝光率和知名度,即“在场”“被看到”;可以帮助企业聚集和增­加粉丝,尤其是被国外网民所接­触和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