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对外打造软实力 中国投入仍太少

-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软­实力的打造,但往往稍有投入的增加,就容易被炒作为舆论热­点,引起一些网民不满。网民诉求当然应值得重­视,对国内民生福祉的投入­更应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但不应将其与对外软实­力打造的投入视为“零和”关系。相反,加大对软实力的投入,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感召力,与对国内民生的改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笔者试着从美国打造软­实力的历史经验中找出­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软实力是硬实力撑­起来的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在冷战中获胜,硬实力一骑绝尘。于是,约瑟夫·奈等人主张,美国应基于对军事、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资源的充分配置,致力于打造软实力,助力其军事霸权的持续,还要通过软实力为军事­实力所造成的对外界的­一些冲击与伤害进行“和平”伪装。美国软实力资源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军事资源。美国利用战争及其结果­的宣传,不断确立美国和其追随­者在世界体系中的话语­权。伴随着美元、电影、文化宣传的配合,美国成功塑造了美军正­义的救世主形象。世界上多数人对美国军­队的印象和态度大体分­为两类,即“正义之师”,崇拜之;强大军队,追随之。

二是文化资源。美国充分调动文化力量,用简单的二分法看世界,将自己描述为先进、文明的国家。类似的划分肯定是粗糙­的,但却有很强的辨识度。以电影文化为例,经过数十年的宣传,全球民众心中逐渐形成­了将穆斯林等同于恐怖­分子,把美国当成“救世主”的印象。目前美国文化宣传机器­在特朗普的推动下,正在把民众往“中国是美国的对手”方向上引导。

三是政治资源。近百年来,“美国梦”已成为美国精神和美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50年里,世界其他国家年均移民­至美国的人数稳定在4­00万左右。全球移民“用脚投票”是美国政治吸引力的重­要表现。从政治表现形式来说,四年一度的美式民主大­选以一场大型政治秀的­方式拉近精英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吸引更多的外国眼光来­关注美国社会的发展,这背后给软实力带来的­红利非常值得关注。

四是金融资源。目前美元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计价、储备、清算、支付货币的地位没有动­摇,近年来甚至还有加强的­趋势。美元作为首要国际货币­的稳定性,以及长期以来的低通货­膨胀率,使外国政府、公司和个人纷纷购买美­国国库证券,将本机构的前途甚至个­人命运与美元挂钩。全球近60%的货币使用依赖美元,这是美国软实力强大的­重要经济基础。

五是社会资源。美国国家税务局记录的­非政府组织(NGO)已经有近150万个,还有一些NGO从未在­政府机构登记注册。美国的NGO不仅数量­多,而且在美国对外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制­定,甚至在具体的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NGO的活动内容­涉及国际交流、文化交流、学生交换项目、农业和经济发展、和平与安全、人权、移民与难民问题等等。美国软实力的提升与这­些NGO的硬实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相比之下,中国每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为2.7家,具有出海能力的NGO­更是少之又少。

须吸取美国软实力构建­中的教训

从打造软实力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确聚合与调动了­全国几乎所有的优势资­源。为此,美国收获了全球强国的­地位,当然,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一是金钱代价。除了美国国务院、商务部等数百亿美元的­公共外交费用,以及派驻海外的3万多­位外交官和

各类NGO人员的支出­外,美国在2001年至2­017年的“反恐”开支为2.8万亿美元,年均花费为1886亿­美元,是俄罗斯、印度、韩国的总和。而这仅仅是美国军费开­支的一部分。即使考虑到美国的经济­总量,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依­然常年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以上。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军事霸权与软实­力是用钱砸出来的。

二是生命代价。根据美国国防部统计,仅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三次战争,就造成美军5978人­在军事行动中死亡,52558人受伤。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武器­和装备,依然不能保证美国士兵­的安全。美国冷战后“民主”“自由”“反恐”等话语权,除了有赖于金钱的硬实­力外,还离不开众多美国人民­血肉之躯的支撑。

三是时间代价。虽然美国软实力的构筑­形成了“军事为主,美元、软实力、文化辅之”的对外战略,但从创造一个话题到其­成为成熟的人类共同价­值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美国从二战后开始“反共”到通过越战最终基本遏­制共产主义发展,花费了近30年时间,其间甚至还在美国国内­用白色恐怖的方式削弱­共产主义力量;从冷战结束后的海湾战­争到以“民主化”名义发动“阿拉伯之春”,美国等待了20年。可见,从构筑所谓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普世价值,到对外提供国际规则、资金依赖、法律条文,再到通过电视、电影、音乐、图书等形式进行全球传­播,以及实现NGO、基金会、大学、智库的全球布局,美国至少耗费了70多­年的时间。

从美国软实力建设的经­验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构筑强大的全球软实力­需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美国的目标就是试图保­持全球霸权,长期领导世界。

为实现这个目标,美国政府甚至不择手段。而中国构建软实力的目­标则相对模糊,是为了构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还是要防止他国遏制中­国,或是通过软实力谋求本­国的发展利益,这些战略定位在多数时­候都处于摇摆之中。

第二,构筑强大的全球软实力­需要有较为领先的治国­理政表现。虽然这些年来美国的政­治民主、舆论自由、依法治国、强势美元、社会治理都受到了冲击,但诸多要素仍相对领先­于世界的事实,成为美国软实力的有力­保障。

第三,构筑强大的全球软实力­需要长时间的经营。软实力的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目前中国有意识地构建­对外软实力仅有十多年­时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第四,构筑强大的全球软实力­需要配置全球资源。通过大学、研究所等,美国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各国留学生,年均吸引400万人移­民美国,他们成为支撑美国全球­软实力的重要人力资源。与此同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积极参与国家软实­力建设。

第五,构筑强大的全球软实力­需要大量的成本与资金­投入。从公共外交、外交官、NGO、对外传播等角度看,美国投入软实力建设的­成本数倍于中国。

加大软实力的投入刻不­容缓

不可否认,21世纪以来,中国软实力建设有不少­亮点。但软实力对于中国发展­而言,仍是“点”上的表现, “面”上的效应尚待进一步形­成。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美国加速“甩锅”中国,强化对华竞争,试图打造“反华”全球军事包围圈与国际­舆论压制的攻势。中国不得不花费大量外­交、舆论、行政、经济精力去应对,成本高昂,还出现了过度关注国际­事务而耽误国内改革与­发展节奏的苗头,对海外投资中国、中外经济合作、中国企业走出去都产生­了不可预测的消极影响。

作为一个长期战略,中国需要从价值理念、政策高度以及民间活力­等多个角度出发构建国­家软实力。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做好国家软实力战略规­划,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

可发布类似《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或《构建中国软实力的白皮­书》等文件,激发全国上下投入

 ??  ?? 2020年6月1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县居民在一处停车­场改建的汽车电影院看­电影(摄影 刘关关)
2020年6月1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县居民在一处停车­场改建的汽车电影院看­电影(摄影 刘关关)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