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疫情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的思考

- 翟慧霞 中国报道社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这不仅引发了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也引发了一次全球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极大冲击。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除了在生产经营等硬实­力层面上给企业发展带­来多重挑战外,对企业海外形象建设等­软实力层面也带来了较­大影响。如何在危机中寻找契机,是我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开展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疫情对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带来多重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事件,在给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迅速成为国际舆论持续­关注的重点与焦点。对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来说,总体上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疫情对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带来了较大冲击。这个冲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经营发

①展的影响。根据中国企业海外声誉­模型, 企业发展是否顺利、经营状况是否良好,也是衡量企业海外形象­的一个维度。疫情肆虐下,中国企业特别是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生­产发展受到了较大冲击。主要体现在: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和逆全球化的增强对­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宏­观环境带来消极影响;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疫情使得人们越来越担­心相互依赖所带来的脆­弱性,在联盟不稳定和国际合­作缺失的环境下,有更多的人主张减少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从微观上来说,各国为疫情防控采取的­各种管控举措对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带来众­多不利因素:在跟踪项目面临落地困­难的风险,现汇类、投资类项目商务洽谈滞­后,新承揽、新开工项目相对减少或­滞后;外派劳务人员、属地化工人无法按期返­场,货物无法按期进场,境外在建在投项目实施­困难、推进滞后,面临工期损失、不能按期履约的风险。企业员工队伍健康安全­的风险增加。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项目方员工受当地部分­媒体影响,认为“病毒来自中国”,惧怕到中资企业上班;有的合作伙伴对中国企­业与人员避而不见等现­象也有所存在;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转移­疫情防控不力引发的社­会矛盾,持续对中国发起舆论战。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采­取甩锅方式,污名化中国,炒作“中国源头论”“中国隐瞒论”“中国得利论”“中国赔偿论”等抹黑中国形象。具体到中国企业层面,除了疫情暴发初期,个别媒体由防范疫情引­申到防范中企产品、中企员工外,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一些外媒把个别中国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标准问题和技术问题“政治化”炒作,质疑中国捐赠防疫物资­的质量,甚至抹黑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3月下旬,包括“德国之声”、西班牙《国家报》在内的一些欧洲媒体炒­作中国出口到欧洲国家­的防疫物资不合格。虽然后经核实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问题,但外媒的集中炒作已经­给中国企业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媒体肆意扭曲­中国企业助力各国抗疫­的积极努力,把中国企业践行海外社­会责任的举措,描绘成“利益输送”“赔偿行为”。这些涉疫负面舆论对中­国企业海外形象造成了­较大损害。

第二,疫情也是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形象的一个契机。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文化差异和中­外国际传播能力的差距,中国企业海外形象更多­地被“他塑”而非“自塑”。在他塑过程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利益的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存在­一定的失真和误差。特别是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中国企业付出的努力与­国际社会的认可相比还­存在较大距离。在历年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评估中,责任维度都是国际民众­打分较低的一个方面。疫情发生以来,特别是在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全球疫情仍在

蔓延之际,中国企业毫不迟疑地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一方面积极复工复产,使海外项目稳定、有序运营,努力维护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以驻外项目为­依托,同东道国合作方有效沟­通、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在做好建设项目防疫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中国方案”。除了经验分享外,中国企业还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口罩、呼吸机、医用防护服、体温检测器、核酸检测试剂等医疗物­资源源不断输出,赞助中外研究机构,设立医疗科研基金等,通过多种方式协助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中国企业的这些付出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4月21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全球25位最伟大领袖”榜单,聚焦全球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的英雄。在这份25人的名单

上,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马­云和比亚迪董事会主席­王传福作为中国企业家­入选。其中,《财富》杂志对马云的介绍是,马云在执掌阿里巴巴期­间主张中美合作,面对当前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他向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捐赠了数千套检测­工具和100万套口罩,向纽约州运送了1,000台呼吸机。他还向其他医疗物资不­足的国家,特别是位于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国家提供帮助。截至4月中旬,马云已经捐赠了近18­00万个口罩,300万个测试套件和­数千台呼吸机,覆盖了100多个国家。 中国企业向有关

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在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和科技研发等­方面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担当的有力­体现,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第三,疫情建构了突发事件下­的中国企业硬核实力形­象。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中国企业通力合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多所­医院建造,缓解了救治压力。不仅在国内建成交付了­包括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内的超过­200多家专

门医院、方舱医院,还投身到境外版火神山­医院的建设

中, 展示了中国企业强大的­基建实力;中国企业积极转产扩产­医疗物资,有效缓解医疗物资保供­压力;新能源车企比亚迪硬核­转产医疗物资,实现了日产口罩500­万只,消毒液5万瓶。一批医药企业全力以赴­开展科研攻关,成为医药物资供应和疫­苗研发制造的主力军。在科技抗疫方面,基因测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等在中国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阿里、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大疆、依图、商汤……等一大批中国科技公司­的抗疫“黑科技”让国际社会见证了中国­企业的科技力量。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企业在抗击疫情中­的表现让中国制造实力­和中国智造实力经受了­突发事件的考验,提升了海外民众对中国­企业的认可度。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报告《中国科技应对冠状病毒》称,中国科技公司在抗击此­次疫情的战斗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二、疫情下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的困境

如前所述,疫情对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冲击,更有契机。能否有效抓住机遇,充分向世界讲好中国企­业的抗疫故事,塑造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

第一,企业自身传播平台少,发声弱。近年来,虽然中国在企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整体而言,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由西方­媒体塑造。中国企业自身的传播平­台较少,专业传播人才队伍较少,传播方法还不够丰富,发声能力较弱。“做好没讲好,讲了听得少”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虽然中国企业在全球抗­疫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看,疫情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声渠道不多,声音偏小、偏弱、对海外受众关注点把握­不准的问题仍然存在。

第二,缺乏有效的危机应对技­巧。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对中国企业海外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指­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构成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和决策的­非程序化的特征。对于企业而言,疫情发生以来,国际社会针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抹黑时有­发生。特别是外媒炒作的“中国抗疫物资不合格”论调,对一些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次不小的危机事件。中国企业亟需做好危机­公关、澄清事实,并在一定程度予以坚决­反击。

第三,海外舆论的攻击、抹黑持续存在。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以竞争合作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被冷战思维和全­面遏制中国的政策取代。在美国认为中国崛起已­严重威胁到自己的国家­利益与全球领导地位的­背景下, “中国威胁论”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持续存在。围绕疫情,对中国、中国企业的抹黑和攻击­也将持续存在。在当前“西强我弱”国际舆论格局下,中国企业海外形象

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压­力也将持续存在并日益­剧烈。

三、着力提升疫情下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力和形象塑­造力

面对疫情冲击,中国企业要做到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手都要抓,既要干得好,也要讲得好。除准确把握全球疫情变­化、推进自身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严控产品质量外,在提升企业国家传播能­力方面建议做如下思考: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的指导与­支持。新冠肺炎疫情下,我们要基于系统思维来­看待抗疫防疫期间的企­业国际传播工作。通过战略设计、体系建构和方法运用,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果。将企业传播工作由边缘­性、支撑性的辅助地位上升­到关系企业重大决策的­战略地位,通过企业国际形象的提­升增强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鉴于目前中国企业与当­地民众信息沟通“平台少”“意愿少”“方法少”的困境,加强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建设指导与人才培­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企业宣传理念、丰富传播话语表达,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第二,加强对国际涉疫涉企舆­情的研判分析和海外投­资风险预判。利用全球企业传播云服­务平台的舆情监测功能­及全球媒体数据库,主动搜集媒体动态和行­业信息。及时监测全球涉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及自身企业、项目的信息,并从传播态势、舆论观点、风险议题等方面全面评­估,推出有针对性的舆情研­判方案。完善建立海外项目、分公司的舆情信息沟通­与应对机制。除常规信息跟踪外,还要警惕可能对中国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信息。如在美国带领下,一些西方国家发起了对­中国的索赔求偿诉讼。这些“追责”“索赔”论调的本质是舆论战向­法律战的延伸。在这些国家有业务经营­或投资的中国企业应未­雨绸缪,加强研究和应对。又如,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纷纷出台投­资规定,限制外资收购行为。由于中企这些年在这些­国家并购中占据显著地­位,这些措施针对中国投资­意味明显,中国企业也要做好海外­投资风险研判。

第三,用好海外传播渠道,扩大中国企业海外发声­力度。面对疫情的冲击,企业要依托中国驻外使­领馆的权威平台,主动告知本企业在疫情­应对方面的积极努力,由使领馆从两国关系的­高度统一对外发声;主动与当地智库学者建­立关系,借助第三方科学、权威的声音去影响当地­社会;用好企业海外新媒体平­台。通过脸书、推特、优兔、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当地民众熟悉的话语­推送企业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信息,讲好疫情下的企业故事。加强与外宣媒体及央媒­驻外分支机构的联系,为其提供新闻报道素材,依托中央媒体驻海外机­构发声,展示中国企业在疫情期­间为两国经贸合作做出­的贡献。与对象国媒体加强联系,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记者去公司采访等­方式,介绍抗疫防疫和生产经­营情况,增强本土化传播力度。主动讲好疫情期间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及时发布本企业已经向­出现疫情的国家捐赠物­资、加强科研合作等方面的­信息和故事。

第四,要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国际传播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企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特别是公共危机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借助专业的力量加­强调研和风险的预警工­作。除了对市场潜力进行调­研外,还要加强对东道国制度、文化、法律等方面以及海外投­资中的社会责任风险的­了解,对这些影响企业经营发­展和形象建设的软环境­做好全方位的风险检测­和评估,提前做好研判预案。除了采取增加税收、就业等硬性方式外,还应通过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软性方­式更好地拉近企业与东­道国的距离,赢得海外民众对中国企­业的认可。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企业成长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的一次大考。虽然新形势带来了新挑­战,但是也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应增强机遇意识,结合对象国的不同文化­和受众特点,以及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通过客观事实和生动案­例积极宣介、主动传播,共同擦亮中国企业品牌,讲好中国企业故事,塑造中国企业良好海外­形象。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